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2020-07-04刘雪芹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能动性品德社区

刘雪芹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和生活能力等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众所周知,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以及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当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如何才能切实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3-0067-02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紧紧围绕学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上的一门综合性教学活动,因此,在具体组织教学活动时,就需要教师立足课程特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有机结合,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牢牢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参与、学习热情,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1.充分明确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奠定学生更好认识、参与、适应社会,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坚实基础。因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整体把握目标,切忌一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应高度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有效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要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增强学生社会的主动参与度,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整体课程目标实现的目的。

2.发挥好教师的调控、指导作用

纵观实际,我们发现就以往的填鸭式、满堂灌输式的课堂现象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却相应的出现了其他问题,如老师不敢多说,也不敢大胆指导了。在此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就必须发挥好教师的调控、指导作用。具体如何做呢?其一是身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者,教师必须充分突出教育的实效性。详细点说,就是必须立即解决学生所反映的问题,注重从学生生活加强引导、加强鼓励,高度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露出自身所思所想。随即广大教师呢,就应善于观察学生心理,牢牢把握学生思想,该及时给予帮助就给予帮助,该及时给予指导就给予指导,力求使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其二是注重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因为小组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也是如此,非常有助于该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就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我们发现其过于流于形式。对此,加强教师指导就非常重要,教师应具体做到这样,即一是明确知道如何设计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问题,可以说教学重难点问题,也可以是开放性问题;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放手不管了,而是更应加强指导、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与他人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重要性,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

3.有效丰富生活经验

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来说,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扩展教学内容,如从课本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课本延伸到极具教育价值的社会题材等等。例如:在教学《我生活的社区》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下自己生活的社区里有哪些设施,并实地体验下社区里的公用设施,让学生认真观察社区,看看近年来社区都有哪些变化,说白了就是引导学生深入自己生活实际中去观察、體验,让学生切身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切身体验到社区设施的益处,并从内心真正懂得爱护社区公共设施人人有责。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以往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而言,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普遍是被动地接受,更别说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大胆说出自身见解了。但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必须转变自身角色,注重学生学习感受,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大胆、自由表达。这就表明,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而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如:以《我们的生活需要谁》内容为例,一上来教师切忌就给学生满堂灌输、平铺直述,而是应以新颖趣味且非常符合广大小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如引导学生看富有教育价值的小品,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顺势提问:同学们看小品时心情如何?同学们知道是谁的工作让自己如此开心快乐吗?然后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可以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看都有哪些人为自己服务过等。而要想做到这样,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必须展开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在课前积极观察、认真了解,并详细记录好调查结果,然后老师再通过小组探讨形式使学生们就调查结果展开交流,产生思维碰撞。这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非常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观念的树立,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必须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崔锡孝.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下), 2011(12):140.

[2]吴天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7(23):115.

猜你喜欢

能动性品德社区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