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与孔子的“启发法”教学
2020-07-04佟静孙文郭晓蓓
佟静?孙文?郭晓蓓
【摘 要】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泰斗级的人物,两者都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本文旨从时代背景出发,对比分析了苏格拉底“助产术”与孔子“启发法”的异同、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今天的启发式教学应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启发法;孔子;比较研究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是中、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泰斗级的人物,虽两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不同,但其思想存在着异曲同工处。像是两者都注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喜欢循循善诱的与学生进行对话;并且其关于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時代背景
苏格拉底毕生经历了雅典的由盛转衰,政治上雅典时期的民主制曾达到顶峰,社会繁荣稳定;但是后期暴露出许多弊端,例如通过抽签等这样随意的方式来决定国家的领导人的选取,导致领导人员良莠不齐,使得德才兼备之人被埋没无处施展自己的能力与抱负。雅典民主制存在的这些问题打击了雅典公民参与国家政事的积极性,雅典的民主制遭到破坏,渐渐走向衰败。经济上雅典时期奴隶制经济发展,工商业较为发达,社会上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充分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带给雅典文化教育繁荣的基础,民主政治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也为雅典文化教育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苏格拉底经历了雅典的极盛时期和急剧衰落,见证了社会如此的发展,由此产生了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的政治理想。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春秋末期。此时各诸侯国正处于不断地扩张战争中,社会动荡混乱,繁荣的社会逐渐衰落;宗法等级制度无法维持,周王朝礼崩乐坏。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得到解放,小农经济开始萌芽发展。经济的变化发展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学术下移使得私学兴起,士阶层开始兴起壮大。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志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儒、道、法等思想流派兴起,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孔子正是处在思想空前解放,社会却动荡不安的时代。孔子面对此时的社会现状,企图通过回复周礼来构建自己心中的和谐社会。
通过对两位先贤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比较,不难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动荡时期,他们也都发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思想内涵
1、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出生于助产士家庭,受此影响他将自己的教育方式当作精神“助产术”。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你对话。他在对话过程中不会直接告诉你问题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那样他的任务只是帮助孕妇生育;得到真理的必经途径是对话者对自己之前固有成见的否定。苏格拉底鼓励对话者不要惊讶于自己的无知,进而引导对话者逐步接近真理,“别惊讶,但是我将设法来接近这种概念”。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对求知真诚的态度,这是苏格拉底对话中的关键环节。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便使得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里只提出问题而不回答问题,主动把学习变成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二是对话者两人处在同等的地位并且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态度。苏格拉底在对话过程中不是以教师的身份训导学生,更不是以智者的姿态炫耀自己的博学,而是引导对话者自主发现真理。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中都蕴含着所有的真理只是被人的偏见和墨守成规所蒙蔽,反诘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接近全部的真理。苏格拉底的对话通常没有结论,从来没有一个达到完满的定义,但他的对话使人离开无知,放弃偏见,靠近真理。
苏格拉底“助产术”包括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是苏格拉底先装作自己无知,让对话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不断提问,使对话者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无言以对,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以激发对话者学习探索的热情。助产即是使对话者抛弃已知的谬误,引导对话者自己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本质,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定义是将个别事物归到一般概念中去,得出事物的普遍概念。
2、孔子的“启发法”
孔子“启发法”源于《论语》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指启发学生时,不到他迫切地想知道答案却始终不明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明白一个问题却始终表达不清时,不去启发他。我们也可以由孔子所说的话中将“启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思维的发展使其领悟知识;第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准确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知识的想法;第三是通过举例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以此类推掌握知识。朱熹曾也解释说道“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孔子教育学生时,必须等到学生经过深刻地思考后却不理解,迫不及待求解时,孔子才会对他进行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却不知如何完整表达出来时,孔子会帮助他们重新理清思路,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由此可见,孔子的“启发法”注重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去学习,积极地思考。
孔子的“启发法”所蕴含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一是学习新知识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知的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的难易程度;三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教学;四是善于举例,通过一些浅显易通的事例来引发深刻原理。
三、联系对比
1、相同点
两者都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启发学生,但均未留下任何著作,都是由其学生总结对话语录。孔子的弟子将其言行汇编成《论语》,其中记录多次孔子与学生们进行问答的过程;在柏拉图的记录中苏格拉底是一位非常善于辩论能手,经常通过辩论提问的方式引发对话者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对话问答中使学生进行思考掌握知识,而不是强制灌输。
两者都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苏格拉底与孔子都不会直接给对话者说明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一问一答交替进行中,学生保持着高度集中,积极参与进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
两者都做到了有教无类。苏格拉底的受教育对象十分广泛,他不以财富的多少来评价自己的教学,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他都愿意与其一起探讨研究。他乐于分享自己的智慧,使他人有所收获。孔子与其相似,招收学生使用 “有教无类”的方法。他创办私学,广泛招收不同的学生入学接受教育,使得当时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
2、不同点
首先是教学主体不同。苏格拉底“助产术”以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中心,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苏格拉底抓住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运用反诘的方式不断去追问学生,先使学生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学生始终按照老师形成的思路走。孔子“启发法”以学生为中心,在对话问答中,学生提问,孔子进行回答。孔子讲究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学生提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回答。
其次是知识观不同。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本就事先存在于人脑之中,只不过被人们的偏见和墨守成规所蒙蔽。苏格拉底“助产术”就是把人们被蒙蔽的知识引导出来。只注重思考,不重视学习。孔子则不同,他认为知识是后天的,需要不断去学习探索,只有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取知识。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学与思的结合。
最后是教学的思维方式不同。归纳法是苏格拉底“助产术”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强调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从具体事物中归纳整理得出一般概念。当苏格拉底提问什么是美时?对话者会说出关于美的具体表现,他就会从中归纳出对美的普遍概念。可以运用到其他事例中去。演绎法是孔子“启发法”的主要思维方式。强调从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侧重从一般理念中推理得出具体事物。当学生请教孔子“仁”是什么的时候,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孔子就“仁”的本质演绎出不同的具体道德规范。
四、小结
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与孔子“启发法”教学在教育思想史上都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方法论,虽然两种思想因为时代局限难免有需要我们进行批判的方面,但只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二者的思想都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沿用,并且散发出璀璨的理性之光。
【参考文献】
[1] 张法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白平.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M].2012.
[3] 杨丽君.对《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现代解读[J].语文建设,2012.02.
【作者简介】
佟 静(1998—)女,安徽宿州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孙 文(1999—)女,陕西西安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郭曉蓓(198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