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永远在路上
2020-07-04刘璇
刘璇
张忠常常说:“最好的作品,最大的突破,永远是下一个。”
他是一名普通的电焊工,即使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依然手握焊枪坚守在生产一线。他也是一名“工人院士”,即使捧回“中华技能大奖”,依然不断钻研创新破解难题,为中国高铁制造培养高技能人才。他是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电焊工高级技师张忠,30多年间,他用焊花绘就了一条铁路“造车人”的成长轨迹,以精湛技能打造安全可靠的机车产品,实现了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的理想。
一
1983年10月,由于父亲因病离世,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塌了。作为家里最大的男孩子, 16岁的张忠刚刚跨出初中的校门,就懵懵懂懂地跨进了工厂,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第一次走进这个当时已有87年历史的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对他来说,这里的一切充满神秘感。红色的砖楼、粗大的梧桐、灰色的厂房、笨拙的机器,还有工人师傅被汗水湿透褪色的工作服……
电焊是什么?他不知道。
电焊工该干什么?他更不知道。
张忠被车间领导带进了工厂最西边的一个车间,阳光透过车间顶上的天窗投射下来,映照在庞大的机器设备上,形成了美丽的光影。車间一角有几个工人师傅,手持一根“魔术棒”,与那些“铁疙瘩”一碰触,就金光四溅,发出像烟花似的光芒。张忠看呆了,不由停住了脚步。走在前头的车间领导一回头,发现他傻愣愣地站在原地盯着看,立马走过去把他拖过来:“小伙子,这电弧光可不能这样盯着看啊,晚上眼睛要痛,要流泪红肿的。”张忠不以为然,心想,过年时放烟花也从来没痛过,一定是领导小题大做了。车间领导接着说:“别发愣了,过来,我给你介绍班组里的师傅。”
老师傅们围拢过来,看着眼前这个身高不到1米6,体重44公斤,瘦不拉几的“小孩”,几个老师傅禁不住摇摇头。这哪里是新来的电焊工啊?看上去分明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车间领导给张忠安排的师傅,是一位50多岁的电焊技术“高人”。师傅话不多,只抛给张忠两句话:“踏实做事!”“注意安全!”这两句话,很简单也很朴实,张忠默默记在了心里;这两句话,日后也经常萦绕在张忠的耳边,时刻提醒着他,无论顺利,还是遇到挫折,永远不要忘了这两句话……
二
正如车间领导所“预言”的那样,由于没有任何防护盯着电弧光看,晚上张忠的眼睛生痛,不住地流泪。第二天红肿着眼睛的张忠第一次穿上电焊工专用工作服,在师傅的指导下第一次拿起了焊枪。
张忠很幸运,师傅并没有嫌弃他什么都不懂,认为一张白纸更好描画。师傅从焊机结构讲起,虽然都是讲的焊接电压电流调节等基础知识,但张忠还是听得云里雾里。师傅似乎也感觉有点“对牛弹琴”,扔下一句:“自己先找书看。”
望着师傅背着手离开的背影,倔强的张忠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电焊这块“大骨头”,让师傅刮目相看。下班后,他央求车间技术员带他去了一个他自认为非常神圣的地方——工厂技术图书馆。当时,这里可不是一般工人能去的地方,借着技术员做“挡箭牌”,只有初中文化的张忠,一头钻进书海里翻阅着、寻找着,他渴求得到答案。几天之后,师傅惊异地发现,这个被自己“故意”冷处理的小子,也能偶尔说出几句电焊专业术语了。师傅知道 “有门”了,开始对这个徒弟格外关注。
许多人知道电焊工是苦脏累工种,其实,电焊工还是易学难精的工种。用焊枪在金属上划几条线不难、擦点火花容易,要把焊痕焊得结实可靠,焊得横平竖直,焊得美观耐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过电焊的都知道,干好焊工首先要过“蹲”这一关,这就如同习武之人,必须先扎牢马步,从最基本的动作要领开始。起初,张忠拿着焊枪“蹲”下去没多久,就会感到心浮气躁、双臂胀痛,腰酸腿痛,呼吸不畅,焊枪在张忠手中经常不听使唤。师傅告诉他:“绝活是练出来的,要想当一名好焊工,勤学苦练是根本”。
张忠牢记师傅的教诲,持之以恒苦练技术。酷暑严寒,四季更替,在生产现场,张忠埋首于钢铁堆里,在“蹲”得痛苦难耐时,张忠心里就默念师傅传授的焊工“静平稳准均”的五字要诀,咬着牙坚持,渐渐地慢慢地他“蹲”得时间越来越长,手中的焊枪也愈来愈听使唤了。
三
转眼一年过去了。
有一个消息在车间里传开了,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张忠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个子,竟然可以上柴油机机体焊接了!
内行的人都知道,柴油机机体是内燃机车的关键部件,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由于在机车运行过程中长期承载反复冲击载荷的作用,质量要求高,焊接难度大,要通过泵水给压力检查焊接质量。一般能上机体上进行焊接操作的都是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老师傅,车间领导慧眼识珠,让一个进厂才一年多的年轻人上,这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他行吗?也许……”
“机体焊接又不是训练场……”
面对大家质疑的眼神、怀疑的话语,张忠没有说话,依然像平日里一样,默默戴上电焊手套,拿起他的电焊面罩上岗去了。
和几个八级电焊工老师傅一起焊接,对于张忠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当时,八级工可是工人中技术等级最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技术工人中的“大腕”。与这些“大腕”一起操作,张忠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个地方焊接不规范,拖了老师傅们的后腿。每一个动作尽量规范,每一条焊缝保持平整,以免返工,这一刻,张忠仿佛已经感觉不到自己的心跳,只有耳边“磁磁”的焊光发出的声响。一个班次的机体焊下来,脱下厚厚的电焊防护服,张忠里面的衣服竟然全都湿透了。
质检员用近乎苛刻的手段进行检查,张忠的焊接完全达到质量要求。一个曾经对张忠焊接技术有所怀疑的老师傅,主动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你小子可以啊,以后一定有出息!”
张忠终于长长舒了口气,笑了……
四
有人说,一山不能容二虎。当时在柴油机机体焊接上却有10个“虎将”。这10个老师傅都是50开外,每个人的焊接手法都不同,都有一手绝活。但是,当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观念还是在一些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焊接技术轻易不愿意传人。
张忠主动凑上去问,这个老师傅说:“瞎弄弄的,没什么技巧。”那个老师傅说“你自己不会看啊?” 张忠没辙了,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笨办法,就是“偷师”。
怎么“偷”?
很简单,张忠只要做完自己的工作,就拿着面罩站在老师傅们后面,一边看他们干活儿,一边帮他们打下手,做点辅助的工作。别的年轻人在一边闲聊,他在那里帮师傅除毛刺;别人在休息室闭目养神,他在帮师傅搬工件;别人笑他傻,没钱白干活,可他还是我行我素。一来二去,老师傅们都对这个勤快好学的小年轻有了好感,大家的绝招也慢慢愿意教他了。张忠跟着多个师傅学习焊接技术,吸收百家之长,每个师傅的绝招在他眼里都是“宝贝”。每当有一个技术点,他都会掏出小本子记下来。晚上回到家,躺在床上都在琢磨,白天老师傅为什么用这样的手法焊接?这样的小角度焊接怎么样才能保证焊缝平整?
被领导肯定,被师傅夸赞,被工友崇拜,这让不到20岁的张忠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可是,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有一次,由于一时疏忽,焊接电流调节出现偏差,张忠焊出的工件报废了,不仅耽误了生产进度,而且给工厂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面对师傅责怪的口吻、工友质疑的眼神,张忠的自信一下子跌落到了低谷。
这一夜,张忠躺在床上彻夜未眠。
五
如果没有能力怎么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技术怎么能为企业发展出力?
技能工人有技术才有底气!
重压之下,张忠给自己订下了在常人看来近乎“苛刻”的学习计划。白天上班,他埋首于钢铁堆里,一干就是数个小时,常常是眼睛被呛得睁不开,直流泪,手臂酸得抬不起来。每周4个晚上,他下班后都直接到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不甘心“文化课”成为自己的短板。每次从夜校上完课再坐公交车回到在市区的家里,都要将近10点钟了。然后,他还要继续学习电焊工技术书籍,查阅相关资料。
寒冬腊月,人们都进入甜美的梦乡,可他却还奔波在回家的路上;盛夏酷暑,别人淌了一天汗水都想早点休息,他还在挑灯夜战与蚊虫对抗。家里人从梦中醒来,心疼他,劝他早点休息,他只是笑笑说:“不要紧,技术学不到手睡不着啊。”这样的近乎“苦行僧”般的经历持续了整整12年。他不仅学习完成焊接中技、焊接高技、焊接技师的课程,还业余补修高中课程,并取得了大专学历。而且,他凭借惊人的毅力,硬是把抽象、深奥的《焊接工艺学》《金属材料学》等理论书籍,一点一点地“啃”了下来,还初步掌握了与电焊相关的电工知识、钳工知识、铆工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他完成了从一个电焊初级工到电焊工技师的蝶变。2000年,他被聘为电焊工高级技师,成为当时全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003年,他荣获江苏省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名,并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焊工决赛第六名的优异成绩。他先后取得了国际焊接技师证书和12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以及国际EN473 无损检测VT二级检测师证书、国家技能竞赛(电焊工)一级裁判员证书。
六
从全国列车平均旅行时速48.1公里到如今风驰电掣的高速列车,中国铁路在6次大提速中迎来了“追风时代”。
在中国铁路前5次大提速中,公司研制生产的东风11、东风11G和东风8B内燃机车先后成为担纲牵引主力的主型客、货运机车。“企业的需要,就是我學习、创造的动力。”张忠从没有偏离企业需要的学习方向和创新路径。张忠和他的同事们为中国铁路“高速重载”的发展目标、创新实践,不断为中国铁路提供强劲、可靠的客、货运牵引动力。
2008年初,铁道部提出由公司制造旅游观光内燃动车组,开行于北京至八达岭区间,满足奥运会期间国内外游客出行的需要。北京至八达岭段铁路是百年京张铁路中难度最大的一段,对机车牵引和制动能力的要求都远远超过其他线路。由于上坡需要大功率牵引,长距离下坡需要有效制动,对动车组制动缸体质量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这种制动缸体采用双面焊接,正面采用CO2气体保护焊;反面采用手工电弧焊,并采用机加工方式清根,要求“零缺陷”。焊接全部完工后,要用5倍放大镜检查焊缝表面,必须达到无任何缺陷。张忠反复试验,最终总结出了4步要领,采用独特的焊接方法,有效解决了制动缸体焊接难题。
当“和谐长城号”动车组驶过由詹天佑设计建造、著名的“之”字形线路时,“古长城”与 “新动车”交相辉映,为奥运期间的长城观光客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视觉风景。
就在“和谐长城号”动车组在北京奥运期间受到国内外宾客的赞誉时,他答应陪儿子到上海去看阿根廷队足球比赛,去看儿子最崇拜的球星梅西踢球。不巧的是,就在比赛前一天,张忠接到赶往哈尔滨铁路局出差的任务,去处理机车上一个焊接质量的难题。当他把出差的事,告诉儿子后,就像捅了马蜂窝了。儿子撅着嘴对父亲说:“你说话总不算数……”。张忠沉吟片刻,对儿子解释道:“爸爸不能陪你去看球,不会影响你去看球。若火车上的故障处理不及时,会影响多少人去赛场观看比赛啊!”他的慢声细语像温柔的风拂去儿子内心的不满。其实,张忠心里并不好受,他深深感到对儿子和家人的愧疚,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他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不是他不想,而是太忙,无法顾及。
七
尽管天天与高温、弧光、金属粉尘,以及技术难关打交道,张忠却乐在其中、冲锋在前。在铁路历次大提速机车的研制中,在中央首长专用机车的攻坚中,在青藏高原机车的生产中,在出口机车的奋战中,张忠一直是构架、总风缸等机车关键零部件的焊接“主攻手”。
近年来,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车戚墅堰公司依靠技术领先、品质可靠,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碰撞的“火花”。在公司一次出口机车生产中,外方监造团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对焊接质量的要求尤其苛刻,一旦发现有点瑕疵,就摇着头不住地说“NO,NO!”第一批试制产品出来了,不符合外方技术要求,焊接试制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