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和亲”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启示研究

2020-07-04鲁特

新西部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和亲西汉新时代

鲁特

【摘 要】 文章回顾了西汉“和亲”的缘由及历史,认为“和亲”作为西汉时期一项独特的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在缓和汉匈关系、促进边疆稳定和少数民族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探析西汉“和亲”政策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启示:贯彻落实好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创造机会,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的,尊重族际通婚。

【关键词】 西汉“和亲”;新时代;民族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新华网,2017年10月18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及问题,民族工作任务异常艰巨。而“和亲”作为我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措施,在缓和民族关系,加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甚至翦伯赞先生也说:“和亲政策……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却是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其中,西汉“和亲”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

关于西汉“和亲”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西汉“和亲”的背景及经过进行梳理研究,如周延的硕士论文《西汉和亲研究》。二是对汉、唐“和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如唐建兵的《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为端》。三是对西汉“和亲”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述性研究,如刘俊玲的《西汉和亲政策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西汉“和亲”的回顾与总结,较少涉及对“和亲”政策现代性意义的挖掘。笔者认为,“和亲”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与外交政策,其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对于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仍旧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二、西汉“和亲”的缘由及历史

所谓“和亲”,一般是指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而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的一种政策。“和亲”作为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在西汉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整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与和亲密切相关,可以划分为西汉初期的“被和亲”、元光二年后汉武帝时期的“绝和亲”、西汉末期的“要和亲”等三个阶段。

首先是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40年),由于王朝更替,国力衰颓,汉帝国不断受到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尽管汉高祖刘邦曾带兵北击匈奴,但却由于此时的匈奴实力强悍,汉帝国最终以失败而收场。鉴于此,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和亲”建议,将汉室女子嫁与冒顿单于以求地方和平,政权得继。很显然,这个时期的“和亲”政策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缓和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不得已而为之。

然后,到了元光二年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随着汉帝国实力的日渐强大,出现了“崇武绝亲”的现象。汉武帝时期,由于帝国实力逐渐增强并达到鼎盛,面对北方游牧部族的入侵,汉武帝选择用武力征伐的政策来打击匈奴,历经河南、河西以及漠北之战,最终形成了“漠南无王庭”的历史境况。实际上,汉帝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也因此损失了不少自己的财力和兵力,帝国的经济基础因此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最后是西汉末期(公元前87年—公元23年),由于漢匈实力出现了彻底的反转,且匈奴内部纷争不断,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求和,愿与汉帝国和亲。汉帝国一方面由于长年战争国力亏损,另一方面考虑到和亲可以获得更多的福利,故主动与匈奴、乌孙和亲。“昭君出塞”便是这一时期汉匈和亲的典范,为汉匈关系的缓和及西汉政权的稳定创造了和谐的环境。同时,这一阶段的“和亲”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羁縻”效果。

总之,西汉“和亲”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目的、方式和效果。 “和亲”作为西汉王朝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对于汉帝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都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推动汉匈关系的缓和,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启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民族问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体上和谐的民族关系正日益遭受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诸如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三股势力”的渗透和破坏等等,无不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威胁。而“和亲”作为我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在西汉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贯彻落实好民族平等团结政策

战争固然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但是战争的效果毕竟是有限的;相比于暴力性战争,“和亲”发挥了更持久的作用。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分别派卫青、霍去病等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战役,对其进行了毁灭性的攻击。但同时,战争也将汉帝国自身的实力耗费一空,严重地影响了西汉王朝的继续发展壮大。而西汉末期的“和亲”政策,通过政治联姻的手段,与匈奴互通友好,则有力地促进了汉匈关系的缓和,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可见,面对少数民族同胞,我们必须摒弃“大汉族主义”思想,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积极乐观地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因为没有什么长久的和谐是建立在歧视与暴力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继续坚持好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才能为各民族的发展繁荣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

2、创造机会,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和亲”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嫁娶,一段姻缘的开始也意味着两个民族之间又多了一层亲缘关系和政治关系。汉匈“和亲”,对于汉帝国来说,可以带给他们游牧民族的牲畜、服饰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丰富汉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起到促进作用。而同时,匈奴也可以通过“和亲”获得大量中原的粮食、金银饰物以及中原文化等等,为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注入新的活力。如公元前51年和公元前48年,匈奴两次严重缺粮,汉帝国先后派送粮食三万四千斛和两万斛,帮助匈奴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后来,作为回报,匈奴也为汉帝国进贡了不少的漠北珍品,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互助。(参见王妍,《试论西汉前期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戏剧之家》,2018年第21期)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同胞的共同奋斗。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如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3、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目的,尊重族际通婚

有人说“和亲”是一项陈旧的封建政策,置于现代社会难免有民族同化的嫌疑,不利于民族发展和团结。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过于偏颇,且对于和亲的理解也并非完全客观。青年是各民族发展的生力军,而婚姻问题是青年同志的终身大事,对其各方面发展影响深远。有调查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和异族通婚率的对比发现,族际通婚人口比例越大,大学以上学历人口也越多,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则越强。(参见杜鹃,《从族际通婚看民族交融与发展》,《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6期)可见,异族通婚与青年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正相关性。在文明开放的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能从政策上鼓励异族通婚,但却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异族通婚,尊重族际婚姻现象的存在。要结合社会现实正确理解,通婚的目的是为了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繁荣,而非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况且,诸多历史和现实情况都表明,族际通婚不仅可以改善下一代子女的家族基因,而且还可以加深和促进各民族同胞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和亲”词条,链接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2%8C%E4%BA%B2/2045701?timestamp=1579193634122,访问时间:2020.0.

[2] 翦伯赞,从西汉的和亲政策说到昭君出塞[N].光明日报,1961-02-05.

[3] 周延,西汉和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04.

[4] 唐建兵,汉唐“和亲”政策之比较——以王昭君和文成公主远嫁为端[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5] 刘俊玲,西汉“和亲”政策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6] 李晓霞,国家政策对族际婚姻状况的影響[J].新疆社会科学,2010(05).

【作者简介】

鲁 特(1993.0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法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理论与民族团结.

猜你喜欢

和亲西汉新时代
西汉
邓国精
人必其自爱
“礼物”在唐王朝与奚和契丹交往中所起的政治作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路温舒编蒲抄书
苏武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