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炼冲突,参透人物刻画背后的设置密码

2020-07-04葛寒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0年7期

葛寒

[摘 要]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情节更是小说的主体和基础。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小说的文体特色出发,引领学生在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参透人物背后所蕴藏的密码。教师可以从动静之冲突、整体之冲突、个体之冲突、亲情之冲突等方面引领学生感受作者设置情节的精妙,从而更好地提炼小说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小说阅读能力。

[关键词]提炼冲突;人物刻画;设置密码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60-02

小说阅读是夯实学生阅读文学性作品能力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依托小说的文体特点,设置了“抓住情节、环境阅读小说,感受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其中,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引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板块。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把握小说情节的特点,紧扣其中蕴含的冲突,体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现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动静之冲突,透过神态走进人物内心

小说对于人物刻画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在推动情节发展时,作者会故意设置人物之间情感和认知上的冲突,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融通,让学生在感受人物之间的冲突的过程中,紧扣人物神态,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比如,课文中群众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表现出异常的恐惧和混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跌跌撞撞”“乱哄哄”等词语想象人们当时的惊恐状态。如果顺势发展,群众集体逃生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极其渺茫。他们内心已经意识到如此混乱不堪的状态是难以从洪水中逃离出来的,但他们都不甘愿放缓脚步,这样“动”的场景为老人的出场埋下了伏笔。而老人出场的语言描写则是“他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作者虽然对老人着墨不多,但却与人群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个简单的表现就将一群逃生的人群控制住了呢?”很多学生在这种动与静的冲突下,意识到“不说话”是无声胜有声的震慑;“盯着”更是用坚毅的眼神让每个群众都能安心而冷静地面对灾难;“像一座山”则是将人物的沉稳和笃定展现了出来。

基于动静之下的冲突,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细节中走进了一个完整的世界,感受到了情节冲突的作用,深化了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二、整体之冲突,借助语言洞察人物品质

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物在特殊情境下的语言正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更是其特点最为集中、最为典型的体现。为此,教师可以利用人物之间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冲突中人物的语言,引领学生进行体悟,使学生在对语言的观察过程中提升认知体验,从而对人物形成更加多维的解读。

比如,《桥》这篇小说中第二次冲突就在于老人要求党员殿后,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反对,他们在人群中冒出了一句:“党员也是人。”不知道是谁说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涌动着这样的想法。教师可引领学生关注老人与这些人之间形成的整体性冲突展开学习。首先,从语言对比中感受冲突的起因,让学生分别从老人和党员自身的角度来品析这两句话的价值。作为党支部书记、作为本次逃生的指挥者,要维持一个有序的撤退环境,就必须要有人做出牺牲,此时党员就应该责无旁贷;而对于党员来说,他们有追求生存下去的权利,危急之中有这样的感受本也无可厚非。其次,教师可以联系当时形势的紧迫,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进行体悟与思考,并在朗读中将这种矛盾展现出来。最后,教师再次扣住老人“可以退党”的策略,感受老人在群众当中的威信以及独特的智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人物之间的冲突为载体,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矛盾的蕴藉处,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场面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引领学生更好地走进了小说的世界。

三、个体之冲突,聚焦动作感受人物党性

语言、神态和动作是进行人物描写的三个核心法宝。在阅读小说时,我们不能单单从一个纯粹性的角度来理解课文中人物的言行,还需要将人物的动作与当时的情节、矛盾整合起来,读出完全不同的感受。

比如,在发现一个年轻小伙子插队时,作者为了展现老人的威严和果断,运用了三个连贯性的动作:“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然后,小伙子也相机回应了一个“瞪”的神情。两者之间的冲突将小说的情节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老人的动作圈画出来,并从这些动作中想象两者之间的矛盾场景:一个“冲”字,好像看到了年輕小伙子拼命向人群中挤过去的样子,影响了队伍的有序撤离;一个“揪”字,好像看到了小伙子不服从指挥的样子;一个“吼”字,将小伙子可能不服气的模样展现在每个学生的面前。

每一个动作不仅让读者读到了老人的果敢和舍己为人,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党性展现了出来;同时也从中窥见了个体人物之间的冲突,让所有的学生都聚焦在文本意识之中,巧妙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知。

四、亲情之冲突,还原画面读透人物内心

很多时候,人物之间的冲突并不完全体现在显性层面,而是蕴藏在人物的内心层面中。这种冲突往往更加具有冲击力,但学生捕捉和理解时就显得较为困难。为此,教师可以从人物情感的对比入手,在解构文本表达认知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人物的情感意蕴,在还原画面中帮助学生参透人物的特点。

比如,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冲突就是在人们全部脱离危险之后,老人与年轻小伙子争执谁最后一个走的时候,虽然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冲突,但人物之间的情感依然强有力地冲击着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先是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然后是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关注课文中两处描写的细节。第一处是老人的一个“喊”字,面对已经面临死亡威胁的儿子,老人想“喊”但又没有能够“喊”出来,话语永远埋藏在了老人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度地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究竟想对自己的儿子‘喊些什么呢?”学生纷纷结合当时的情境,站立在老人的视角上进行想象体悟,将人物的内心呈现出来。第二处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次环境描写,当老人和自己的儿子都被洪水冲走时,作者用一句环境描写进行了拓展与补充:“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中,你永远都看不到什么了?你所能看到的又是什么?”利用人物的细节以及环境的渲染,通过对当时画面的再现,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情境之中,浸润在人物的内心之中,将人物之间的冲突向着文本表达的主题引进,在实实在在的阅读过程中夯实了学生的小说阅读素养。

情节、环境和人物是小说阅读的三个核心要素。其中,情节更是小说的主体和基础。教师要避免一般状态下的梳理和串联,而需要从小说的文体特色出发,引领学生在把握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参透人物背后所蕴藏的密码,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小说阅读能力的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