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任务,运用不同阅读策略
2020-07-04刘艳
刘艳
[摘 要]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前导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教师需要精准解读单元要素的内涵,把握学习任务与语文要素之间对应的链接点,通过选读提取、细读品析、理读复述,在巧妙地推动任务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意识,为学生内在的关键性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阅读策略;不同任务;不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19-0053-02
统编教材在每个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都精心设置了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旨在利用一个单元的教学资源,专项、集中性地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经历阅读策略的感知掌握、巩固提升、实践运用的过程。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阅读策略单元”,训练的内容是“根据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单元首篇精读课文《竹节人》究竟承担着怎样的教学任务呢?编者在文前导读中提出了三个学习任务:(1)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3)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从这篇课文内容的特质出发,教师统整对比三个教学任务,分别引领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顺势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
一、选读提取:整合信息,历练综合运用能力
编者所设定的第一个任务是“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很显然,这个任务的落实并没有必要将学生的关注力全部落实在整篇课文之中,而需要紧扣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为此,教师运用逐步聚焦的阅读方式,将关注的范畴从整篇文本浓缩到描写竹节人制作方法的语段中,然后深入关注最为典型的第三自然段。如此逐步浓缩和排除的过程,就是对这一任务巧妙实施的过程,明确了任务落实的基本载体。
相同的意思在不同的目的支撑下,作者所选择的语言和表现的形式也是完全不同的。《竹节人》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作者在介绍制作方法时,以严谨的表达思维、精准生动的语言文字进行了表达。如何将这种散文性的文字转化为一份“制作指南”呢?教师可从“指南”的文体特质入手,分别从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步骤和制作注意事项等四个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语段中进行核心信息的提取:制作材料包括毛笔杆、一根纳鞋底的线;制作工具主要有钻子和锯子;制作步骤是先将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再在上面钻一对小孔,然后锯八截短的,之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制作注意事项主要是“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随后,笔者将从整体语段中提取的信息进行了整合和综合性处理,有效地推动了学生提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这一任务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选读提取”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对原本处于整体语段中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解构、统整,让学生经历了整体选择、细致提取、统整运用的思维过程,有效地历练了学生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细读品析:联系观照,历练语言感悟能力
散文的语言是精妙的,更是优美的,往往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中交代信息、抒发情感。因此,散文的阅读就需要在深入细读和悉心品味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内在的语言感知和鉴赏能力。
编者针对这篇课文提出的第二个任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就是基于文本语言所裹挟的丰富情感而设定的。我们不能让学生的解读与认知仅仅停留在原本语言所描写的内容上,而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感知的过程中与自己的生活、心灵和精神形成紧密的联系。比如,孩子在玩竹节人时各自发挥创意,给竹节人进行了不同的装饰,将乐趣融入其中。但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只能在意识中闪过相关的画面,而在这一过程中所洋溢的认知情感并没有能够真正融入他们心田。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理解上的突破和体验呢?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语段的内容,将作者蕴藏在文本字里行间的乐趣融入不同的维度中,如乐趣就包含在竹节人独特威风的外形上,乐趣就包含在竹节人彼此没头没脑的打斗上,乐趣就包含在与众不同的创意上,乐趣就包含在乐此不疲的观摩上。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文本语言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内在的认知联系,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首先,赞一赞。假如其中一个竹节人就是你的,你会在同学面前怎样夸赞自己的将领。其次,比一比。在作者罗列的“齐天小圣”“窦尔敦”“橡皮头像”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威风、最勇猛的来比一比,说一说。很多学生从课文描写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出发,紧扣这些竹节人独特的外形、精妙的装饰进行了语言的表达,将自己的认知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了联系与统整。
教师精心设置的这一教学环节,在学生的认知与文本语言以及语言所营造的世界中建构了一条高速通道,让学生在联系自我、深入比照的过程中获得了语言感知能力的历练,巧妙地推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理读复述:顺畅思维,历练故事复述能力
優质的叙事性散文不仅有着优美精准的语言,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意蕴,这是散文教学所应该关注的。所以,要想真正落实第三个任务“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的要求,就需要关注课文中描写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语段,重点梳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对编者提出的要求进行再度升级,主要包括情感线索的增设和重点语段的翔实安排。
首先来看情感线索的增设。这个板块除了要对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之外,还应对人物内在的情感进行梳理。教师可以将梳理情节与内在情感有机统整起来。比如,从课文内容来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上课玩竹节人”,展现了人物的投入着迷;发展是“被老师没收,然后自己去寻找竹节人”,主要展现人物的沮丧与怨恨之情;高潮是“发现老师也在聚精会神地偷着玩竹节人”,主要凸显人物内心的新奇和心满意足;结果是“两手空空而回”,可以借助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化为乌有”这个关键词着重将人物的内心改变凸显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以故事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为复述的明线,组织学生在厘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后,清晰、完整地讲述故事,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关注整个故事的核心情节,与学生共同确认故事复述的核心语段。这包括了竹节人被没收之后到窗口寻找的过程,也包括了教师在偷着玩竹节人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事情的整体发展,巧妙地灌输给学生文本的内在认知力量,将人物的情感体验融入学生的复述过程中,让整个故事有血有肉,从而提升了学生故事讲述的质感,让学生在高效复述的过程中达成了第三个学习任务。
总之,单元语文要素与课前导读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教师需要精准解读单元要素的内涵,把握学习任务与语文要素之间的链接点,在巧妙地推动任务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内在的认知意趣,为学生内在能力的发展奠基。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