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发展轨迹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求新求精

2020-07-04罗建灿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遗址

【摘要】河姆渡遗址作为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该馆始终坚持“保护为前提、研究为基础、教育为目的”的运作理念,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进一步扩大了河姆渡文化的影响力,推进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展示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普及史前文化、推介河姆渡文化精髓乃至参与同类活动的交流互动等方面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本文试图探讨的就是这方面的课题。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求新求精

【中图分类号】G26 【文献标识码】A

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发展轨迹及呈现的公共文化载体之服务功能

(一)以多媒体展示方式,改善接待服务能力

2008年4月1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并坚持全年无馆休的开放制度,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08年7月至2009年5月,该馆实施了大规模改造工程,新馆主体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比原来增加400平方米。新馆运用立体布展,采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技术,包括语音导览系统、大型场景制作和观众参与互动项目等方式,并在一些展厅设置了数台电脑设备,具备模拟搭建干栏式建筑、展示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等功能,让观众在与先民的“互动对话”中,体验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这样的多媒体展示方式告别了暮气沉沉的传统形式,赢得了观众和业内的好评,博物馆也因此荣膺“浙江省2010年度陈列展览十大精品”称号,入围“第九届(2009-201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

为丰富博物馆陈列展示手段、提升接待服务能力,从2013年起,博物馆又投资1900万元建设了4D影院和游客接待中心。4D影院的影片《梦幻河姆渡》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将引领大家穿越七千年,回溯田园牧歌、诗画江南式的河姆渡古村落。目前,项目已接近尾声,各方的反馈意见较好。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建成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海内外观众400余万人次。

(二)用“请进来”研讨方式,充实科研储蓄能力

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历来重视研究工作。

2014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田螺山遗址建立“河姆渡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赵志军先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岭女士、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傅稻镰先生、日本金泽大学中村慎一先生和日本奈良文化财研究所松井章先生等5位国际知名专家为首批特邀研究员,引领、开展今后的研究工作;同时,还成立“孙国平河姆渡文化名家工作室”,带领博物馆业务人员发掘、研究河姆渡文化。2019年5月17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博系签约,在该馆挂牌建立“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学实践基地、浙江大学文博硕士教育实践基地”,双方在课题研究、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领域启动全方位的合作。

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院所的合作,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拓了研究人员的视野,提高了研究能力与业务水平,先后培养出正高级职称人才1名,副高级职称人才2名。

(三)以体验促传承的方式,提升文化体验能力

多年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积极利用河姆渡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开展送文化进校园及小小讲解员培训等活动,先后成为宁波大学文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的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该馆每年组织推出“河姆渡文化图片展进校园”及专题讲座等活动,走进余姚、慈溪的多所中小学校,深入四明山区、民工子弟学校、特殊教育中心等地,宣讲河姆渡文化,所到之處均受到师生的欢迎和好评。2012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市教育局开展“我心中的河姆渡”小学生征文、书法、绘画比赛,收到作品642件。该馆被浙江省文物局授予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最佳做法2014年度“最佳未成年人教育奖”。

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博物馆开展了“小小讲解志愿者”培训活动,培训小小讲解员20名,同时联合当地电视台少儿栏目举行稻谷脱壳、沙画图案、茶艺表演等远古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小小讲解员们也纷纷表示从活动中获益良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热爱学习。

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存在的瓶颈制约

(一)作为公共文化演示的一个平台,博物馆存在重展陈轻远教的不足

近些年来,博物馆在展陈方式上动了不少脑筋,如采用多媒体形式,让观众在与先民的“互动对话”中,体验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但在宣传方式拓展上还显不足,馆内资源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但远在北方甚至国外的游客要来一趟江南又谈何容易?无疑,博物馆目前还缺乏把远程教育作为传播河姆渡文化精粹的远识。

(二)作为公共文化展示的一个平台,博物馆存在重建设轻服务的不足

毋庸置疑,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从建造之日起,鉴于它的“光鲜身份”,围绕硬件的建设一直没停止过,从一期到三期,从现代科技的试用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博物馆从外到内一片光亮。相比而言,馆内的软件建设战略显滞后,尤其是讲解方面,除非上面来了领导或专家,否则讲解员就是程序式地背一遍,更不用说分不同年龄层次进行讲解了。而其他管内工作人员,基本上把看管管内的文物作为首要任务,至于游客来多来少、游客满意与否等,一概不予考虑。

(三)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一个平台,博物馆存在重“请进来”轻“走出去”的不足

近几年来,博物馆也尝试着做过不少研讨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作为公共文化的一个传播平台,在“走出去”方面迈出的步子过小。远的不说,就拿遗址博物馆所在地的河姆渡镇几周边的丈亭、三七市、大隐和陆埠镇而言,除了这些乡镇的中小学校师生去博物馆参观外,几乎很少再有其他单位组织去参观,这个代表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并不像我们自我感觉到的那样万人膜拜。这些不能不说与博物馆没有把这个公共文化传播平台推出去有很大关系。

三、提升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展陈与远教的有机结合,在拓展传播途径上有求新求变

在博物馆的陈列制作上,深化运用现代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展示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激发公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如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影视技术等,为游客展示7000年先人建造干栏式房子、野外狩猎、人工栽培稻谷等技术和方法,让人脑与电脑交互“对话”,就可以增强公众的学习情趣。另外,将这些虚拟展示作为远程教育的内容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突破历史博物馆在空间、时间、地域上受到的限制,方便公众。

(二)注重建设与服务的有机结合,在完善软件建设上求实求精

在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尤其要重视软件建设。就内部而言,虽然博物馆的服务日趋亲民、接地气,但观众若想看清门道、了解更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向专业人员请教。因此,首要的软件建设就是提高讲解员的业务素养和服务理念,讲解员直接面对观众,是博物馆与观众间的“桥梁”,体现着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此,要不断提高讲解接待水平,如邀请专家来馆开展业务知识讲座和服务礼仪指导;选送讲解员轮流参加全国、省及宁波市级的讲解员培训班;实施讲解员星级评定制度。在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服务理念,面对不同的游客,要耐心、细心、热心地做好讲解。让不懂的人群听了讲解有所启发,让有点懂的人群听了后有更深的了解,让行内的人群听了觉得你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三)注重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在研讨和宣传上求深求广

所谓“请进来”,就是请相关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业务知识培训以及文化研讨等,这方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已开展得很好,尤其同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的合作,大大促进了作为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对史前文化的探索和挖掘。相比而言,“走出去”工作步子跨得不够大,虽然最近同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联手策划了一次“黄金稻现———河姆渡文化特展”很有成效,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博物馆要积极探索一种“走出去”的发展模式,探寻外展新渠道、探寻外展途径。比如设法参加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交流活动,带着自己的产品去展览,带着自己的学术研究去交流,弘扬河姆渡文化,促进省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又如在家门口开展开办外展项目。如利用重大节日,到周边各乡镇、街道、社区、学校举办展览活动,如可以单独就我国水稻的整过演变过程开展展览,突出河姆渡先人人工培植水稻的丰功伟绩,也可以把由干栏式房子拓展到现代建筑业举行展览,突出远古人们的聪明智慧。这样的展览,比之亘古不变的馆内陈列展出,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宣教功能,进一步发挥社会效益,同时也加强了博物馆自身的宣传。

參考文献:

[1]余旅.开发建设姚江文化带 提升区域经济软实力[J].河姆渡,2013.

[2]徐杰.种下文化之树[J].走进河姆渡,2007.

[3]方其军.七千年河姆渡四十年发现路[J].河姆渡,2013.

作者简介:罗建灿,男(1968-),汉族,浙江余姚人,群文馆员(中级),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工作,现为余姚市群文学会会员,河姆渡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及其会刊《河姆渡》主编,余姚、宁波两级作家协会会员。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遗址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平台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基于O2O的校园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基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农村大众传播效果管窥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