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中对于“云”的表现研究

2020-07-04葛怡晨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风景画山水画差异

【摘要】云是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表现内容。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云在画面结构、情感表达与完整性上起着独特的作用。古人云:“山无云则不秀”,云观之虚无缥缈,变化万千而不可捉摸,受到多种内因外因的影响,山水画与风景画在“云”这一物象的表现方式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笔者认为,在差异的背后,所反映出的除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中西方不同的审美理念与民族文化个性心理。

【关键词】山水画;风景画;云;差异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与西方审美传统的差异性

绘画作品是画家审美的体现,而审美则是哲学的“可视化表现”,同一时期的山水画与风景画在云的表现上可谓是大不相同。如“四僧”中的石涛与几乎同时期的十七世纪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二人在作画时对于“云”的表现方式的不同,石涛(见图1,石涛《溪桥野色》)画中的云为层云,若有似无地淡淡环绕在远山周围,而霍贝玛(见图2,霍贝玛《林间道》)作品中的云则为气象学。术语中的浓积云,云块底部平坦灰暗,高耸堆积为圆弧形凸起。

源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形为影子”一说讲究“舍形而悦影”①,不在意物象的固定外在形态,同时强调“无迹可求”,倾向于不粘不滞,无往不相,认为高明的艺术表现是要尽量淡去“迹”的束缚,这一点在山水画中的“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思维则起于宗教与数学,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体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的审美趣味。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该阶段的古典美学还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即便是不可把握的事物认识也是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的,具有一定逻辑一致性的。此觀点在风景画中的云得到了印证体现,在西方风景画中最常出现的就是浓积云,厚厚的云层适宜画家通过明暗来表现体积与空间。

二、中国与西方文化传承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不同的美学观,因而也就必然会有彼此迥异的造型理念和与之相适宜的独特绘画造型语言。换句话说,绘画造型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的另一种的体现。就笔者看来,在中西方绘画中对于“云”的不同表现,也应站在历史与文化的层面对其加以审视。

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与精神理念以“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的人生态度与精神理念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核心。在这种价值取向与老庄哲学的影响下,使气象万千的外在景物与画家内心联系起来,如郭熙(见图3,郭熙《早春图》)的山水画就超越了对客观物象外在形态和现实空间的观看,追求天与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方式,提出了著名的“三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为中国山水创作的精神意象,一方面强调以自然为师,另一方面强调的是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即“观心”。在山水画中把老庄哲学的“空”与“留白”联系起来,“白纸对青天”“四两拨千金”,这也使山水画中的“云”担当画中“空”的角色,在重山叠嶂中表达素雅与空灵之感。

反观西方,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就宣扬“摹仿”,也就是强调画家以冷静的、客观的态度去再现自然。后随着资本主义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家直接继承了传统的美学理论,同时还接受了新兴思想与自然科学的冲击,人们就更加积极地描绘周围环境及大自然的美,从“摹仿”说到达·芬奇的“镜子”说,基本奠定了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的美学倾向——建立在理性主义土壤中、以注重客观真实为精神归宿的艺术观,而这使西方风景画更注重对于物象的真实写照。欧洲地处平原,山地面积小且降雨丰富,这样的地形气候更易形成类似浓积云的云朵类型,这也是西方风景画中常出现浓积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与西方艺术表现的差异性

审美传统与文化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艺术家们在“云”的艺术表现上的风格迥异与各具特色,其分别体现在画面布局、色彩以及艺术精神三个方面。

西方艺术发源于宗教神话因而多采取纵深式的布局结构(即焦点透视)及明暗规则的画法,在一定程度上既符合人们的几何认知规律又创造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感,而西方艺术重视秩序与规律的艺术思想则体现在风景画面中“云”的形状饱满、厚重、立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补充画面、增加画面内容与平衡画面结构的作用。相反,在中国艺术讲究“由幻境入门”,所谓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画面多有大量留白,看似“虚幻”却抵达了真实,而风景画基本上只谈空间,不讲空白。

在色彩方面,同样受到“由幻境入门”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产生了一些特别的形式感:中国绘画从整体发展趋势上说渐渐淡去了浓丽的色彩;由丹青到水墨,“解得色染皆虚空”,以表达心境的“表现”为主;而西方风景画中的“云”(见图4,康斯太勃尔《哈里奇,灯塔与笔架山》)则常受到阳光与环境的影响,颜色夸张明丽,丰盈充实,以对景写生的“再现”为主。

在艺术精神方面,西方画作多给人以一种狂放不羁、大胆夸张的艺术张力,且画面的精巧细致给人以一种精致不染的美感。而中国艺术家在无迹思想影响下,书画中更多了一些禅风禅骨以及独特的内蕴。在中国画中,诗词、印章、书法往往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仅仅丰富了画面、迎合了中国传统审美需要,更增强了中国画在艺术上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家在尚拙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大巧若拙”,最巧的巧是天巧,拙是生命存养之方,强调回复生命的本然,因而在“云”的描绘中也淡去过多的表现技巧。

四、结语

中西方美学传统与文化起源的差异造成了彼此在艺术思维上的差异,中国艺术家认为形式即幻象,美在虚幻之外;西方认为形式即规律,美是可以秩序化的。艺术思维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艺术心理上的感知出现了分歧,进而造成了中西方不一样的审美趣味,审美与思维共同影响着二者在艺术表现上的迥异,最终创造了布局、色彩、精神上各自绽放光彩的艺术风格。

然而,不管是在中国或是西方,艺术作为一种文化都在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与更迭,即便是主流的共性也不乏个性的插曲,彼此的差异在逐步淡化,在互相融合中也有所创新,而“云”作为山水画与风景画中常出现的物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走上新的道路。诚然,国画中的写意居多,但这并不等于就完全抛却了对规律的尊重,也并不等于来源于经验的、程式化的东西不好。

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也逐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互相交融的阶段,山水画中卷云、浓积云的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同时部分也将古人惯用的以线造型(图5,髡残《苍山结茅》局部)的“云”发展为以大片墨来表现。

注释:

①”舍形悦影”是明代画家徐渭在赏鉴南宋夏的山水画时所作的评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画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观念中的“幻”学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6):32-42.

[2]朱光潜.美的本质.问渠那得清如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作者简介:葛怡晨(1996-),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人,研究生,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风景画山水画差异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相似与差异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智力大冲浪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名画家的聊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