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下基于受众心理探讨电视节目的发展

2020-07-04张心怡

今传媒 2020年6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媒介融合电视节目

张心怡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业的主流趋势,在整合不同类型媒体的同时,也带来了媒介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传统的电视媒体面临巨大的挑战。受众作为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参与性与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其接受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电视节目制作者应根据受众心理机制,结合媒介融合对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调整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与策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受众心理;电视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02-03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利用的大环境下,媒介融合已成为大勢所趋,并带来了传媒业的迅速转型。传统电视媒体在这一发展趋势下,迎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媒介融合也使以往的受众心理发生了变化,电视媒体要抓住这一契机,运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节目的质量与效益,在媒体转型过程中占领先机。

一、 媒介融合概述

(一)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媒介融合概念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使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喻国明教授在《传媒经济学》中认为,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我们可以从诸多研究中概括出媒介融合的一般定义,即媒介融合是利用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的过程[1]。

媒介融合整合了不同类型的媒体。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一些新媒体应运而生,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传媒公司抓住时机,迅速介入,与新媒体展开联手与合作,抢占网络制高点,实现了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湖南卫视在创办金鹰网,实现电视台与网络互动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芒果网络电视台——芒果TV,这是湖南卫视进一步适应媒介融合的举措[2],不仅拓展了媒介空间,同时也对湖南卫视的影视、娱乐节目内容进行了整合。传统卫视入驻网络媒体早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模式,爱奇艺、芒果TV在网络剧的收视与口碑中平分秋色、各有类型:爱奇艺在古装剧方面,获得大量好评;芒果TV以湖南卫视剧目为主,主要涉及青春、都市、偶像类。与传统卫视节目播出受到时间限制相比,网络媒体更为便捷、自由,使受众的节目选择性不断增强,从而进一步刺激了网络媒体的发展,并将媒介融合的整合功能推向更深的层面。

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带来了媒介市场激烈的竞争,传统媒体为适应这样的竞争必须对自身组织结构与营销方式进行调整。媒介融合让不同类型的媒体相互借力,共同改善媒介组织,从而推进高级媒介运营模式的出现。

(二)媒介融合对受众的影响

1.信息接收渠道广泛,接收方式更便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的信息数据不断多元化,大至国家大事,小到有关受众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各种媒体被有机整合。一些传统卫视利用新的媒介形态,建立了线上线下多平台的传播机制,例如,人民网入驻微信公众号、浙江卫视等媒体入驻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的大幅拓展都使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广泛。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只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媒介形态,不同类型的媒体也能够对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议程设置”。在对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肯定,其特定“需求”也通过媒介接触活动得到“满足”。

媒介融合前,受众常常需要通过报纸、广播等媒介主动寻找内容,来满足自身对于信息的需求。而新闻具有时效性,这样获取信息的方式较慢,从而使受众接收到的内容已经成为“旧”信息,对他们而言,媒体的作用大打折扣。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网络媒体更好地抓住了受众求“快”、求“新”的心理,利用手机客户端或网页消息推送,将形形色色的信息及时地展现在受众眼前。受众不必再主动去寻找信息,它们会以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呈现在受众眼前。

2.全面参与和互动性

现在的各大媒体拥有着线上线下的互动模式,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评论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需求等直接传递到信息生产者面前,在此过程中产生舆论,对于人们感知社会,维持意见整合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一些热衷于传播消息或表达己见的人,又成为了舆论领袖,为他人提供观点或信息并影响着他人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受众的作用被逐渐放大,单一的受众逐渐演化为一个大群体,形成强大的舆论中心,左右媒体的行为;另一方面,当受众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通过网络传递给媒体时,他们又成为了信息生产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受众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其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权利被满足,并与媒介充分接触,与媒体的互动行为日益增多,对于信息传播的参与性进一步加强。

3.对电视媒体关注逐渐下降

传统的电视节目安排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电视节目的播出,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收看[3]。而在媒介融合的媒体环境下,网络等新媒体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与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性,受众可以在方便自己时间的同时更快地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节目内容。

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相比,电视媒体的单向性使传播者并不重视受众对于节目或信息内容的反馈,没有了接受者的反馈,节目制作者很难对现有的影视剧作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得电视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在各种媒介的激烈竞争下逐渐失去了获取胜利的武器。对于渴求表达自己欲望的受众,开放与互动的新媒体环境让受众感受到自由的舆论环境,他们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媒体集众多媒体的特长于一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综合。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受众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选择日益减少、关注逐渐下降,使得它们的生存变得艰难。

二、电视节目在受众心理机制下如何发展

对受众心理展开分析,那么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作为个人的受众,而是具有群体效应的受众。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4]。当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时,一群人会拥有全新的特征,所有人的思维与感情都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群体心理。

(一)受众注意力

在各项心理机制中,“注意”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受众注意力的集中与保持,其他心理机制很难发生。任何作品要产生效果,都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为前提。那么在电视节目中应如何吸引观众注意力呢?

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电视节目呈现出简单化、娱乐化的趋势。一方面,很多媒体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生产出毫无“营养”的内容;另一方面,诸多媒体运用“流量小生”使节目娱乐化,一味地将节目作为提高自身收视率的工具,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对节目内容与质量的把控,降低了节目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情节是观众延续注意力的最好途径,电视媒體在制作节目时要注意对节目结构与情节的塑造。湖南卫视推出的声音竞演秀《声临其境》创设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节目情节: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舍弃以往的评委点评模式,采取学员请教的模式,由四名演员在幕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通过台词功底、配音实力同台竞技。在轮轮竞演中,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新声班”合作演出舞台大秀,真正展现中国优质演员的深厚实力。该节目首播后,实时收视率立刻占领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高达10.7%

节目制作者要敢于摒弃传统节目的旧模式,在原有基础上对节目结构进行创新,以适当的无意注意吸引观众投入节目。同时要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节目体系,把握对节目节奏的调节,才能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并巩固。

(二)受众期待视域

所谓期待视域,是受众在接收作品前的定向预期,而定向预期则是由受众以往的审美与生活经验决定的。受众的心理定是长期审美经验与审美惯性的内向沉淀,而期待视域就是这种内向沉淀的结果[5]。

在《中国好声音》风靡国内时,受众对于音乐真人秀节目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参赛选手都是热爱音乐的普通人,以“新星”“乐坛新秀”的身份参加节目;评委嘉宾都是大腕明星,由他们来决定选手的命运。但《我是歌手》打破了受众的这种定向预期:让娱乐圈的成名歌手相互竞争,一改以往明星高高在上的姿态,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真实地展现给观众;而决定每位明星去留的权利则交到了观众手中。在这一模式下,受众的参与感与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使之前受众被动的接受节目,与节目主题心理距离较大的情况有所改变[6]。由于受众对电视节目有着一种预置结构,那么节目制作者可以先了解某一个特定群体的公共期待视域,对节目内容加以改造,与受众原有的预置结构相撞击,突破受众的心理定势,推动电视节目的发展。

(三)受众心理感知

感知是受众感觉与知觉的联称。要使受众感知到节目中舞台上的一切都与生活中的种种事物不同,那么就要注重对节目现场的调节。色彩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舞台上对不同色彩的应用能让受众感知到相应的心理变化。节目制作者将不同色彩与相应的节目内容的心理涵义相结合,给受众带来不同程度的感知力度。

由于受众易受工作或生活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对于信息传播的心理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心理上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因此电视媒体要充分注意受众的选择机制;同时还要注重受众猎奇的求异心理,结合其他国家优秀作品,对电视节目内容进行大胆创新,让受众自然地融入节目中去。江苏卫视就借鉴德国电视节目,并结合国内制作方式,开辟了一档全新的、以展示科学与脑力为主的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其节目主要元素与以往电视节目大有不同,吸引了受众对于脑力挑战与探索科学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求异心理。在舞台设置上,以弧形跨度拱门使全景画面丰富有力。在舞台道具上,节目组使用“动静结合”“美轮美奂”的道具,吸引着观众对于舞台的感知:在最新一季的节目中,节目组为“云之队”晋级赛的比赛设置了精致的立体纸张雕花,并加以光影效果,令观众直呼不已;鲍橒的挑战项目“蜂巢迷宫”设计精巧;“扎染密语”以现场制作的形式,不仅满足着受众观看节目的欲望,同时还让受众了解到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节目形式与舞台效果对受众的心理产生强烈碰撞,增强他们的感知力度,进而推动电视节目制作方式的创新。

三、 结 语

电视节目收视门槛低、具体形象、更加具有感染力,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最方便、直接的媒体形式,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们利用声像媒体的特点拉近了传媒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事物。要想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电视媒体就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严峻的生存环境与受众心理的变化,利用受众心理机制、借助现代化技术、以受众为中心创新节目,提升节目质量,对受众进行有效引导,并加以对电视文化的建设,从而实现电视媒体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唴文.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J].今传媒,2016(5):100-101.

[2]孟梦.湖南卫视的全媒体转型思路探析[J].东南传播,2017(2):15-17.

[3]曾丽清.媒介融合—网络时代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D].南昌大学,2007.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8.

[5]余秋雨.观众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2:31.

[6]黄学飞,魏锦,胡春磊,姜涛.《我是歌手》缘何引发收视狂潮——电视节目受众心理研究的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2):38-41.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媒介融合电视节目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