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困境及对策方法
2020-07-04时伟超童童任秀车琳周兴华刘玉鹏
时伟超 童童 任秀 车琳 周兴华 刘玉鹏
摘要:硕士研究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大学里的佼佼者,是学识渊博的社会精英,拥有的硕士头衔曾象征名企和高薪。如今,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失业的窘境,承受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管理者及时调整对待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态度。应时制宜建立和创新就业机制,帮助硕士研究生充分就业,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大连民族大学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分析民族院校研究生的就业困境及其原因,进而提出改善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困境;对策方法
随着2003年研究生的扩招,高校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也进入了一个急剧增加的阶段,毕业人数也逐年增多,在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同时,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明显降低,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上升。研究生就业的好坏,首先关系研究生及其家庭对高学历的认可程度,对多年来寒窗苦读的认可程度,也关系整个社会对高学历的重视与认可度。其次研究生就业问题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及社会就业率、失业率等一系列问题一样,都影响着社会的安定。针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本文结合大连民族大学近六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总结硕士研究生就业存在困境及其原因,以期为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助力民族院校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就业。
一、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研究生思想多元化
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分析职业环境、合理进行职业定位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成功、走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步。一方面,研究生在校期间,重视学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而缺乏对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思考,且在求职过程中被发现综合能力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要,对用人单位薪资水平、个人发展、岗位性质比较挑剔,就业心理落差大。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就业目标不够明确,对企业调研及市场调研不充分,且不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对地域就业形势、产业政策和岗位认识缺乏,岗位适应能力差,不能用理性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和职员这两种角色的转换,因此频繁地违约、换工作、再毁约、再改签等问题频现,造成职业选择的不稳定性。另外,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导致自身的学术科研水平无法达到招聘单位的需求。
2.研究生导师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可以指导研究生的高水平导师队伍数量有限,一个导师需要同时指导多位学生,无形中学生教育培养质量下降,有些研究生处于无人管状态,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低。研究生导师对导师角色的定位还仅停留在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指导上,而忽略了对研究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的关注,认为这些与科研不相关,都是辅导员分内的工作。还有些导师只注重个人的学术成就,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市场规律、就业范围没有进行过相关指导,或者导师本身就对就业情况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对学生悉心指导。
3.高校就业引导机制有缺陷
目前大多数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而研究生就业指导这块儿基本上是空白,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导致相当一部分研究生不能通过系统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及时了解分析当前就业的有利宏观形势和不利宏观形势、国家面向研究生群体的利好政策,从而对个人进行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学校研究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大型招聘会主要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为辅,没有提供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导致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同时在实际求职过程中,研究生也往往因缺乏有效的就业技巧指导,而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走弯路,甚至误入就业陷阱和骗局,使自己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4.社会就业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更趋向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考虑人力资源成本宁愿招聘本科生,或者招聘博士研究生提高研发实力,而硕士研究生所处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尴尬。首先,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期待更高的待遇,但是都面临年龄上的劣势;其次,与博士生相比,竞争力较低。而且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盲目招聘硕士研究生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但是实际工作中没有相应的岗位,往往很多本科生也可以胜任的工作却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应聘,导致研究生在岗位上难以施展抱负,出现离职潮、二次就业等问题。还有些研究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或者应该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进行找工作就业,也间接反映出社会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的不完善。
二、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研究生就业困境对策及方法
1.全面认识自我,加强就业实践,提升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自身要科学评价自我能力,合理进行职业定位。通过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专长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科学权衡,打破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同时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接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研究生在校期间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却忽略了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近年来,用人单位除了对专业性强的岗位有特别要求外,逐渐淡化专业需求,更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在专业学习中,更多的是来自日常生活的学习和锻炼。所以研究生在科研学习之余,还应多多关注社会和企业对研究生能力的需求标准,分析找准自身的不足,通过参与社会工作和实践、活动竞赛等,提升综合素质,确保自身的能力水平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增强就业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到企业单位的参观访问、座谈和实习,了解用人单位的经营理念,学生在融入企业的大环境中更能提升职业化素质,对于学校和企业都可起到“雙赢”的效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积极举办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有创业意向的研究生寻求创业孵化基地,为研究生搭建实践平台,以促进研究生的创新项目落地转化。高校可以设立双导师运作机制,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实践导师,采取优势互补原则,通过双向沟通形成校企导师合力,提升高校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就业竞争力。
2.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1)强化导师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大连民族大学通过出台《大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强化导师责任制,充分强调导师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地位。要求导师将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对研究生教育的职责范围内,在日常学习指导过程中,关注研究生个体差异、发掘特长、加强思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研究生将自身兴趣和特长与职业联系起来,明确个人优势与选择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同时还应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动用导师广泛人脉,推荐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与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有着密切合作和项目往来,被企事业单位所熟知。导师可以通过自己广泛的人脉,将研究生推荐到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研究生不仅可以接受企业的专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专业实践提前了解专业对口行业对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早做准备、提升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在求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
3.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生就业指导和工作机制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对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学院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和党总支书记担任,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院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研究生辅导员、导师代表组成。
(2)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及工作日程表,分阶段组织实施;与研究生辅导员签订《就业目标任务责任书》。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指导,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组织实施毕业研究生就业指导讲座,加强毕业生就业主动性、诚信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引导毕业生准确定位,正确择业;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充分挖掘、及时收集、发布、更新相关招考、招聘信息,完善毕业研究生就业供求信息共享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就业创业;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和鼓励毕业生升学;开展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在研究生阶段针对研究生群体开设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课程,授课内容应当与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结合起来,同时还应该包含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职业观、就业准备、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同时可以邀请行业优秀企业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开展专题讲座,帮助研究生了解专业对口行业的人才需求、行业就业形势,学习求职经验,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视野;完善就业心理辅导服务模式。针对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积极完善心理辅导服务机构,将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咨询过程中帮助研究生制定专门的针对个人的职业生涯咨询辅导方案,进行点对点的辅导,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觀,增强求职信心。除此以外,学校、学院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组织校友求职经验交流座谈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回校开展讲座,和师弟师妹一起分享求职经验和踏入职场后的心得感悟,尤其是多邀请投身基层建设的公务员、选调生、村官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通过宣传这类就业典型人物,传递正能量,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不要把目光只集中在国企、外企和东部的发达地区,而应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历练,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结论
综合以上问题,当前研究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很多问题正在解决,高校对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为研究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实际的帮助。所以说,整体研究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都在逐步得到解决,研究生就业形势也将趋于利好。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辽宁 大连 1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