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2020-07-04杨海波沈大光

山东青年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意义时代

杨海波 沈大光

摘要: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孕穗拔节期”,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更是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关键。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意义。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自信;时代;意义

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难点任务。文化自信是对自己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和自觉把握,是一个国家所体现出来的对未来发展所具有的执着信念和顽强意志。高校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重要基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孕穗拔节期”,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1.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领导权。

当前,“全球化导致的多元文化冲击,社会巨变导致的认同危机,网络新兴媒体的广泛介入,使传统认同教育面临严峻的危机感。”[1]这些危机最终指向其实就是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和引导权。面对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冲击,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要想获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青年的培育和传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在于让广大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熟知中国目前面临的文化困境,复杂局势和开放姿态,学会理性辨析,在错综复杂的新时代格局中,感知中国文化目前所取得文化成就的来之不易,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凝聚思想意识,增强文化判断能力,形成正确文化认知和文化观点,从而确立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意识。如果没有民族文化自信,那么国家和民族就失去了维系纽带;国家就失去了认同基础;执政党就缺乏了合法性来源。由于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与文化领导权的本质是一致的,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理所应当的承担起维护文化领导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时代责任。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效性直接影响着执政党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性,同时也体现着意识形态工作控制能力的大小。因此,作为一种直接有效的认同途径,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必然选择。

2.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

历史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的充分认知,并在认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自我价值感,即感知自己是属于一个民族。这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习近平也说过: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因素相互交融。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置身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的文明史,就需要回到当时的世界历史格局和特殊国情中去,就需要放到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史画卷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尝试的内在矛盾,才能深入地把握整个历史的脉搏和中华文化发展的深层结构,历史地、真实地、生动地还原历史面貌,才能清晰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纵向历史发展,才能在广度和深度上真正地感知历史,体悟历史所蕴藏的思想底蕴和文化精华,才能明晰“何为中华民族文化”,才能形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感知认同,才能建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通过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绎,既能找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骨骼,发掘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根基,又能实现以史明智,以文化人,建立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认同感。

3.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建立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认同感,而且还要站在现代的角度,面向当代,面向社会主义改革,面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向现代全球化浪潮。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多方位全媒体的应用,网络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一人一机,无时无刻不上网,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写照。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多元价值,多元文化以及喧哗嘈杂的快餐生活。大学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学生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易受全球化浪潮和信息轰炸的影响,出现了功利化和个人主义等倾向。这些倾向既造成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波动,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只有通过对比分析,比较选择才能让大学生在感知中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就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不同文化的国家处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理念和措施是不同的,我们国家把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看作是最重要的,不惜一切代价地全力保护每一个中国人。我们都亲眼所见和深深地感知了这种差异性,并通过对比都发出了“我身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这样类似的历史自豪感。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硬核,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脉。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只有通过对比差异、理性比较才能真正感知中华民族文化,找准差距,发现内在本质和内在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民族荣誉感。

4.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对于社会责任,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这说明责任的社会必然性,责任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责任担当意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正是在历史画卷的感知中,在时代事件的对比分析中,刺激文化神经,贯通文化血脉,将中华民族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不懈追求、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等深入大学生内心,激发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对事业的改革创新精神。在疫情中,我们看到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攻克难关,看到冒着生命危险,不求回报的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有很多最美的逆行者,他们用自己微薄的个人力量筑起抗疫长城。实际上这些人都在诠释着个人对国家的奉献,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这都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和担当。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学会勇于担当,知行合一,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5.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来源,大学生理想信念更是关系着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发展。现在部分大学生由于文化缺失而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有些青年说:“票子、房子、车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体。走终南径、攀青云梯,名利缠身、一路狂奔。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秋天漠漠向黄昏。信仰,变得现实”[4]。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仅学业功利化,而且社交、消费以及对待事物的看法缺乏理性,缺乏是非观。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就是守正道德观念,稳固文化根基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坚持长期发展的结果。利用现实和理论的结合,以榜样带动群体,以案例带动教学,深入浅出地在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对比判断现象本质中,深化精神信仰,孕育现实认知,在大学生精神世界中逐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通过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感知精神力量的价值,认同模范人物的行为方式,从而产生行为趋同的效果,并在实践中超越小我,知行合一,实现无我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宋进.关于提高青年学生历史认同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2014(3) .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EB /OL].[ 2014 - 09 - 24]. http: /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 -09 /24 / c_1112607609.htm.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页.

[4]杨暄.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会迷失[N].人民日报,2014-05-27(19).

该文系山东省社科项目《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内涵研究》(18CXSXJ04)的阶段性成果;系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J17ZZ51)的阶段性成果;系山东省人文社科项目《地方高校社会资本集聚研究》(J10WH7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意义时代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