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启蒙幼儿传承“闽西采茶灯舞”
2020-07-04郭惠萍
郭惠萍
摘要:“龙岩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是流行于福建龙岩城乡的民间歌舞,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风淳朴、综合性群众文娱活动形式。”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缺乏这方面生活经验的现阶段幼儿来说,在没有“采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要传承前辈的文化遗产,不是一两个教学活动就能完成,需要有步骤、分项、阶段细化、分析“闽西采茶灯舞”的特点,并和幼儿一起欣赏、感受、表达、表现“闽西采茶灯舞”。
关键词:启蒙 传承 闽西采茶灯舞
中圖分类号:G613.5
一、首先,欣赏“闽西采茶灯舞”的角色关系
要想把“闽西采茶灯舞”从幼儿大班阶段开始传承,就要让幼儿了解“闽西采茶灯舞”创作的时代背景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从欣赏、实践观察直观的人物角色为切入点,辅以道具和故事的介绍。
(一)了解角色,引起欣赏的兴趣。“闽西采茶灯舞”是舞蹈更是一个有故事的汉族群舞,非常适合闽西大班幼儿阶段的启蒙教学。要传承“闽西采茶灯舞”,先要帮助幼儿了解舞蹈中角色茶公、茶婆、茶女是从事什么劳动的人民?并结合“闽西采茶灯舞”视频分析:舞蹈中有茶公1位,茶婆1位,茶女8位(早先代表8仙女)或更多位茶女,蝴蝶1只(或更多只),这几个角色有什么关系?在了解茶公、茶婆、茶女的茶农角色服装和配饰方面,老师可以收集近代多款、多样的“闽西采茶灯舞”服装和配饰,组织幼儿细心观察、欣赏,服饰颜色及款式的特色美会吸引幼儿更加用心去对比观察、思考、记忆、评论、参与艺术活动。
(二)欣赏道具,激发欣赏的热情。为凸显闽西舞蹈特色,除了上述的服装外,道具也是十分讲究,贴近民俗。闽西采茶灯原用竹编篮,装饰鲜花,现代变为花篮。因多在夜间演出,花篮要装上蜡烛或手电筒、节能灯等,现阶段成为“采茶花灯”。在传承的演变过程中,现阶段遮阳的斗笠用折扇、花扇代替。“彩蝶”还是用竹篾为支架,个头硕大。当这些道具以实物或图片的方式展现在小朋友面前时,那只硕大的蝴蝶、带花边的折扇、彩灯吸引幼儿的眼球。老师可以把美术活动如:制作道具蝴蝶、装饰花灯、让花灯亮起来、制作折扇等活动相互融合。激发幼儿对“闽西采茶灯舞”的兴趣,在参与道具制作过程中,也让幼儿体验舞蹈创作的不易。
二、其次,理解“闽西采茶灯舞”音乐与生活故事的关系
在幼儿对“什么是采茶灯舞”的基本内容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组织幼儿欣赏音乐,让幼儿思考音乐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如:哪段音乐好像在说茶女早起?哪段音乐好像看到茶女上山(下山)?哪段音乐最热闹,好像看到茶女和蝴蝶游戏?茶公、茶婆和茶女用家乡话说了什么等。通过了解故事情节的变化,达到帮助幼儿了解乐曲大致变化的目的。
三,接着,感受音乐与表演的关系
“闽西采茶灯舞”有几十种演出方式, 有老年采茶灯、少儿采茶灯,有8人组、12人组甚至百人采茶灯、万人采茶灯等,但有离不开基本舞步“采茶步”。队形的穿插变化有几十种花式,如表现盘山、越岭、涉水时用“篱笆花”、“绕三柱”等,表演动作可以归纳为:八字扇、扭身步、前点斜点扇步、八字扇步、腰抖扇步、托灯举扇步、翻身扑蝶、左右赶蝶、捉蝶、蝶绕花等数十种。面对这么多的队形和舞步,老师不需要一一介绍,可以让幼儿多欣赏几遍,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性的探索、思考、尝试。
让幼儿自由组合小组,组合队形并试一试可以怎样变化队形?幼儿在尝试表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角色在变化队形后忘记自己的站位,可以启发幼儿用纸和笔及数字记录队形的位置,如:六人一组的“▼”三角队形要转换成横排“一”字队,六人各有一个数字符号,每个人一个数字表示,在队形变化中,这个数字代表固定的一个人。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符号,根据记录队形的提示,就能记起自己在队形变化后自己所站的位置。
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探索喜欢的舞步怎么跳?舞姿美不美?老师帮助幼儿用视频做记录、回放、分析评价。老师在幼儿请求时、在幼儿感到困难时给予示范帮助,引导幼儿,对于难度大的动作可以改编简单的动作。老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再次通过自我思考找差距、小朋友评价找差距,进而提升自我的表演能力。
四、最后,感受“闽西采茶灯舞”带来的愉悦
小朋友通过探索、实践、学习、模仿、改编,在协作中,学会听音乐并以自己的感受合作式小组表演“闽西采茶灯舞”,此时小朋友跳的“闽西采茶灯舞”是幼儿自我欣赏、感知后的再现,而不是在老师教的基础上的再现。小朋友的动作没有那么优美,对节拍的体验没有那么准确,表情没有那么丰富,但孩子们经过了观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合作、感知、再现、创编,幼儿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升华。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根据年龄特点,有选择的传承,我相信,随着幼儿的成长,生活经验越来约丰富,肢体动作越来越协调,在成长的道路上,传承、创作将会继续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斌.“采茶灯”舞出德育风姿[J].中国德育,2017(1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