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规康复治疗与运动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康复治疗的影响研究

2020-07-04赵莉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上肢康复训练肢体

赵莉莉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70)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俗称之为“中风”,通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患者脑内动脉血管狭窄、阻塞直至破裂,进而造成患者出现急性的脑血管循环异常,猝然昏倒、偏瘫、半身不遂等是典型表现。脑卒中发病后病程漫长、致残率偏高,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形成明显影响。 现阶段,脑卒中患者生存率有提升,康复治疗是优化患者预后的关键。 该文纳入2017 年4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50 例脑卒中患者,比较常规、运动康复疗法的应用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 例脑卒中患者该院治疗,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1],并经(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合并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及精神类疾病者。 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将50 例患者分为如下两组,每组25 例,常规组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65.2±4.4)岁;偏瘫侧:左侧15 例,右侧10 例;病因:脑出血13 例,脑梗死7 例,脑血栓形成5 例。 运动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龄43~77 岁,平均年龄(65.8±4.0)岁;偏瘫侧:左侧13 例,右侧12 例;病因:脑出血10 例,脑梗死9 例,脑血栓形成6 例。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予以降低颅内压、 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联合针灸推拿疗法,每次持续时间约为40 min,2次/d,连续治疗3 个月。 在此基础上,运动组实施运动康复疗法,措施如下。

(1)针对运动障碍肢体,尽量保持良肢位,其目的是减少及规避肌挛缩。 措施有伸展上肢,微屈下肢,协助病患穿衣、翻身和转变体位,不要牵伸患肢。

(2)肢体被动运动:针对卧床患者,应做好关节活动度(ROM)的训练,其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改善肌肉、软组织的异常状态。 在帮助患者被动运动时,手法不能过于生硬,尽量在患者无痛范畴中活动关节,最好不要诱发或使疼痛感严重化。 可以指导患者双手指交叉,在健侧上肢协助下带动患肢做上举动作,其目的是活动肩关节以及与屈曲肘关节。

(3)训练躯干肌力,训练项目有翻身、起坐、坐位平衡等。

(4)主动运动:在患肢能主动抬起时,应将运动训练的重点放置在纠正异常姿势层面上,例如,指导患者做上肢主动伸展、抬高腕关节等动作;下肢则需自主进行屈髋屈膝,屈膝勾脚等动作。 在站立位状态下进行患侧下肢髋膝关节控制与负重训练等。

(5)训练过程中,加强动作频率的控制,通常每3~5 s 进行一个动作, 每个动作大约需要进行10 次左右,每天的训练时间≥1h,可以分段进行,共计进行12个月的训练。 待患者出院后,嘱其定期复查。

1.3 观察指标

(1)菲格-梅弗(Fegl-Mevver)[2]: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共计33 项,每项分值为0 分、1 分、2 分,分值0~66 分,得分越高,提示上肢运动能力越好。

(2)Barthel 指数[3]:分别评估生活能力,共计10 项内容,>60 分提示生活基本能自理。

(3)疗效评价:①显效:经12 周康复训练后,临床症状基本消除,肢体活动无异常;②有效:症状或体征大体消退,肢体可以完成一些简易的活动项目;③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有加重趋势,生活无法自理。

1.4 统计方法

该次试验研究选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包,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用t、χ2检验,用(±s)、[n(%)]表示,经检测,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egl-Mevver、Barthel 评估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egl-Mevver、Barthe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12 周时, 两组患者Fegl-Mevver、Barthel 评分均有提升,高于该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运动组以上两项指标更高于同期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egl-Mevver、Barthel 评估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Fegl-Mevver、Barthel 评估情况比较[(±s),分]

组别指标治疗前治疗后4 周 治疗后12 周运动组(n=25)常规组(n=25)Fegl-Mevver Barthel Fegl-Mevver Barthel 33.3±3.445.8±10.633.5±3.545.7±10.735.6±3.453.9±10.334.9±3.248.4±8.556.8±4.681.4±6.549.7±3.475.2±10.1

2.2 疗效观察

经12 周康复训练后,常规组、运动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6.0%, 经比较分析,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尽管在临床医学持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 脑卒中的死亡率有较明显的降低,但幸存者却有极高的致残率。 脑卒中的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并且患者长期住院开销较大,多数患者在病情相对稳定时就会选择出院,短期的康复治疗并不能有效规避废用与误用综合征。 患者需要疗效确切、过程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的方法去减轻自身的肢体功能障碍,优化生存质量。 由此可见,运动疗法在促进脑卒中患者病情转归期间有重大现实意义。

既往有研究指出[4],人体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干细胞有自我更新与分化的潜能,通常在正常状态下不会有任何反应,即维持在休眠状态中,而在适宜信号刺激下,能形成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从而达到被激活的目标。 对于脑卒中病患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机体中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数普遍偏低, 自我修复能力偏差。 这就提示在该类患者临床治疗中,给予适宜频次、强度的刺激对神经干细胞能起到激活的作用,进而改善神经系统自我修复机能,为预设训练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宗旨是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进而增强其独立性,恢复家庭及社会生活活动。 在该次研究中,运动组在基础治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疗法,尽量维持良肢位,结合患者肌力、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的恢复情况进行肢体被动与主动运动、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并结合患者病情、体能等调整运动频次与强度,以持之以恒的康复训练为支撑, 重建与恢复运动功能,提升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魏丽萍[5]将10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0 例,分别予以常规、运动康复疗法。 结果表明,实验组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4.0%;治疗后实验组Fegl-Mevver、Barthel 评分依次为(67.46±4.21)分、(85.50±5.24)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的(58.41±3.07)分、(70.02±4.18)分,均提示实验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恢复效果更好。

在该次研究,康复治疗12 周后,运动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常规组的72.0%;且治疗4 周、12 周时,运动组Fegl-Mevver、Barthel 评分均高于同期常规组,差异均较为显著。 这提示运动康复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进程,最终优化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上肢康复训练肢体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肢体语言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肢体写作漫谈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