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2020-07-04王成英王成英
王成英,高 丽,王成英*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二科,北京 1013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的静脉溶栓治疗。2017年12月起,我院实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护理质量考评标准,专科护理质量显著改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为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质控医院之一,连续纳入我院神经内科开始实施脑卒中护理质量考评标准初期(2017年12月)的80 例溶栓患者及实施标准六个月后(2018年6月)的72例溶栓患者为观察对象。
1.2 方法
1.2.1 专科护理质量标准
以北京市脑卒中质控中心及顺义区医院脑卒中护理质量考评标准细则为基础,通过评价包括护士评估正确率、文件书写正确率、家属或患者知识问卷得分、护理措施掌握正确率(护士操作演示考核)四个方面指标反映溶栓护理质量。由正、副护士长复评确认。
1.2.2 质量控制
以顺义区医院脑卒中护理质量考评标准为依据,由护士长完成全体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每半年一次,按照上述四项质量考核内容,两名护士长对标准的落实情况进行质量监测。
1.3 评价方法
脑卒中护理质量计算公式: 正确率=正确患者数次/抽查患者总人次×100%;问卷调查以两组患者得分进行比较;护理措施掌握正确率=16名护士正确操作人次/护士操作总人次×100%。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对于正态分布定量资料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
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实施时静脉溶栓患者80例,其中, 男性52例, 女性28例;年龄范围42-89(64.5±12.2)岁; 2018年6月至12月实施后静脉溶栓患者72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42-89(63.3±6.5)岁。实施初期问卷得分78(72.25,83),实施后问卷得分85(82,89.75)(P<0.0001)。
2.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质量考核情况:见表1
表1 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实施前后溶栓患者护理质量考评情况例( %)
3 讨 论
3.1 开展神经内科护士专业能力、专科技能培训
专科护理质量标准实施前后,护士评估正确率、护理措施掌握正确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倪惠琴等研究报道[1]。对神经内科护士实施专科培训,培训后研究对象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临床实践的核心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培训前。李靖等总结提出[2]:目前,国内外已对肿瘤科、糖尿病、骨科、疼痛、手术室等专科构建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缺乏神经科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建立量化评价标准,科学评价专科护理工作质量
护理质量作为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与患者结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护理管理者的重视[3]。侯亚红等研究中[4]函询专家结果提示:对神经科专科护理中的中间环节评价认可度较高,提出过程评价指标是神经科护理的核心,既往研究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忽视过程管理。本研究中重过程管理,护士正确评估方面主要存在问题为洼田饮水实验未按时完成、病情变化时不连续评估;患者意识障碍不配合评估时记录主观评估结果等问题;文件书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病情波动时无连续记录或记录不全、健康教育指导无二级预防相关知识;对于肌力三级以下患者访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康复指导未做或部分完成,与护士知识掌握程度相关;对于洼田饮水实验三级及以上患者访视一餐,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家属对误吸应急预案未掌握、食物选择、进食速度等问题;问卷调查中患者对卒中发病症状、卒中急救知识、餐后血糖、血压值等知识掌握不全,与患者及家属重视程度及护士责任心相关。
3.3 丰富神经内科专科护理内涵 体现优质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质量考评标准的建立,促进护士在执行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不断改进,针对健康宣教护士设计了思维导图宣教手册、针对吞咽障碍患者制作了饮食指导卡,丰富了护士的专科知识。体现了专科护理内涵及优质护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4 结 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专科质量标准的实施,促进了急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工作质量,有助于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护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