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BPRS评分的影响研究
2020-07-04凌颖,王燕*
凌 颖,王 燕*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江苏 常熟 215500)
在临床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患者需实施长期系统治疗。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对自身疾病缺乏客观认知,易出现诸多负性情绪,心理压力较大,应该提高其重视程度[1]。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可稳定其心理状况,效果显著。本文择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接收的9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BPRS评分的影响,现有以下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内容者共计92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其中对照组:女16例、男30例;患者年龄最小值为20岁,年龄最大值为67岁,平均年龄值(45.36±2.31)岁,病程9个月~45年。观察组:女16例、男30例;患者年龄最小值为20岁,年龄最大值为64岁,平均年龄值(45.28±2.29)岁,病程9个月~44年。住院天数均在30天以上,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根据相关标准开展基础护理干预。
观察组应用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护理小组,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首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获取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然后展开康复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2)了解自我护理,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开展精神分裂症疾病相关的讲座,在讲座中,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育,指导患者实施自我心理疏导,进一步培养团队的认知[2]。
(3)帮助患者培养感恩的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对感恩类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学习感恩歌曲,激发患者感恩情怀。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鼓励患者进行写作,积极学习人生价值及责任的相关书籍,促使患者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己。
(4)重建希望,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对励志的相关视频资料进行观看,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积极面对治疗[3]。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生活质量,利用SQLS测评量表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维度,即: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和副作用,满分为100分,分数高即生活质量高,密切观察患者生活质量,详细记录并实施对比[4]。②分析BPRS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以SPSS20.0软件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述,x2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述,P<0.05,即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分析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观察组生活质量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
表1 分析生活质量(±s)
表1 分析生活质量(±s)
组别 心理社会 动力和精力 症状和副作用对照组(n=46) 45.63±5.69 51.36±6.01 40.62±4.15观察组(n=46) 59.57±1.02 70.15±0.85 55.24±1.65 t 16.3554 20.9957 22.2028 P 0.0000 0.0000 0.0000
2.2 分析BPRS评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BPRS评分为(5.36±1.25)分,观察组BPRS评分为(3.25±0.85),观察组BPR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持续上升。有关研究表明,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恢复期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及BPRS评分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在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及自我认知,重拾生活的希望,积极参与治疗过程,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主要是患者树立自我感觉,可提高疾病认知水平。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病情有效缓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康复效果。与此同时,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和副作用等评分明显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好。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实现自我幸福感,可促使社会健康发展。培养患者的适应能力,有助于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康复护理,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能够有效激发患者正能量,有助于增强个体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