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20-07-04罗成林
罗成林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青海 玉树 815099)
急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以突发性右上腹剧烈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一旦治疗不及时,则可引发胆囊组织充血肿胀及周围组织的侵袭性损伤,导致不良预后[1]。胆囊切除术是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手段,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对机体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患者术后恢复慢,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机体虚弱,更不利于术后康复[2]。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日趋成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因其具有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开腹手术的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 年3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40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自愿在《手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排除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手术禁忌证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16 例,女24 例;年龄63 ~81 岁,平均(48.24±3.38)岁;发病时间1 ~17h,平均(6.75±1.35)年。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 例,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满意后于右肋缘下取长度约为10cm 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并结扎,游离出胆囊进行切除,之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反复冲洗腹腔,逐层缝合切口,术毕。
研究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脐下1cm 穿刺建立人工CO2气腹,腹压维持在10 ~12mmHg,采用常规三孔操作法,并在剑突下1cm 处及肋缘下右锁骨中线0.5cm 处穿刺分,置入腹腔镜,详细探查腹腔情况后分离胆囊管及胆总管,结扎胆囊动脉,游离出胆囊行常规切除,之后于剑突下孔取出切除的胆囊组织,常规电凝止血,反复冲洗手术区域,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给予抗感染、予补液、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
研究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术中及术后情况(±s)
表1 术中及术后情况(±s)
注:研究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 引流管留置时间(h)首次下床时间(h) 胃肠功能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研究组 20 43.28±7.13 55.43±12.16 25.26±2.65 5.72±1.67 25.14±3.55 5.42±1.39对照组 20 61.76±10.47 90.36±31.22 33.37±6.46 11.49±2.28 38.12±4.32 8.91±2.62
2.2 并发症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n(%)]
3.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胆道系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胆囊管阻塞及细菌侵袭所致,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其病因主要与患者自身的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3]。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高血糖等全身系统疾病,脏器功能逐渐退化,机体反应能力偏低,一旦发生急性胆囊炎则病变较为严重,且易增加坏疽、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4]。对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常规开腹手术切口大,风险高,常会对术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相比之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可有效改善传统开腹手术的弊端,可避免开腹手术腹腔暴露增加感染的风险,且CO2气腹下可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在老年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5]。本研究结果为,研究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中创伤性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且不会增加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