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曾经的朋友圈

2020-07-03苏扬编辑田宗伟

中国三峡 2020年6期
关键词:扬州

◎ 文 | 苏扬 编辑 | 田宗伟

东关古渡隋炀帝下江南(浮雕) 摄影/周泽华

扬州是个帝王钟情、文人向往、商人聚焦之地,近悦远来,历史人杰灿若星辰。他们卓越的风姿、风度、风格、风韵、风情及风貌,构成扬州的辉煌图景,恰如一部丰富璀璨的史卷。检视扬州阵容豪华庞杂的朋友圈,有助于我们了解扬州的过往与特性之形成。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历史地位显赫,从建城起,便是南北水陆交通枢纽,及至唐代,发展成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国际贸易大都市、世界级港口城市,明清时期又是全国盐业中心。帝王钟情、文人向往、商人聚焦,近者悦远者来。扬州曾经的朋友圈阵容豪华,历史人杰灿若星辰,影响深远。他们卓越的风姿、风度、风格、风韵、风情及风貌,构成扬州的辉煌图景,有如一部丰富璀璨的历史画卷。

帝王将相:多少成败竞风流

扬州自古有王气,邗城、广陵、江都、维扬,不过是王侯换岗时改变的称谓。不安分的王侯有的同室操戈,有的兄弟相残,有的异族相争,结局在于,谁依附皇权,谁享受皇权,谁控制皇权,谁夺取皇权。

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扬州蜀冈筑邗城,开邗沟,沟通江淮,成为扬州城和大运河的奠基者。胸怀大志的夫差穷其武,风萧萧兮开地千里,称霸一时,岂料国内空虚,不足以救颠覆之败。呜呼!子胥含恨,西子倾城。西施是不是间谍且不说,世上有没有西施且不说,假使有,夫差一定不悔与西施相爱,悔的是不听子胥之言除掉勾践。此时勾践是得意的,夫差是沮丧的,因为愧对子胥和江东父老,宁愿蒙面自刎,也耻于臣服一个尝过自己粪便的奴人。他以悲壮维护了尊严,这种高贵的君王气度和君子之风,勾践比得上吗?勾践灭吴后,立下大功的范蠡立刻离开了越国,他写信提醒文种:“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果然文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所以,无论历史怎么唾骂夫差是亡国之君,夫差在精神和人格上都是胜利者。

邗沟另一个开山鼻祖是刘濞。

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为子孙计,剪除异姓王,封侄子刘濞为吴王,都广陵。刘邦很欣赏刘濞,但观他面有反相,便警告他。那时刘濞才20岁,有没有反相且不说,有经济头脑和治国才能倒是真的。他创造了一个神奇,在扬州大力搞经济建设,即铜铸钱,煮海为盐,疏通邗沟水道,开挖运盐河,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广纳天下贤才,优待前来避难的流民。凡卖身为奴的,恢复其平民身份,参加铸铜煮盐的人,都有工资,全国老百姓免征赋税,免服劳役,现代社会都难达到这种程度。运盐河虽是邗沟支流,历史价值丝毫不让邗沟干道,中古世纪上半期,许多朝鲜、日本的海舶漂到掘港,再换船沿运盐河西行到达扬州。在他的励精图治下,扬州商贾云集,人口猛增,富可敌国,成为东南经济文化中心。《前汉纪·景孝第九》描述刘濞:“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

京杭运河扬州段 摄影/周泽华

刘濞叛乱,刘邦有责任的,既用人,为何还疑人?刘濞心里会舒服吗?而刘濞的儿子被景帝所杀,没有任何说法,当时汉朝财政开支大部分依赖吴国,朝廷却要削番,刘濞再大的气量也不能坐以待毙。刘濞是反贼领袖,扬州群众却在邗沟修建大王庙,将他与夫差并祀,以表感恩。“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夫差与刘濞,都是吴王,都在扬州建功立业,都亡国于越人之手,都被史家诟病,死后共处一殿,比量齐观,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天意?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封儿子刘非为江都王。前134年,汉武帝刘彻派大儒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匡正与辅佐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所以,刘非是汉朝少数得以善终的诸侯。刘非的儿子刘建从小骄奢、放荡不羁,继位后无人约束,更为所欲为,后因谋反自杀。而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后来被封为江都公主,远嫁乌孙国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留史册的和亲公主,也成为扬州的骄傲。汉武帝儿子刘胥是史上第一代广陵王,在位64年,用巫术诅咒过三位皇帝,东窗事发后,自缢而亡,死后谥号“厉王”。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刘胥作为叛逆王侯,死后还能享用古代最高礼仪的天子葬制“黄肠题凑”,古代帝王都有在位造陵的习惯,刘胥会不会瞒着朝廷为自己造好陵墓?还是被诅咒的汉宣帝宽容大度到让他在阴曹地府满足当皇帝的野心?刘胥夫妇墓发现于高邮市湖西天山镇,墓葬木梓面积比湖南马王堆汉墓大18倍,出土文物约有千件之多,包括金缕玉衣残片,墓冢后来被整体搬移到蜀冈汉陵苑。

历代世系的王侯养尊处优,扬州是他们的销金窝,还有什么能力建功立业?

扬州,需要一个有阔大气象的人,一个与扬州灵魂共舞的人,一个让扬州与运河绚烂至极且永垂不朽的人。

590年11月,隋文帝杨坚次子杨广任扬州总管。这个丰神俊朗、智慧超群的青年来扬州不是吃喝玩乐的,他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在扬州十年磨一剑,确立政治、经济、人才、军事、文化南朝化的基础,实现从晋王到太子的华丽转身。从任扬州总管到登上皇位,计14年,在位14年,其在扬州生活也长达14年。

杨广称帝后,营建东都洛阳,创立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修筑长城,开疆扩土,三征高句丽,出巡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以邗沟为发端,开凿了一条贯通五大水系的隋朝大运河。他三次乘龙舟巡游扬州,盛况空前:“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耀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资治通鉴·隋纪》)他在广陵城旧址上建规模宏大的江都宫,在江都宫城东建东城,在扬子津口建临江宫,缔造了扬州“三京”之一的地位,他把最辉煌的舞姿献给了大运河。

夫差

(约公元前528-公元前473)春秋时吴王。筑邗城,开邗沟,扬州与运河奠基人。

刘濞

(公元前251-公元前154)汉初吴王,都广陵。煮海为盐,即山铸钱,首开扬州繁华。

曹丕

(187-226)三国魏王,曾三下广陵,首位乘龙船下扬州皇帝,有诗《至广陵于马上作》。

鲍照

(414-466)镇江人,南北朝诗人,其《芜城赋》是最早描写扬州盛衰的作品。

杨广

(569-618)隋炀帝,早年任扬州总管,登基后三下江都,开凿运河,在扬州生活长达14年,死后埋骨扬州。

鉴真

(688-763) 唐时扬州籍高僧,大明寺住持,后东渡日本,晚年在日本弘法十一年。

孟浩然

(689-740)湖北襄阳人,唐朝诗人。唐开元年间曾游历扬州。

李白

(701-762)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人,唐朝诗人,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对扬州最好的广告。

高适

(704-765)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大臣、边塞诗人。唐肃宗至德年间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由于他开时代之先河,急于建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造成民怨,也得罪了贵族,多地起义爆发。616年7月,他带着萧后和臣子迁到魂牵梦绕的扬州。一日,他心灰意冷地对着镜子自语:“好头颈,谁当斫之!”好头颈即是好江山,谁不想要呢?618年3月,江都宫变,他被缢杀,萧后和宫人用漆木床板连夜赶制成一个粗糙的棺材,将他葬于江都宫流珠堂。其后坟墓几经变迁,唐贞观元年,方以帝礼改葬于扬州城北的雷塘,赐谥号“炀”,去礼远众之谓也。好在唐朝诗人皮日休为隋炀帝说了句公道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一千多年后,康熙六次南巡,每次必达扬州,人数最多时达两万多人,尽展天子之威。两淮盐商为讨好康熙,在扬州运河边修造古塔扩建寺庙,康熙赐名“高旻寺”,曹寅又为康熙在寺西建行宫,规模数倍于寺。康熙第五、六次南巡,均驻跸于此,第五次驻跸扬州长达11天。1752年至1784年,乾隆六次乘龙舟下江南,铺张扬厉,声势浩大,比他爷爷格调还要高,大致花费了白银二千多万两。为了接驾,以江春为首的两淮总商和扬州盐商不惜斥巨资于天宁寺西园兴建行宫,宫前建御码头,沿小秦淮修建红桥二十四景,修建楼廊5154间,亭台196座,打造“乾隆水上游览线”,极尽繁盛。

王建

(768-835),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其《观扬州夜市》有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文人雅士:多少歌吹是扬州

扬州的富庶风流,对文人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一批批优秀诗人络绎不绝地赶往扬州,不仅为扬州带来了人气,更因其对扬州的缱绻流连与吟咏,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绝世佳作和传世佳话,让无数后来者对这个曾经风光无限、辉煌在昨的古城心生向往。

杨广固是皇帝,也是对扬州最深情的诗人,他有《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云: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寥寥20个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描绘出一幅扬州江月胜景图,文字极简,而意境无穷。唐初扬州诗人张若虚以此获得创作灵感,怀着无限激情写下一首同题诗,廖廓苍凉,空明绝伦,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

726年春天,26岁的李白来扬州了,他是追随偶像孟浩然来的。李白在武昌相遇孟浩然,知他要游扬州,亲自送到江边,写了一首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出扬州最美的季节和景色,给人无限想象,成为扬州最美的代言。来到扬州这个诗酒繁华、文化昌明的大都市,李白开了眼界,经常写赠诗攀附名士,借此自荐,梦求走上仕途,他乐善好施,碰到落魄文人也要救济,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万,把所有盘缠都花光了,可前途还是渺茫。农历9月15日夜晚,李白病卧扬州旅舍,睡梦初醒,抬头看到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随口吟出小五绝《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20个汉字,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睡意没了,接着作了一首《秋夕旅怀》,陷在浓浓的乡愁里。年底,李白写下《淮南对雪赠孟浩然》,离开扬州,去了寿山,在寿山写下《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寿山的口吻向扬州孟公申述了自己高远的志向。他这次游历与李邕、杜甫、高适、王昌龄等人成为好友,写了不少诗。“七绝圣手”王昌龄也常做客扬州,曾作《客广陵》。753年,王昌龄被贬职,内心失落,李白在扬州听说后,立马赋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想必王昌龄一定很感动吧。

“诗豪”刘禹锡的父亲刘绪与唐代重臣、史学家杜佑是至交,800年,刘禹锡随杜佑到扬州,做了两年杜佑府幕掌书记。826年,仕途不顺的刘禹锡重回扬州,在淮南节度使王播的官邸相遇神交已久的“诗魔”白居易,他们都生于772年,但到55岁才在扬州相见,自然十分感慨。宴席上,白居易即兴创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脱口吟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其名句。刘白二人有大量酬唱诗,后编成《刘白唱和集》,成为朋友圈友谊之见证。如白居易在扬州写了一首《盐商妇》,反映扬州小家女嫁给盐商后的生活变化及盐商之腐败,刘禹锡也作一首《夜闻商人船中筝》:“大船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名曰天。”坐在大船上弹琴说爱,扬州女孩嫁给江西来的盐商,日子过得真是不错。

清·焦秉贞《康熙南巡图》

风流倜傥的大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833年,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来到扬州任推官,后为掌书记,公事之余,就出去逍遥快活,常常流连于旖旎温柔的花街柳巷,纵情风月,浅斟低唱,留下许多风流轶事。牛僧孺为保护好这位公子哥,只好暗中派便衣士兵跟踪他。835年,他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恋恋不舍地写下《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扬州多么令人心驰神往啊!后来他写给昔日同僚韩绰《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一看就明白了,这哪里是想念他,明明是怀念扬州歌女。两年后杜牧因忧心弟弟眼疾,辞官又回到扬州,此时他已顾不上去找歌女了。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多年后,杜牧回忆起扬州的生活,依然念念不忘,梦醒时分,不由多了一份自嘲。大诗人与扬州的不解情缘,既风光了自己,也风光了扬州。

唐代的优秀诗人几乎都来过扬州,他们道尽了扬州的繁华,也把诗歌推向了巅峰。

到了宋代,扬州文风更甚。王安石和著名科学家沈括的仕途都是从扬州开始的。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扬州任淮南节度判官。一日,扬州知州韩琦官署后园有芍药一枝分四杈,每杈各开一花,上下红,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缠腰(又称金带围),十分奇异,韩琦便约在扬州的王安石、王珪、陈升来一起赏花吟诗,至中筵,剪四花,四人各簪一枝,以应四花之瑞,后来四人果然皆入相。“四相簪花”在沈括《梦溪笔谈》也有记载,沈括于1063年中进士,次年任扬州司理参军。他对扬州地理进行了认真考察,对重修平山堂提出建议,撰 《扬州重修平山堂记》、《九曲池新亭记》等,还在《梦溪笔谈·补笔谈》里对扬州城及唐代扬州二十四桥作了详细记录。

平山堂是“文章太守”欧阳修在扬州留下的一座文化高地。1048年2月,欧阳修任扬州知州,作为北宋文坛泰斗、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都是他的门生。欧公为扩大扬州的朋友圈,在蜀冈上修筑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坐堂上,江南诸山,历历在目,似与堂平,因而得名,成为文人士大夫吟诗作赋、雅集宴游之场所,流传出许多风雅趣事。他又在蕃釐观后园建无双亭,供人欣赏“四海无同类”的琼花。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他写给朋友的这首《答许发运见寄》,让扬州的琼花芍药名扬天下。他将“文章太守”成为扬州的文学坐标。1056年,刘敞任扬州知州,欧阳修设宴为友人饯行,作词《朝中措》,词中他赞刘敞为“文章太守”,“文章太守”之称由此而来。

刘禹锡

(772-842)唐朝诗人,826年与白居易在扬州相遇,同游扬州。有诗唱和。

白居易

(772-846)唐朝诗人,826年与刘禹锡在扬州相遇,同游扬州。有诗唱和。

张祜

(约785-849?)清河(今河北邢台)人,唐朝诗人,有“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句,对扬州之爱无以复加。

徐凝

浙江睦州分水人,唐代诗人,其《忆扬州》有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为扬州赢得月亮城美称。

杜牧

(803-85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扬州两度结缘,有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十年一觉扬州梦”。

崔致远

唐时新罗(今朝鲜)学者。十二岁入唐求学,学成后曾在扬州担任淮南幕府馆驿巡官。有名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欧阳修

(1007-1072)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北宋文学家,曾任扬州太守,在蜀冈建平山堂。

1072年9月22日,一代文宗欧阳修逝世。作为欧公的得意门生,苏轼曾先后十次经过扬州,到平山堂缅怀恩师。1079年,苏轼被贬到湖州,路过扬州时,知州鲜于优在平山堂设宴款待,苏轼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后,为纪念恩师知遇,传承欧公之风,在平山堂后同一条中轴线上修建谷林堂,谷林堂取名于苏轼自己的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当时,活动在扬州的孙觉、秦观、李常、黄庭坚等人都与苏轼交往密切。

繁华扬州路,也是烽火扬州路。1176年冬,姜夔路过扬州,目睹这座名城被战争洗劫后的萧条残破景象,不胜感叹,写下著名的《扬州慢》,使“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变成废墟上的怀古。

清康熙年间,扬州迎来第三次繁盛,有“海内文士,半集淮扬”之说。清代与唐宋有所不同,士和商不再是互不相干的阶层,而是士商合流或亦儒亦商。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世称王渔洋)与扬州缘分很深,其祖父王象晋曾于1628年任扬州兵备副使。1659年10月,王士祯得授扬州府推官,他官扬州五年,兴会无穷,赋诗上千首。1662年春和1664年春,王士祯两次主持了红桥修禊,邀请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天下名士写诗唱和,泛舟载酒于桥下,影响很大,分别编成《虹桥唱和集》和《冶春诗》。尤其第二次修禊,他作《冶春绝句》20首,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唱和者甚众,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之盛况。冶春和红桥,因此蜚声文坛,他的诗句“绿杨城郭是扬州”名扬海内外,被许多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红桥修禊奠定了王士祯诗坛盟主之地位,被扬州百姓称颂为东坡再世。

古运河畔大王庙 摄影/周泽华

风流才子孔尚任为孔子六十四代孙。1685年,他以国子监博士的身份随工部左侍郎孙在丰来扬州治河,历时4年。他其实并不喜欢这项工作,就借机踏访扬州名胜古迹,登临平山堂,游历茱萸湾,拜谒梅花岭史可法衣冠冢,抒发情怀,与扬州官员、名士、艺人多有交往,为创作《桃花扇》搜集了丰富的素材。他和王士祯同是山东人,也是挚友,时常彼此唱和。1688年农历3月3日,他效法王士祯,发起红桥修禊,参加者有二十四人,籍属八省,号称“八省之会”,成诗630余首,多为描绘扬州美好春景和歌颂盛世之作,编成《湖海集》。

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世称卢雅雨)曾师从王士祯,是有名的儒商。他在扬州使署建“苏亭”,设文宴,召集名流学士,吟诗赋文,传承欧苏之风。1755年农历3月3日,卢见曾效仿先贤,主持红桥修禊,袁枚、郑板桥、金农等20多位名士参加。1757年农历3月3日,他再次发起更大规模的红桥修禊,扬州八怪主要成员与袁枚、厉鹗、董元度、李苞等著名诗人均参加,和者多达七千余人,事后编成诗集三百卷,李葂为之绘《虹桥览胜图》,可谓极一时之盛。从此,红桥又称为虹桥,虹桥修禊确立了卢见曾文坛领袖的地位,时称为海内宗匠,四方贫寒文士纷纷投靠他,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穷途末路时,也多次来扬州投靠他,写作《儒林外史》全凭他提供住宿和饮食,吴敬梓去世,也是卢见曾买棺装殓,并安顿好吴敬梓的家眷。这些穷困潦倒的文人离开扬州盐商的召集与资助,生存是不堪设想的,更不会有传世作品的产生。所以,扬州盐商对扬州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山堂 摄影/周泽华

徽商巨富马曰管、马曰璐兄弟与卢见曾交情很深,皆以风雅和乐施好善闻名。“扬州二马”慷慨好义,惜才礼贤,雍正年间,在扬州东关街兴建街南书屋,广结四方名士,举行诗会,主盟扬州文化沙龙,成为江淮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园内小玲珑山馆藏书甚富,四库全书馆设立,私人献书七百余种,为全国之冠。马氏“以朋友为性命”、“以古书山水为癖”,招待文人名士,不分贵贱老少,扬州八怪诸人大多客居小玲珑山馆,马氏还替郑板桥还清债务,袁枚赞其“横 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著名学者戴震、全祖望、厉鹗也年年相访,在小玲珑山馆肆意探讨,阅读大量的书籍,马氏兄弟还与全祖望、厉鹗、金农、杭世骏等结为邗江吟社,觞咏无虚日。

1705年5月,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奉旨总理扬州书局,编刻《全唐诗》,其精湛秀丽的刻书艺术,称为“康版”。不久又主持开刻《佩文韵府》,中途不幸病故。曹寅一生两任织造,任内连续五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亏空,造成曹家后来的衰败。曹寅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家的兴衰成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内容与扬州息息相关。

“隔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代扬州“文章太守”伊秉绶在平山堂所题的楹联。1805年前后,扬州连年水灾,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参与抢险赈灾,使扬州百废皆兴,受到民众称颂。1806年,伊秉绶为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他于扬州病逝后,扬州人将他与欧阳修、苏轼、王士祯并祀,“三贤祠”改称“四贤祠”。

阮元则是两淮总商江春的甥孙,江氏三代都是扬州的大盐商。阮元25岁入仕,历乾、嘉、道三朝,素有“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之称。他继承戴学,致力于金石学研究。阮元主张禁烟比林则徐还早,从1817年到1826年,阮元任两广总督期间,一直实施禁烟活动,巩固海防。阮元75岁退休回到扬州,他的生日与白居易相同,都是正月二十,后世文人常在这一天聚会赋诗,以示纪念。

扬州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如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历来为文史学者所珍视;民国小说家李涵秋代表作《广陵潮》,曾在上海《大共和日报》连载,风靡一时,近代著名藏书家和版本学家周叔弢、国学大师刘师培(刘文淇曾孙)、著名词曲学家任中敏、著名旅法女画家张玉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著名作家朱自清、汪曾琪、著名诗人纪弦、洛夫等等,可谓群星闪耀。

扬州也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故乡,朱自清与江泽民父亲江世俊是同窗好友,交情很深,“朱自清故居”牌匾刻自江泽民手书。

道不远人:多少风云染春秋

扬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与日、韩两国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在唐代,有大批的新罗人、日本人来到扬州学习和经商,很多赴日唐人也是从扬州出发,再改乘海船远渡日本。扬州是国际交流的重要码头,也是国际友人的重要目的地。

王安石

(1021-1086)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早年曾任扬州签判。

姜夔

(1154-1221)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描写扬州有佳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马可·波罗

(1254-1324),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在中国生活17年,传言曾在扬州做官三年。

史可法

(1601-1645)河南开封人,明末抗清名将,镇守扬州,城破遇害,清军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孔尚任

(1648-1718)山东曲阜人,清初戏曲作家,在扬州为官四年,发起虹桥修禊,史称“八省之会”。

爱新觉罗·玄烨

(1654-1722),康熙帝,六次南巡,驻跸扬州。

阮元

(1674-1849),江苏仪征人,为官成名后定居扬州。一代大儒,清朝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元老,九省疆臣。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是今年疫情期间日本向我国捐赠的防疫物资上的两句话,曾引发热议。其实,这两句话跟扬州关系甚大,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前西墙壁上就刻有“山川异域,风月一天”八字。鉴真之东渡日本,正为此言所感。鉴真是扬州本土人,为唐一代高僧,55岁时,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授戒,使大明寺成为中国律宗最重要的道场。唐天宝元年(742),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来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去日本传戒弘法。鉴真深知航海的艰险,朝廷律令的威严,当即询问徒众:“今我同法之众中,有谁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时众默然,一无对者。良久,有僧祥彦进曰:“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渺漫,百无一至;人身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咸默无对而已。”鉴真说:“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他的决心感动了弟子,当即有祥彦、思托等21人表示愿意同行。此后11年,鉴真历经艰险,置生死于度外,五次东渡失败,即使双目失明,也矢志不移,终于在天宝12年(753)第六次东渡获得成功。

卢见曾

(1690-1768),山东德州人,清朝两淮盐运使,雅好文艺,曾在虹桥主持雅集修禊。

郑板桥

(1693-1765),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晚年客居扬州,卖画为生,“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乾隆帝,六下江南,为迎驾,瘦西湖形成“一路楼台直到山”盛景。

何芷舠

(1835-1908),安徽省望江县人,1883年辞官退隐扬州,购买片石山房扩建园林园居,是为何园。

张玉良

(1895-1977), 扬州人,现代女画家、雕塑家,后改名潘玉良。

朱自清

(1898-1948),祖籍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曾自言“我是扬州人”。

鉴真统领日本佛教事务十余年,于日本奈良营建了历代日本人民引为国宝的唐招提寺,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将唐朝的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先进文化带到日本,为促进日本社会体制革新和文化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扬州大明寺内,建有鉴真纪念堂。

东关街街区 摄影/周泽华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疫情期间,我国援韩医用物资上印有这两句话,曾引发韩国媒体的大批点赞。这八字也正是出自新罗文化圣人崔致远笔下。868年,年仅12岁的崔致远只身西渡到大唐留学,18岁就中了进士,出任溧水县尉。880年,他以自荐的方式入幕扬州高骈门下。高骈是唐朝名将,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其诗有豪纵之气,无纤弱之词。第二年5月,高骈起兵讨伐黄巢,崔志远拟就《檄黄巢书》,被天下传诵,他凭此获“赐绯鱼袋”勋位。崔致远在扬州更加如鱼得水,他的文学创作也达到巅峰。《桂苑笔耕集》是朝鲜半岛最古老的汉文典籍之一,其中有300多篇文章和60首诗是他在扬州所写,描写扬州的繁华,反映出扬州与朝鲜半岛的交通及文化交流情况,对研究晚唐时期淮南以及扬州的形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崔致远出众才华,深得高骈赏识,经高骈致力举荐,先后担任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务。崔致远在扬州度过了人生最辉煌的四年,884年深秋,他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新罗,是新罗留学生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将汉文化传播到新罗,被尊奉为“东国文学之祖”。

在扬州蜀冈,建有崔致远纪念馆。对于崔致远,扬州就是他的文学故乡。

除了留学生,还有大量外国传教士、商人聚集扬州。伊斯兰教先贤、穆罕默德圣人第16世裔孙普哈丁即是著名一位。他于1265年6月来到扬州,不仅经商,也进行文化交流。他发现扬州水多鹤多,花费很大心血,修建了一座形如仙鹤的清真寺,叫仙鹤寺。建寺后普哈丁曾回故乡,三年后又来扬州传教,于1275年7月在扬州归真。据说他曾留下遗书,要求葬在大运河畔。普哈丁墓位于今扬州解放桥南古运河东岸回回堂内,也是穆斯林聚葬之地。

1275年,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父到达元朝上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派遣他出使国内各处。相传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在扬州为官3年,据他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对扬州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和工商业情况等都有详细描写,使西方人对中国乃至扬州发生了浓厚兴趣,纷纷慕名而来。

马可·波罗纪念馆坐落在扬州大运河畔,成为扬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扬州
问君何时到扬州
永丰余造纸(扬州)有限公司
扬州茶韵
扬州早茶的烟火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水城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轻轻松松聊汉语——烟花三月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