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肿止痛膏对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患者疼痛、炎症因子及微循环状态的影响∗
2020-07-03江顺波陈国珍郑嘉琦
江顺波 陈国珍 郑嘉琦
(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广东 惠州 516000)
四肢骨折为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近年交通事故及工伤事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1-3]。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是骨折早期主要的临床表现,肢体肿胀可致患者疼痛加剧,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缺血性痉挛进而导致患肢功能障碍,因此对于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4-5]。中医学认为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是因气滞血瘀所致,治疗上主张以活血化瘀为主[6]。消肿止痛膏为本院自拟方,该方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功效,临床主要用于各类骨折、脱位、伤筋骨初期、肿胀明显者,在临床使用多年疗效确切,但对于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消肿止痛膏对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患者疼痛、炎症因子及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以期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具有明显的外伤史,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四肢闭合性骨折,肢体明显肿胀、疼痛,为单侧患病;受伤时间在24 h内者;未发现血管、神经受损;神志清醒,智力正常,可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治疗;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继发血管、神经损伤需行手术治疗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异常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住院四肢骨折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20~64岁,平均(38.94±6.73)岁;骨折部位在上肢27例,下肢22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27例,跌落20例,其他原因2例。观察组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21~65岁,平均(37.95±6.41)岁;骨折部位在上肢26例,下肢23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25例,跌落22例,其他原因2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常规X线检查,视患者病情制订治疗方案,对于需进行闭合复位治疗者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再次进行X线平片检查以确定复位是否达到要求,石膏托固定后抬高患肢,视患者情况进行运动训练及常规促进骨折愈合、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消肿止痛膏(处方:乳香、没药、姜黄、泽兰、半夏、香附、桂枝、栀子等13味中药;药材混合研细成末,用凡士林调和成45%的软膏)外敷,取适量的消肿止痛膏均匀地涂于医用棉纱垫上,在患处贴敷,以胶带固定,每日更换1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7 d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肿胀程度、疼痛、炎症因子、微循环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肿胀程度: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 d 17时换药后,在骨折部位肿胀最明显处对双侧肢体周径进行测量,肿胀程度=(患侧周径-健侧周径)/健侧周径×100%。2)疼痛: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7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进行测评,该表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明显。3)炎症因子: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进行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美国R&D公司。4)微循环状态: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患侧甲襞微循环状态进行检测,记录形态积分、周围状态积分、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及白微栓率。
1.5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在0.3 cm及以下,3 d内消肿。有效:治疗后患侧与健侧肢体周径差0.4~0.8 cm,消肿时间3~6 d。无效:治疗后肢体肿胀差值在0.9 cm及以上,消肿时间超过7 d。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重复测量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91%,对照组为8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后1 d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后3 d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P<0.05。下同
组 别VAS(分)时 间 肿胀程度(%)7.30±2.11 6.13±1.15*△5.02±0.93*#△3.15±0.41*#◇△7.18±2.04 6.72±1.33*5.81±1.07*#4.20±0.74*#◇观察组(n=49)对照组(n=49)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3 d治疗后7 d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3 d治疗后7 d 36.65±4.92 30.18±4.27*△24.06±3.81*#△19.03±2.16*#◇△36.09±5.01 32.19±4.83*29.08±4.19*#23.02±3.26*#◇
2.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pg/mL,±s)
组别 时间TNF-αIL-1IL-6观察组(n=49)对照组(n=49)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39.08±72.08 460.18±43.98*△733.94±71.95 679.08±58.61*229.53±29.15 108.30±27.04*△225.18±30.74 155.21±29.78*134.02±27.19 89.13±17.90*△133.57±28.19 104.26±22.08*
2.4 两组治疗前后微循环状态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患者形态积分、周围状态积分及白微栓率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毛细血管流速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循环状态比较(±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循环状态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9)对照组(n=49)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形态积分(分)1.84±0.49 0.88±0.23*△1.85±0.53 1.32±0.25*周围状态积分(分)1.93±0.53 1.13±0.25*△1.95±0.44 1.47±0.30*毛细血管流速(mm/s)673.05±82.13 814.25±110.61*△668.17±83.05 763.25±102.74*白微栓(%)1.77±0.36 1.15±0.26*△1.76±0.34 1.33±0.21*
2.5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3例(6.12%)过敏性皮炎,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是因周围软组织损伤致微血管破裂,加上血管受压而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周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氧自由基无法迅速被清除而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同时骨折对损伤部位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等组织均造成严重刺激,引起剧烈疼痛而致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加上小血管出血可致血管内液外渗,过度疼痛还可引起肌肉痉挛使组织间质水肿[7-9]。若水肿纠正不及时可严重影响疗效,影响骨折周围组织供血而延缓愈合,严重者甚至可引起肌肉、神经坏死,因此,对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10-11]。
中医学认为四肢骨折损伤气血,致血脉离经妄行溢于肌肤腠理,恶血留滞则成瘀,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而患者有肿痛的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气伤痛,形伤肿”“血有形,故病肿”的记载。因而该病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12-14]。观察组所使用的消肿止痛膏中以乳香、没药同为君药,乳香气香窜而味淡,善透窍以理气,没药气微而味辛微酸,化瘀力强,两者联用可起到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加以芳香走窜的冰片,有清热开窍的作用;当归、川芎、红花可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丹参、赤芍凉血止血,独活祛湿止痛,上述药物共奏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的作用,与常规治疗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作用而增加疗效,加速肿胀、疼痛等症状的缓解[15-16]。
机体四肢骨骼由骨骼肌、筋膜、韧带等组织包裹,但严重外力作用致骨骼折断、错位时其周围软组织同样严重受创,导致机体应激性释放出大量炎症因子[17]。TNF-α为一类信号分子,可参与维持血管内环境稳定,可激活NF-κβ信号通路而诱导细胞增殖及其他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IL-1通过促进机体释放PGE2而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IL-6可由TNF-α及IL-1诱导产生,其对血管内皮有一定的毒性,同时还可放大其他炎性反应而增加细胞毒性损害。研究证实上述指标可有效反映患者骨折后炎症状态,是诱发患者出现发热、凝血等病理改变的主要因子,因而选为指标[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可能与消肿止痛膏中乳香、没药、冰片、川芎等药味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可有效透过皮肤被局部吸收,同时还可促进其他活性成分的吸收有关。四肢骨折后因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原因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一定程度受阻,使患肢存在一定的高凝状态,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骨折的愈合及炎症因子的转运不利,因此对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患者还需关注局部微循环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微循环形态积分、周围状态积分及白微栓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后毛细血管流速均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这可能与消肿止痛膏中含有川芎、红花、丹参、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类药物有关。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微循环、抗血栓等作用[19]。
综上所述,消肿止痛膏联合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四肢骨折后急性肿胀患者临床疗效,缓解肿胀及疼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