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韵楼:林寒碧与徐蕴华
2020-07-03陈碧
陈 碧
林景行(1886-1916),原名昶,号寒碧,字亮奇,福建闽侯人。南后街林家林孝简的儿子,民国时期著名的反袁志士;徐蕴华(1884-1962),字小淑,号双韵,出生于浙江石门县城(今桐乡市崇福镇)。徐自华之七妹,7岁能作诗,10岁受学于胞姐自华。她和胞姐徐自华曾被柳亚子誉为“浙西两徐”“玉台两妙”。
林孝恂入仕后,带领林家走向清末民国的一代代风华。他任职于浙江一带,曾三次在石门(崇福)任知县。家族中的子侄随他赴任就学,其中就有儿子林长民、林天民、林觉民和林尹民。林寒碧少年时则在广州。
林、徐两个家族的交往似乎是从林孝恂开始的。徐氏一家是石门的望族大姓,除了我们知道的徐志摩之外,徐家一对姐妹,徐自华、徐蕴华也得大名,其原因是与秋瑾的生死交往——秋瑾与她们亦师亦友。
林寒碧出生于福州南后街,9岁时曾同父亲宦游羊城,即通经史,能文章,有神童之称。在广州时遇兴中会革命党人起义,他的姐姐身在城内,他冒着清军矢石,救之出险,人口传唱。13岁到沪,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学塾。1902年17岁留学日本中央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本期间,参与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夕,林寒碧学成归国,奔走戎马,不辞劳瘁,在革命队伍中颇有声誉。民国时,宋教仁出任农林总长,礼聘寒碧为秘书,寒碧成了宋教仁的左右手,并被推为众议院秘书。
宋教仁被刺后,身为众议院秘书的林寒碧遭袁世凯政府追捕,不得不离开上海避祸。先是赴北京,继而避难辽东,在奉天兴华书院主讲日文,并自习德语,游学欧洲。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寒碧是坚定的反袁分子,经常在报上发表激烈的反袁言论。夏,徐蕴华带着5岁的女儿林惠随寒碧赴辽东沈阳附近的本溪湖避难,过了近一年清苦的生活。
徐蕴华(右)与女儿林北丽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林寒碧始返沪杭。返回上海后,出任《时事新报》总编辑,以笔为戈讨伐袁氏,抨击军阀。主笔三个月,著文30多篇。其间还约同乡林庚白等人撰写时评。8月7日夜,寒碧从报馆外出赴挚友梁启超之约,在静安寺路马霍路口被英国人克明的汽车撞死。此时,他的大女林惠7岁,小女儿林隐(字北丽)出生才17天。
林寒碧去世后,《民国日报》等有悼念诗文载诸报端,有记者还撰写长文《记林寒碧先生之惨死》。李拔可(曾为林旭收尸)是他的中表亲,本拟为刊《双韵楼》,但是,出版社认为生者与死者不宜合刊,所以独为他刊了《寒碧诗》。
林寒碧去世时年仅31岁,短暂的一生紧紧与革命相连。尤其是他的夫人徐蕴华也是一位革命者。他们的结合本身就极具反封建意味。
徐蕴华的词作中有赠别堂兄林长民的《满庭芳》:“休忧路长远……此去乘风破浪,卜他日,事业千秋。”另有《水调歌头 和林宗孟词人观菊》:“冷眼严霜威逼,回首群芳偏让,比隐逸高流。”及《浪涛沙 和宗孟词人忆旧感事》:“蒿目感苍生,漫赋闲情。”反映时代,抒写时情。
林寒碧在日本与鉴湖女侠秋瑾曾为同学。徐自华与秋瑾是密友,妹妹徐蕴华则是秋瑾的学生。秋瑾为徐家姐妹革命道路的指引人。1906年,秋瑾曾写诗《赠女弟子徐小淑和韵》:“素笺一幅忽相遗,字字簪花见俊姿。丽句天生谢道韫,史才人目汉班姬。愧无秦聂英雄骨,有负阳春绝妙辞。我欲期群为女杰,黄龙饮罢共吟诗。”鼓励徐蕴华要做个女杰——走出闺房,争取男女平等,投身革命活动。徐蕴华听从指导,一改诗风,有了更强的政治意识。如在其后的《吊璇卿(秋瑾)先生》中有句“欲除奴性酬斯志,甘作牺牲不辩言”“大抵英雄皆热性,断无家国不关情”等。在秋瑾影响之下,徐氏姐妹加入了同盟会,其后,徐蕴华还加入了光复会。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时写道:“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创。”秋瑾原预定集股万元,办报印书,但只征得股款数百,徐氏姐妹慷慨捐资1500元。
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蕴华在秋瑾沪居处,得识林寒碧。林寒碧个子高挑,容貌清秀,才思敏捷,性情温和,给秋瑾和徐蕴华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秋瑾悄悄地对蕴华说:“可妻也。”郑逸梅在《南社丛谈》中记载了徐、林二人由吴江陈去病(蕴华之师)做媒的事情。“当石门徐自华、徐小淑姊妹追悼秋瑾于杭州,陈巢南(去病)前往参加,这时寒碧才弱冠,巢南见其温文尔雅,识为奇才,而小淑为巢南女弟子,便由巢南做媒,成为佳偶。”此事在陈去病《林亮奇哀词并序》文中得到印证:“戊申初春,余自沪入越,道出杭州,值寄尘、小淑追悼璿卿秋氏与湖上,余往莅焉,始识亮奇于宾座……并为委禽于小淑,作蹇修焉。”徐小淑(蕴华)还是清末著名诗人王允皙长乐籍的女学生。
1907年7月15日,32岁女革命家秋瑾蒙难后,姐妹俩风雨渡钱塘,义葬秋瑾,士林传为佳话。1908年冬季,清御史常徽奏请削平秋瑾墓,同时参奏吴芝瑛与徐自华为秋瑾余党。清廷准之,勒令迁墓,并通缉吴女士与徐自华。自华避居沪上日侨丸乔医院半年。当时妹妹蕴华在爱国女学读书,浙江巡抚增韫就此事近问及仁和县令林孝恂。林孝洵曾任石门知县6年,以“徐自华妇人之仁,物伤其类(指浔溪同事),徐蕴华是女孩子,少不懂事,盲目附从”答之。吴女士又运动两江总督端方。一场风波,方才平息。秋瑾的精神激励了后来的革命者,在她逝世4年后,辛亥革命起义推翻了清政府。
族兄林长民曾被称为“名教叛徒”,但其实他的婚姻还是合乎封建旧道德要求的。林寒碧与徐蕴华的结合则更显叛逆。因徐氏姐妹对于“革命”的热心与积极,林家虽同情,但对家族中将有这样的儿媳颇为排拒,认为她不符合林家长媳要求。林徐的女儿林北丽在《二十七年的旅程》文中写道:“他们俩自友谊而恋爱,在父亲22岁的时候,他接受了母亲‘不效劳清廷,决不做官’的条件和母亲结了婚,这是对祖父一个致命的打击,母亲不但夺取了他的儿子,并且毁掉了继承他传统政治生命幻想的对象。”虽然林家反对,林、徐二人还是在宣统元年(1909)春结婚,徐蕴华也在这年秋天加入了南社。
林寒碧去世后,徐蕴华曾为国民党杭县党部妇女部长,守节终身。她曾作诗明志:“梅花手植已无存,松柏常青覆墓门。今夜迟明天有意,要留凉月葬诗魂。”有《双韵楼诗稿》传世。1995年学者周永珍为诗人夫妻辑《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
《徐蕴华、林寒碧诗文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