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02黄宇博张小雪
黄宇博 张小雪
(1.西安市红会医院重症监护室,陕西 西安 710000;2.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普外一病区,陕西 西安 710018)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胃癌发病率占各恶性肿瘤的第2位[1]。目前临床上对于胃癌通常使用手术切除术,但是术后会降低患者胃储备能力,使患者机体营养摄入能力明显下降,营养摄入能力下降与营养消耗增加会形成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影响生活质量[2-3]。因此,为胃癌术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成为临床研究热点。传统观念认为在胃肠功能恢复正常后才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近年来,有研究证实,胃癌术后病人的胃和结肠动力有所减弱,但小肠的功能通常在术后几小时即已恢复正常,肠内营养在术后不久即可开始[4]。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是通过健康指导版块、温度管理版块等多项版块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促进患者术后恢复[5]。本研究旨在探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进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观察组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35~75岁,平均(48.62±7.41)岁,根据文献[6]将患者分为I期29例,II期23例,其中胃窦部19例、胃体部20例、胃角部7例、胃底贲门6例;对照组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36~74岁,平均(48.47±7.39)岁,I期24例,II期24例,其中胃窦部17例、胃体部21例、胃角部6例、胃底贲门4例,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7]。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护理方式:每天给予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术后24h给予空肠营养管盐水根据患者反应增加或减少剂量。观察组进行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干预:(1)护理人员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告知患者置管前进行营养支持的意义、作用及正确方法以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可以清晰的了解早期营养支持的重要;(2)在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时,加强巡查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实时情况,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3)在营养液输入的同时保证温度维持在37℃左右,使用棉布将加热器隔开,避免烫伤;(4)在营养液输入时应注意每个患者体质的差异,从而调整营养液输入速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增加量、肠外营养支持时间;使用Beckman Coulter FC500全自动流式细胞仪对各个时间段T细胞亚群(CD3+、CD4+、CD4+/ CD8+)进行检测;采集清晨空腹血8 mL,室温下静置1 h后,以3 000 r·min-1离心15 min后,提取上层血清,置于冷冻箱内储存以备检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总白蛋白、铁转蛋白、白蛋白及红蛋白水平;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肠外营养支持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体重增加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2.2两组免疫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CD3+、CD4+及CD4+/ CD8+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CD3+、CD4+及CD4+/ CD8+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患者CD3+、CD4+及CD4+/ CD8+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水平比较
2.3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清总白蛋白、铁转蛋白、白蛋白及红蛋白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两组患者血清总白蛋白、铁转蛋白、白蛋白及红蛋白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患者血清总白蛋白、铁转蛋白、白蛋白及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5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等症状,随着肿瘤的生长,对患者胃功能影响较为明显[8]。目前,临床对于胃癌的治疗通常使用胃癌根治术,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患者胃组织被切除,导致对营养的摄入量下降,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9~10]。传统观念认为,在胃肠功能恢复后才能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且患者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会导致吐、返流致误吸,腹泻、等并发症,而患者缺乏护理知识,管理能力不足,护理观察记录不全面等均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因素,因此给予胃癌患者术后有效的营养支持,对肠内外营养输入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提高免疫力[11~12]。
对于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患者常规护理是胃癌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基础,需加强质量控制[13]。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体位管理版块、温度管理版块等护理可有效提高营养支持,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研究显示,对胃癌患者术后应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有较好的效果[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排气时间、体重增加量、住院时间及肠外营养支持时间明显改善,且使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者,另外患者腹泻、腹胀等发生情况也低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提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周海燕等[15]研究也显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可提升术后机体免疫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分析是因为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需接受经鼻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但患者对营养支持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导致术后护理不当,而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对护理管理全面分析,将护理内容细分为几个板块,确定规范的护理行为,实施高质量护理,控制好营养液温度及输入速度,有效提高营养支持效果,从而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有研究显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能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16]。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后患者血清总白蛋白、铁转蛋白、白蛋白及红蛋白水平明显改善,且使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使用常规护理的患者,提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可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似。分析是因为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能使护理人员对肠内营养护理内容根据护理管理版块进行梳理,并分析营养支持效果,通过全面营养支持管理结构替代常规单一营养护理模式,从而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
综上所述,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中应用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