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2020-07-02金艳荣
金艳荣
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罹患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几率逐年增加,而胸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大多由心绞痛引发,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急症[1]。调查显示,急性胸痛约占急诊内科病人的5%~20%,且人数占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胸痛的早期诊治十分重要[2]。一体化急救是前几年临床上推出的一种新型急救诊疗模式,且与之相匹配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也越发受到临床所重视,但目前尚未见有关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3]。鉴于此,本研究于在2019年1月在急诊科引进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下面报告观察其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抢救效果和满意度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纳入203例急性胸痛患者,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其中2018年1月至12月共接收9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中包括男55例,女41例,年龄30~78(64.12±5.43)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h~25h,平均(13.50±2.14)h,其中心源性胸痛62例,非心源性胸痛34例;2019年1月至12月共接收107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中男57例,女50例,年龄32~79(64.78±5.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24(12.50±2.08)h,其中心源性胸痛70例,非心源性胸痛3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上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4]。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立即完善相关检查,配合医师完成术前准备,同时,联系相关部门接受患者咨询,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安排患者住院或手术抢救。研究组则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急救团队:成立一支由科主任、护士长、医护骨干等人组建的抢救小组,根据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与职称实行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立岗位,同时设立院前急救小组、呼吸支持组、循环支持组以及处置组、联络组,每个小组中包括1名组长和5名护士,协调工作。(2)专业培训:培训基层救援人员和120名急救人员,包括胸痛基础知识,急救技能和药物使用,恶性心律失常鉴定,院前护理等;同时定期对医疗小组的所有成员展开知识培训,每季度开展3~4次相关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操作等,以此来拓宽并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强护理、抢救水平。所有人员均经过培训后上岗,院前急救护士与院内急救护士分别由工作2年以及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担任。(3)改进急救工作程序:①院前急救:入院前,120医护人员协同合作,护士负责采集患者血液送检,协助患者完成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并持续监测患者心电血压情况,备好相关急救仪器;医生负责电话沟通请专家前来会诊,沟通患者病情,拟订针对性诊治意见,并进行必要的治疗。②院内急救:院内各急救小组利用车载GPS可视移动终端系统下进行实时监控,解决技术难题,并依据患者病情,第一时间做好各种急救准备,患者入院后立即按照标准化急救流程进行操作,入院20 min内完成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并在确诊后及时服用阿司匹林等相关药物,在运送到心脏导管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和家属有关转运的风险,并说明介入治疗的必要性,以获得患者和家属的合作,医护共同配合完成,无缝衔接及时开放绿色通道,将检查设备尽量转移至床旁操作,如需送转导管室,由联络组提前通知该科室做好准备,检查与专科会诊同时进行,检查后直接转入导管室,减少科间转诊。③另外可设计应用表格式急救护理病历,利用采用表格式急救护理病历可大大节省书写时间,同时保证抢救过程记录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以提高工作效率。观察指标见相关文献[5]。
2 结 果
2.1救治时间 研究组病情评估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门-球时间、有效救治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救治时间对比
2.2抢救效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情况[n(%)]
2.3抢救效果 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院内胸痛再发以及医疗纠纷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情况[n(%)]
3 讨 论
急性胸痛是指突发性的胸口疼痛,临床上导致急性胸痛的原因多为冠心病,但也存在其他导致胸痛的诱发因素[6]。因此,急诊科在接待急性胸痛患者时,需快速予以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7]。过去,急性胸痛的救治采用了分学科咨询和分学科治疗模式,但难以顾全大局,常因繁杂的诊疗步骤耽误最佳治疗时机[8]。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是针对急危重症患者构建的一种标准化和程序化的紧急护理管理模型,通过有效的管理流程与熟练的救护技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救护效果[9-10]。尽管目前已有相关研究证实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临床的应用价值,但应用的患者多为突发外伤、颅脑损伤等病,而急性胸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单纯外伤相比差异较大,而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如何有待考究[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情评估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门-球时间、有效救治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出现院内胸痛再发以及医疗纠纷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说明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急救护理质量与护理工作效率,快捷有效的完成急救任务,使非治疗性时间将至最低,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提高其满意度。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中除了将院前救治与护理、院内救治与护理有机集合之外,更是通过成立专业性的护理团队以全面负责急诊护理工作,从而保证了急诊救治过程中护理的连贯性及有效性,促使各个护理环节能够无缝隙对接,例如根据胸痛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配置呼吸支持组、循环支持组与联络组,使得各个护理小组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节省因紧急安排工作造成的时间流逝,并可以降低急救工作的混乱,为急诊救治的全面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13-15]。
综上所述,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可有效提高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果,为患者赢得最佳抢救时间,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患者预后恢复,进而改善护患关系,该护理模式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