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管理模式在心内科重症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7-02王巧丽王季席婷

贵州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心内科满意率心血管

王巧丽 王季 席婷△

(1.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陕西 延安 716000;2.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陕西 延安 716000)

心内科重症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衰、高血压急症、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等。心内科重症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对时效性、专业性及逻辑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护士在这三方面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确保护理质量及效率,提高患者护理质量[1-2]。医学领域的三维管理模式根据所在学科、疾病的不同,其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方案以三维管理模式为基础,针对心内科重症患者救治护理中对救治逻辑、时效性及专业性的要求,扩展性应用三维管理模式对心内科重症患者护理进行管理,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患满意度。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重症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患者和对照组护士,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0例重症患者设为观察组患者和观察组护士。对照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63.52±8.75)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塞7例,急性心力衰竭8例,高血压急症13例,心源性休克2例。对照组护士共4名均为女性,年龄(31.21±3.51)岁 ,心内科护士岗位年资(2.12±0.35)年。观察组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63.47±8.69)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塞8例,急性心力衰竭8例,高血压急症12例,心源性休克2例。对照组护士共5名均为女性,年龄(31.36±3.57)岁 ,心内科护士岗位年资(2.19±0.37)。两组患者及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3]。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用三维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三维管理模式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制定三维管理模式方案,内容涵盖:(1)逻辑维管理措施:对科室护理管理层级进行调整,明确护理工作安排、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操作人员的职责,工作轻重缓解安排顺序,质量控制重点内容及顺序等,理清心内科护理管理的轻重缓解逻辑顺序。(2)时间维管理措施: 心内科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时间效率与抢救疗效成反比,患者从确诊到开始抢救的时间对于血管堵塞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时间越短,患者行溶栓治疗的效果越好,预后越好,相反,患者会失去溶栓治疗的机会,造成患者留下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心内科重症患者的时间效率要求非常高。在救治过程中要求护士的时间意识非常强烈,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相应的护理及治疗配合操作,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尽可能多的机会。明确护理管理人员、护士的岗位职责,合理规划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详细制定各岗位的操作步骤及质量要求,确保每位护士有合理且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的工作量。(3)知识维管理措施:心内科疾病涵盖的系统、组织多,在进行治疗护理时,需要储备多学科知识综合知识,才能快速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因此,在确保护士符合心内科护士岗位的上岗考核标准的同时,还应加强护士长期培训,提升其知识储备,知识更新,确保其适应不断变化的治疗技术、药物等。观察指标及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率。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率比较给药错误、输血错误、医院感染、部位识别错误、输液输血反应[n(%)]

2.2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率比较[n(%)]

2.3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比较[n(%)]

2.4两组护士对工作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护士对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士对工作满意率比较[n(%)]

3 讨 论

心内科是危重症患者较为集中的科室。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心脏骤停、心源性休克等等,患者发病时多系统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抢救护理系统性强、专业性强、难度大、时效性强,稍有不慎极有可能造成患者病情恶化[4]。常规的护理管理对于心内科危重症患者了绿色通道,人员、物品、设备设施等优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抢救的效率,但忙中出错,临时集结等原因,导致抢救过程中较易出现各种护理不良事件[5]。病情稳定后,由于对护理监护方面的重视不够,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而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恶化导致患者死亡[6]。因此心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管理质量亟需提高。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救治护理过程中的关键要求在于逻辑性、时效性和专业性。逻辑性主要体现在面对危重患者,先关注哪些系统、气管、组织、生命体征的问题并采取措施[7],及时性体现在心血管危重患者是机体的核心动力部件出问题,救治拖得时间越长,对其他系统组织供血供氧恢复的时间越长,造成整个机体各系统缺血缺氧导致的问题越严重,及时恢复心脏灌注[8],供应机体各系统的血氧是抢救的基础,专业性体现在心血管出现问题波及面广,明晰各系统组织之间的相互连续,采取专业的措施予以改善,才能获得良好预后[9]。三维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学上常用的管理工具,在不同的行业基于不同的管理需求,理出不同的主线,循着这些主线完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流程管理及技术管理达到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的[10]。三维管理模式在医疗上的应用近年来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在复杂疾病治疗、康复、护理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11-12]。本方案采用三维管理模式对心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工作进行管理,结果显示较之于常规的护理管理,其显著提升了护理整体质量,降低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率及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率。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有赖于三维管理模式紧紧抓住心内科重症患者救治护理的三条主线,及逻辑性、时效性和专业性,从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流程管理方面进行完善,确保护理人员各司其职[13]。有效平衡了操作与技术管理,流程与效率、培训考核与业务能力之间关系,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护理中的逻辑性、时效性及专业性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升。同时大大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满意率及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率,护患均获得良好的感受[14]。

综上,三维管理模式明确心内科护士对重症患者护理时的逻辑性、效率及专业性要求,并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护士的上述能力,提高对重症患者护理的质量,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及护理不良事件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及护士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心内科满意率心血管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兰州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94.14%
不能在满意率百分比上盲目乐观——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首次评议代表建议办理情况更重实效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调查分析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提高96659热线服务满意率实施方案
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