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咽癌患者常规放射治疗与调强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常见副反应观察

2020-07-02韦彦斌常雨薇

贵州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放射治疗鼻咽癌病灶

韦彦斌 常雨薇

(1.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放疗科,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市第二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 榆林 719000)

鼻咽癌系指鼻咽腔顶部与侧壁发生癌变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在耳鼻咽喉肿瘤中的发病率更是高举首位,机体如头痛、复视、鼻塞、听力下降、耳闷堵感、涕中带血等均为鼻咽癌患者常见症状表现[1-2]。临床已证实就鼻咽癌疾病的对症治疗,放疗敏感性佳,因此较推荐治疗耐受者接受放射治疗[3]。当然,就鼻咽癌中情节严重者、高分化癌、放疗后反复发作者,临床主张手术干预、化学药物治疗。在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中,考虑到患处特殊的解剖结构,既往常规放疗达治疗剂量不可避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细胞造成一定损伤[4]。为提升患者治疗安全性,改善临床治疗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加之临床相关文献[5-6]指导,提出以调强放射治疗替代传统的常规放射治疗,保障患者疗效的同时,降低围治疗期毒副反应。这是因为调强放射治疗的照射靶区三维空间方面能够保持与肿瘤形状的较一致性,同时可结合具体靶区要求适当调整剂量分布,使放疗更加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的伤害[7]。本次研究,笔者特纳我单位80例鼻咽癌患者作研究样本,总结不同放射治疗对患者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我单位2014年01月至2018年11月间确诊鼻咽癌患者80例作研究样本,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作分组依据,取其中40例作对照组,行常规放射治疗,组内男女比例26∶14;年龄38至70岁,平均年龄(49.82±8.26)岁;分期:7例Ⅱ期,25例Ⅲ期,8例Ⅳ期。另40例作实验组,行调强放射治疗,组内男女比例25∶15;年龄36至70岁,平均年龄(49.13±8.47)岁;分期:9例Ⅱ期,24例Ⅲ期,7例Ⅳ期。研究上报我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以上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可予对比研究。纳入、排除标准见相关文献[8]。

1.2方法 (1)对照组行常规放射治疗,具体内容见下:经模拟定位机定位,头颈肩部以面罩做好固定,先予面颈联合野照射(含上颈部淋巴结、口咽、颅底、鼻咽癌原发病灶)与下颈部切线野,剂量设定36至40 Gy/3.6至4 W,后跳过脊髓,以面颈分野,基于病灶侵及区域改鼻前野、耳前野或颅底小野、耳后野等,保持病灶总照射剂量达到65至75 Gy/6.5至7.5 W,6 mV X线照射。颈部改局部小野与垂直野,6至12 MeV电子线与6 mV X线照射,保障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剂量达到60至70 Gy/6至7 W,颈部预防剂量达到50至56 Gy/5至5.6 W。(2)实验组行调强放射治疗,具体内容见下:患者头颈部固定予头颈肩热塑材料面罩,标记参考中心。经螺旋CT模拟机静脉增强螺旋扫描定位,层厚设置3 mm,扫面范围为颅底至锁骨头下约30 mm区域。予以6 mV X射线根治性调强放射治疗。基于ICRU50、ICRU62报告指示,勾画大体肿瘤体积、临床与计划靶体积。大体肿瘤体积指导照射剂量维持在69.6至72.6 Gy,2.2 Gy/次;高危区指导照射剂量维持59.4至66 Gy,2.0 Gy/次;预防照射区指导照射剂量维持50至56 Gy,1.8 Gy/次。或鼻咽部指导照射剂量维持70至76 Gy/35至38次;颈部高危区指导照射剂量维持60至66 Gy/30至33次;预防照射区指导照射剂量维持50至56 Gy/25至28次。

1.3观察指标 (1)疗效: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的实体瘤疗效评价原则,对本次研究期间两组患者疗效表现作评估界定[9]:①完全缓解(CR):经系统治疗,病灶消失持续4W及以上;②部分缓解(PR):经系统治疗,病灶体积缩小程度超50%,持续4W及以上;③稳定(SD):经系统治疗,病灶体积缩小程度25%至50%;④进展(PD):经系统治疗,病灶体积缩小程度低于25%,或进展超25%;疗效率=[(CR+PR)总例数]×100%。(2)副反应:①口干症;②急性口咽黏膜反应;③张口受限;④血液毒性反应;⑤皮肤反应。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实验组疗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2.2两组副反应比较 实验组口干症、急性口咽黏膜反应及皮肤反应发生率(35.00%、42.50%、37.50%)低于对照组(55.00%、57.50%、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张口受限、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副反应比较[n(%)]

3 讨 论

鼻咽癌好发于人体鼻咽部顶后壁,疾病的发生或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EB病毒感染等相关[10]。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鼻塞、颈部淋巴结肿大、听力下降、耳鸣、涕中带血、视力下降、头痛等。疾病早期症状表现并不显著,加之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因此易忽视自身病情,待症状突出再赴院接收检查,此时疾病多已进展至中晚期阶段,为临床治疗带去更大难度的同时,不利患者预后质量,对此,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远期生存率意义重大。

人体头颈部组织结构复杂,神经、血管、淋巴组织分布密集,手术操作临床难度高,治疗风险大,因此临床针对耐受者推荐保守治疗。鼻咽癌为临床一类较典型的放射敏感性癌症,积极有效的放射治疗可推动患者积极预后[11]。放疗作用患处局部区域组织,由此带来的正常细胞组织损伤性在所难免,对此,如何集中放射剂量于病灶,就成为临床肿瘤放射治疗领域一项需不断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般而言,放疗病灶局部控制率越高,周围正常组织受损越严重[12]。常规放疗剂量超出正常组织耐受,因此治疗者易出现黏膜、皮肤等急性反应。调强放射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常规放疗存在的不足,使放疗剂量更好地集中在病灶位置,正常组织所受照射为耐受剂量,有助临床实现满意的靶区剂量差异化分布,维系疗效的同时,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进而呈现更佳的疗效与副作用[13-15]。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疗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口干症、急性口咽黏膜反应及皮肤反应发生率(35.00%、42.50%、37.50%)低于对照组(55.00%、57.50%、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张口受限、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论证调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优势。

综上,予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可获较之常规放射治疗更佳的临床疗效,围治疗期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综合可行性佳。

猜你喜欢

放射治疗鼻咽癌病灶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PSMA-靶向18F-DCFPyL PET/CT在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作用分析
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研究进展
鼻咽癌组织Raf-1的表达与鼻咽癌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讨
术中超声在颅内占位病灶切除中的应用探讨
鼻咽癌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