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

2020-07-02王悦轩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阻塞性康复训练肺部

王悦轩

(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 呼吸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较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归为两大类,外因(即环境因素)与内因(即个体易患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表现为主,病程长,治疗难度大。肺功能长期衰竭也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和生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严重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临床多以药物控制病情发展为主,但对缓解期患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肺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指南》中诊断标准;(2)存在明显气短、咳嗽表现;(3)处于缓解期(患者长期咳嗽、呼吸困难、气流受限)。排除标准:(1)症状显著加剧,如突然出现的静息状况下呼吸困难等;(2)出现新的体征或原有体征加重,如发绀、外周水肿等;(3)新发心慌表现;(4)心功能衰竭;(5)肝肾功能衰竭;(6)精神类疾病;(7)意识障碍。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入院顺序对84例患者分组,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年龄65~79岁,平均(72.4±5.6)岁,男30例,女12例,平均病程(12.5±1.3)a,合并糖尿病者16例,合并冠心病者11例。观察组年龄65~79岁,平均(73.6±6.4)岁,男31例,女11例,平均病程(13.1±1.2)a,合并糖尿病者18例,合并冠心病者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一般方法入院后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包括饮食管理、常规健康指导、遵医嘱用药指导等。给予观察组患者肺呼吸康复训练治疗,具体如下。(1)康复训练健康指导。训练前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介绍肺呼吸康复的训练方式,指导患者锻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式,锻炼内容包括缩唇练习、腹式呼吸、呼吸操等[2]。向患者家属介绍肺呼吸康复训练的必要性,提高家属的配合度,让家属监督患者完成训练[3]。(2)呼吸肌训练。采用吹气球的方式开展抗阻力训练,以1 L容量的气球为主,吸气后吹气,再吸气吹气,每日训练4次,每次训练时间5 min[4]。让患者进行耐力训练,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有氧操等运动,尽量以有氧运动为主,耗氧量控制在50%~80%,心率控制在60~90次·min-1,每周训练5次,每次训练时间20~30 min,可根据患者机体耐受力进行调整。(3)吸氧疗法。氧气浓度在30.0%左右,氧气流速为1.0~2.0 L·min-1,每日治疗13~15 h。患者康复时间为2周。

1.3 观察指标(1)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最大肺活量、残气量4个指标。(2)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为精神健康、躯体健康2个维度(包含8个分项目和36条子项目),总分142分,分数与生活质量呈正比[5]。(3)6分钟步行距离。

2 结果

2.1 肺功能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最大肺活量高于对照组,残气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生活质量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3 6分钟步行距离治疗前,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功能显著下降,该病为不完全可逆性疾病,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并不能够完全控制病情发展,要结合有效的康复训练延缓病情发展,改善肺部功能[6]。尤其针对缓解期患者,其病情通过治疗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改善,若在此期间并未重视疾病的康复治疗则会增加疾病反复发作的概率,甚至导致病情加重[7]。因此,针对缓解期患者,要有序开展肺功能康复训练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提升肺部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通过开展耐力训练能够改善患者机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开展抗阻力训练能够改善患者肺泡张力和耐力[8]。开展长期低流量吸氧能够纠正患者体内缺氧症状,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为患者肺部功能康复运动提供良好的基础。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最大肺活量明显提升,残气量显著下降,证明患者肺部通气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联合抗阻力运动和耐力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呼吸肌功能,提升呼吸协调性,同时能够提升呼吸潮气量,降低呼吸肌劳损程度,全面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肺呼吸康复治疗能够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肺部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阻塞性康复训练肺部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