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联合西药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2020-07-02李恒,穆恒
李 恒,穆 恒
1.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 712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消化道门诊病例50%,是一种非器质性胃肠功能疾病[1]。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报道显示[2-3],社会环境、精神心理、内脏高敏、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有关,因该病缠绵难愈,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人数不断增多,已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有研究显示[4],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加重关系密切,由此因素而发病的患者其比重在60%左右。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主要采用对症治疗手段,并联合应用抗焦虑及抗抑郁等精神疾病类治疗性药物,但因需长期用药可产生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差。我院采用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对患者抗焦虑治疗的同时,辨证运用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收效良好。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参照《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和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5-6],患者就诊前过去12个月内至少4周持续存在上腹部持续性或反复性疼痛,经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排除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恶性肿瘤及肝胆胰腺病变等与症状有关的器质性疾病,并参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7]中相关内容辨证为肝胃不和证,即主症为胃脘胀满、胁肋窜痛、胸闷、嗳气反酸、喜叹息、脉弦,次症为口苦纳差、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将上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40~62岁,平均 (51.81±6.92)岁,病程1~5年,平均(3.25±0.65)年;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42~61岁,平均 (52.15±6.15)岁;病程1~6年,平均(3.56±0.58)年。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且排除内分泌及精神疾患,对本研究治疗方案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患者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国药准字 H2153122),2片(每片含0.5 mg氟哌噻吨、10 mg美利曲辛)/d,口服,分早晨、中午2次服用;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 H10910003),3片(每片含10 mg多潘立酮)/d,口服,分早晨、中午、晚上3次服用,饭前15~30 min服用。
2.2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应用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辨证施治。柴胡疏肝散组方:柴胡、陈皮各12 g,川芎、香附、枳壳、白芍各10 g,甘草6 g;对于嗳气严重者加旋覆花10 g,沉香3 g;反酸严重者加乌贼骨9 g,煅瓦楞子15 g、吴茱萸6 g,胀满严重者加郁金15 g,厚朴9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法半夏、生姜各6 g,纳差严重者加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焦)各10 g,1剂/d,常规水煎服,浓缩至200 ml,口服,分早晨、晚上2次服用。两组治疗周期均为4周。
3 观察指标 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8],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具体方法为:各项临床症状以0~3分计,无症状(0分);轻度症状(1分);中度症状,不影响工作和生活(2分),重度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3分)。患者胃脘胀满、胁肋窜痛、胸闷、嗳气反酸、口苦纳差、恶心呕吐等各项症状计分累加即为该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此外,于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等胃肠激素指标水平。
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文献[9],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级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依据治疗后各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率。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率>95%;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积分下降率为60%~95%;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下降率为30%~59%;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积分下降率<30%。临床症状积分下降率=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结 果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TL、GAS、NO与5-HT等胃肠激素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TL、GAS、NO与5-HT等各项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资料相近;经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GAS、MTL与NO水平均显著升高,5-HT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清上述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变化幅度较大,GAS、MTL、NO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5-HT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TL、GAS、NO与5-HT等胃肠激素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7%(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临床常见和多发性胃肠疾病,患者常存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疼痛或烧灼感等症状,与器质性、系统性、代谢性疾病等病因不同,与遗传及精神因素、胃肠运动节律紊乱、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0]。有研究显示[11],人体异常的精神心理因素会引起脑-肠肽反应,内脏敏感性增强,进而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使病程迁延而形成恶性循环。本研究中所用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即是从抗焦虑角度,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紧张情绪,该药是由两组组分(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成的复方制剂,氟哌噻吨可发挥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上述药理作用与其对阻断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结合有关,而美利曲辛通过中枢性兴奋作用,与氟哌噻吨共同提升多种神经递质含量,最终发挥抗焦虑抑郁作用[12]。
祖国医学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病名,从症和证角度分析,该病属“纳呆”“痞满”“嘈杂”“胃脘痛”等范畴,其病因复杂,与七情内伤、外感六淫及饮食劳倦均有关,尤以情志失调为主[13-14]。情志失调致肝气不舒,按照中医“木郁乘土”理论,必使脾气不健,纳化失司,致使胃气升降不利,结成痞满,其病位在胃,但根源在于肝脾,肝郁气滞是其发病条件,脾失健运是其发病基础,胃气升降不利是其发病症状。故治疗此疾宜以疏肝理气、滋阴养胃为主要治法。柴胡疏肝散原方出自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为疏肝理气之经方,由柴胡、陈皮等七味中药组合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15-16]。方中柴胡为君,以疏肝解郁,香附、川芎理气疏肝、行气活血,共为臣药,助君药疏肝解郁,并可行气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共为佐药,甘草又可调和药性,兼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药效成分柴胡皂苷可增强肠肌收缩,并具有保肝作用;香附中多种药效成分可抑制胃排空、促进肠传输,并具有镇痛作用[17];陈皮、枳壳的药效成分具有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加快肠内积气排出及促进消化液分泌等作用[18];白芍中所含芍药苷具有解痉作用,可抑制肠管过度兴奋的自发收缩,并可有效对抗药物所致动物离体肠管痉挛[19-20]。以上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了柴胡疏肝散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以西药制剂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后,疗效显著,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显著降低,血清MTL、GAS、NO与5-HT等各项胃肠激素指标水平得到有效调控,说明辅助应用中药复方,可发挥标本兼顾、肝胃脾同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