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脑肠肺轴理论通腑泻浊法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2020-07-02李贵阳嵇建刚张立霞

陕西中医 2020年7期
关键词:通腑证候中风

李贵阳,嵇建刚,张立霞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26104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为全球常见脑血管急性疾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积极治疗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1]。西医治疗ACI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其禁忌证也使应用受限,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受到临床广泛关注,同时发挥中西医优势,疗效获得一定程度认可[2]。ACI在中医属“中风”范畴,通腑泻浊法为中医药治疗中风原则之一,可醒脑开窍,缓解病情发展[3]。另外,中医学还发现脑肠轴、肠肺轴在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中风急性期瘀血内阻,升降失调,痰瘀热湿阻于中焦,胃肠燥结,肠道失润、气血不通,故以脑肠肺轴理论为基础,施以通腑泻浊之法,对ACI治疗起积极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评估基于脑肠肺轴中西医理论的通腑泻浊法对ACI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04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中药组,各52例。中药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4~75岁,平均(61.21±9.32)岁;发病时间6~21 h,平均(13.58±2.51)h;梗死位于基底节区28例、脑叶14例、小脑10例;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7例,高脂血症6例。常规组男31例,女21例;年龄44~74岁,平均(60.63±9.09)岁;发病时间6~20 h,平均(13.22±2.47)h;梗死位于基底节区30例、脑叶15例、小脑7例;合并高血压7例,糖尿病5例,高脂血症5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中ACI诊断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风痰阻络证候诊断标准,即主证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涩,次证为头痛目眩、舌质暗红、苔白腻、脉弦滑;入院时发病时间≤24 h,循环、呼吸功能稳定;年龄为≥18岁且≤75岁;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意识障碍;入院24 h内死亡;合并脑外伤、动脉瘤或动脉畸形引起的脑出血;入组前3个月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伴脑肿瘤、风湿性心脏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合并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相关药物过敏。本研究均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组:给予控制血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保护神经等常规治疗。

2.2 中药组:则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治疗:瓜蒌20 g,天麻、厚朴各15 g,茯苓、橘红、菖蒲、枳实、党参、白术、僵蚕各12 g,清半夏、胆南星、竹茹、郁金、全蝎各10 g,生大黄8 g,穿山甲、炙甘草各6 g,水煎制2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1剂/d,连续服用两周。

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在治疗前后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8]制定的疗效标准评估,分为基本痊愈(NIHSS评分降低91%~100%)、显效(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NIHSS评分降低低于17%)共4个等级,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炎症因子: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③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证候积分:根据患者主次证严重程度情况计分,分别为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记录风痰阻络证总得分。④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利用NIHSS评分评估,量表共包括11个条目,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损失程度越严重。⑤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生活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9]、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10]评估,FIM量表包含运动功能(91分)、认知功能(35分)2个部分,得分越高,生活独立性越好;MBI量表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活动能力越好。⑥统计腹泻、头晕等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 果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两周后,两组血清IL-6、IL-8、TNF-α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两周后,两组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中药组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4 两组治疗前后FIM、MBI评分比较 治疗两周后,两组FIM、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中药组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4。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中药组治疗期间出现1例腹泻,常规组出现1例腹泻、1例头晕,均未经特别处理,症状自行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1.92% 与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IM、MBI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常规组比较,#P<0.05

讨 论

中医学者普遍认为,痰瘀互阻、瘀阻脉络、络破血溢,瘀血结于经脉,致清窍失灵,而发为中风,风痰阻络为其主要证型,则“脑肺互动”在中风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11]。且中风后脑髓受损,脑主神明失职,大肠传化不利,糟粕蓄积,浊气不降而上逆,又损伤脑髓,形成恶性循环,“脑肠同病”为中风急性期的重要特征[12]。故脑肠肺轴中医理论在缺血性中风—ACI治疗中非常重要。另外,现代胃肠神经病学研究也证实,胃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互相关联,ACI发病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造成植物神经紊乱、肠蠕动减慢,分泌津液减少,引发便秘;便秘又使腹腔压力升高,毒素不能排出而蓄积于体内,加重脑损伤[13]。ACI患者常伴不同程度咳嗽、咳痰功能障碍,引起痰瘀之证,且增加肺部感染风险[14]。因此,脑肠肺轴西医理论也在ACI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本研究选用的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中,瓜蒌清热涤痰、润燥滑肠,生大黄泻热通肠、逐瘀通经,橘红散寒燥湿、利气消痰,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清半夏燥湿化痰、解毒止咳,胆南星清火化痰、熄风定惊,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吐,郁金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全蝎息风镇痉、攻毒散结,穿山甲消肿排脓、搜风通络,以化痰散结、清热通腑;并辅以天麻平肝息风、止痉,厚朴理气和胃,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菖蒲化痰安神、开窍,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以调理气血,达上下通利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但中药组低于常规组。推测该结果由以下两个因素作用引起:①常规西医治疗能通过调节血液循环、改善脑供血等方式,减轻神经损伤,以缓解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15];②联合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则能发挥其化痰散结、泄热通腑之效,纠正脑肠肺轴联系通路紊乱,使患者症状改善[16]。另外,有学者指出,ACI不仅引起肠、肺损伤,肠道内细菌、内毒素等还能经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入血,激发炎症因子表达,增加机体炎症反应[17]。而本研究中,中药组治疗后炎性水平(血清IL-6、IL-8、TNF-α)也低于常规组。考虑该结果与本研究通腑泻浊方中瓜蒌、生大黄润燥滑肠,僵蚕、清半夏化痰散结等功效,减轻患者肠、肺损伤,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有关。上述结果也提示,常规西药疗法联合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能有效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抑制病情发展,于患者转归有积极意义。

除上述结论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中药组低于常规组。究其原因可能与通腑泻浊法能增强胃肠蠕动、减轻痰瘀,调节脑肠肺轴功能,进一步减轻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关。且中药组临床疗效也明显高于常规组。此外也证实了通腑泻浊法能通过改善脑肠肺轴功能,使患者脑损伤减轻,达到治疗ACI目的。不仅如此,中药组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FIM、MBI评分)也高于常规组。也说明,常规中药治疗联合通腑泻浊法中药方剂,能发挥其清热通腑、化痰泻浊之功,减轻风痰阻络之证,缓解患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状,提升患者自主活动能力,改善预后。两组不良反应分别为1.92%与3.8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也说明,该中西医结合疗法安全性良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基于脑肠肺轴中西医理论通腑泻浊法能降低ACI患者炎性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于提升患者生活自理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通腑证候中风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通腑醒神胶囊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中医古籍对癃闭证候学规律的认识与探讨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
通腑法治疗癌症术后承气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