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我国污染排放

2020-07-01陈晓张壮壮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规制门槛竞争

陈晓 张壮壮

【摘要】基于2000~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周边省份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制定的地方政策促进了污染排放;环境规制依旧是减少污染排放的强有力手段;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对污染排放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有效抑制了污染排放,进一步支持了“污染光环”假说;人口密集度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染排放,而技术创新可有效抑制污染排放。分区域检验表明,当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不论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促进了污染排放。

【关键词】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污染排放;外商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94(2020)03-0117-8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156018);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丝路”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GSL180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竞争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过于单一的绩效考核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激励;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过快发展的担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经济的高质量增长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居民的福利,地方政府的环境规制偏好行为是否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本文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效应,对于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对地方政府竞争是否显著促进污染排放进行了实证检验。例如,Scott Bar? rett[1]通过构建古诺竞争模型,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地方政府可能降低环境标准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Hadjiyiannis等[2]认为,就国际要素流动而言,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促使跨国要素流动,进而加剧了东道国生态环境污染。杨海生等[3]认为,拥有财政自主权的地方政府,通过降低环境规制门槛来争夺流动性要素,同时起到固定本地资源的作用。朱平芳等[4]基于外商直接投资视角,指出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存在逐底竞争。然而,周黎安[5]在研究政治锦标赛时,认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地方政府竞争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驱动性因素。张为杰等[6]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在2005年之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发展,在2006年之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有效抑制污染排放。

现有关于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基本都表明环境规制对我国污染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用路径进行了分析。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Porter等[7]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弥补了由于治理污染而引起的环境成本。而成本假说则认为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形成了对创新投资的挤出效应。两种观点虽然有一定的分歧,但都承认技术进步是有利于抑制污染排放的。基于产业的视角,谭娟、陈晓春[8]认为,环境规制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抑制污染排放。基于碳排放规制的视角,戴嵘、曹建华[9]认为,发达国家碳规制的加强能够促使更多企业向我国转移,形成碳排放避难所效应。基于投资偏向的视角,朱东波、任力[10]认为,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投资偏向引导外资降低环境污染。

朱向东等[11]对城市空气格局进行探讨,认为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这两种相互制约的力量塑造了当今中国城市空气污染的格局。何爱平、安梦天[12]对绿色发展效率进行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抑制了綠色发展效率。李珊珊、罗良文[13]基于门槛模型进行非线性分析,得出环境规制对区域碳排放生产率的影响呈现倒V型门槛特征。由上述分析可知,地方政府竞争和环境规制均会影响污染排放,但鲜有文献研究其背后的机理。

总的来说,现有文献的研究重点大都放在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或者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上,而鲜有文献将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探讨两者共同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两者放在同一研究框架内,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研究地方政府竞争是怎样影响污染排放的,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是否起到了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的相互作用能否抑制污染排放?分区域检验是否存在异质性?本文的贡献在于,引入朱平芳等[4]构建的两阶段博弈均衡模型,从理论上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2000~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丰富了现有文献。

三、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作用机理

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倾向于只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环境治理。我国污染排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投入,即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形成投入资金的挤出效应。二是,为了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地方政府降低环境规制力度,加剧了地区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对此,本文借鉴朱平芳等[4]构建的模型,通过博弈模型实现效用最大化,考察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共同作用的博弈行为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假设一个国家包含多个地区,各地区用i=1,2,…,n表示。每个地区的企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本土企业;另一种是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而引进的拥有技术、人力、资本与管理等优势的外资企业。假设两种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依靠产量来竞争,且产品的线性需求函数为p=a-q。其中:a表示市场规模,p表示产品价格,q表示产量。则该地区企业的利润π为:

2.地方政府竞争(ecu)。此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该变量反映了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人力、技术等利于本地区发展的因素,确保地方优势。现有研究在衡量地方政府竞争指标时,采取的方式不同,争论不一。为了反映地区经济发展间赶超与竞争现象,本文参考缪小林等[17]的测算方法,认为各省份对周边省份以及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存在经济赶超现象,因而以相邻省份维度与全国层面维度共同决定各省份之间的经济赶超水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ecu=(相邻省份最高人均GDP/本省人均GDP)×(全国省份最高人均GDP/本省人均GDP)(17)

3.环境规制(hr)。此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与便捷性,本文借鉴宋马林、王舒鸿[18]的做法,采用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与地区GDP的比值来衡量环境规制强度,表明当环境规制力度加大时,污染排放量减少。

4.控制变量。考虑到影响污染排放的因素众多,本文引入一组相关变量,避免因遗漏变量带来的估计结果偏差。控制变量包括:①外商直接投资(fdi)。采用各省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来衡量,其中,使用年平均汇率换算单位。②人口密集度(density)。一方面,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下降,污染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往往较高,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污染排放。因此,本文采用每万平方千米的人数来衡量人口密集度。③产业结构(industry)。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往往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因而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与实际人均GDP的比值来衡量产业结构。④技术创新能力(tech)。科技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污染水平较低。由于投入法计算出的技术创新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包括在研发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低效率等问题,因此本文从产出法的角度,以专利授权数来衡量技术创新能力。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2000~2017年我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以对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由于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制度差异,以及西藏数据的严重缺失,本文将上述数据予以剔除。各省份(市、自治区)专利申请授权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环境规制中的污染治理总额以及污染排放中工业三废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人均GDP、人口密度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表1是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五、实证分析

(一)面板回归结果

1.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1)相关系数分析。经过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变量间的系数均小于1,在6个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中,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96。

(2)方差膨胀因子分析。针对本文选取的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VIF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在所有变量中最大的VIF值为2.78,远小于10。结合相关系数检验与VIF检验结果,本文认为所选取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根据豪斯曼检验得出拒绝原假设的结果,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對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在静态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滞后性,使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从整体上看,AR(1)的P值均接近于0,AR(2)的P值均接近于0.1,表明存在一阶自相关,而不存在二阶自相关。Sargan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均满足过度识别的约束条件,因此本文认为系统GMM模型能较好地解释所选变量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表3为静态面板估计方法和动态面板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分别使用固定效应(FE)和系统GMM方法检验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其中,滞后一期的污染排放(L.pe)对本期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这意味着污染排放是一个动态、持续恶化的过程,即环境污染具有累积效应。改善生态环境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对其加以重视。滞后二期的污染排放(L2.pe)对本期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政府治理环境污染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环境规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环境规制治理污染排放需要一个较长的“潜伏期”。

地方政府竞争(lnecu)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周边省份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制定的地方政府政策促进了本区域污染排放。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目的,为了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吸引外资时降低环境门槛,致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流入本地区,促进了污染排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赶超,形成了投入资金的挤出效应。可进一步解释为:地方政府要进行经济发展就必须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领域,减少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因此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浪费,从而促进了污染排放。环境规制(lnhr)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环境政策能有效抑制污染排放。地方政府应加大在环保上的投入力度,提高污染型企业的排污标准,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环境规制依旧是减少污染排放的强有力手段,有助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lnecu×lnhr)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地方政府在官员晋升制的激励下,在选择有利于本区域发展的竞争政策时,其更倾向于采取较低的环境规制力度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了污染排放,形成逐底竞争的局面。

控制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lnfdi)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有效抑制了污染排放,进一步支持了“污染光环”假说,证明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引起我国污染排放的主要原因。其可能的解释在于:一方面,国际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不仅仅会考虑环境成本,还会考虑东道国市场、基础设施等条件。以制度环境为例,东道国环境规制仅局限于对污染密集型行业FDI的进入,而对其他行业并无显著影响。而且,东道国宽松的环境规制并不能吸引更多的FDI进入[19,20]。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转移到东道国会带来相对较强的技术优势以攫取超额利润,国内企业竞相模仿,从而显著提高了国内环保技术水平;FDI的引入打破了东道国原有的生态均衡,引发了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将中间产品的生产交付于东道国,由于东道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其要求,因而外资企业往往会提供技术服务,从而实现本地企业的技术跨越。也就是说,跨国公司转移到东道国可能会带来技术溢出效应、模范效应与竞争效应,促进东道国环保水平的提升,抑制环境污染[21]。

人口密集度(lndensity)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污染排放。产业结构(lnindustry)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表明高耗能、高污染型产业加剧了环境污染,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促进了污染排放。技术创新能力(lntech)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表明技术创新能力有效抑制了污染排放。其可能的解释是: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改进生产技术,从初始端进行了技术创新;另外,企业在污染处理水平上提升技术改造,进行了末端治理。

(二)面板门槛回归结果

由动态面板回归结果可知:地方政府竞争和环境规制均对污染排放产生了显著的线性影响。而由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多维的,其影响可能在不同区间呈现相反的效果,即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为了检验这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存在,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模型,选取环境规制(hr)为门限变量,研究在全样本和分样本中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由于区域间差异可能导致回归结果具有异质性,因此按照经济意义和地理意义的划分标准,把全样本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构建基本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1.门槛自抽样检验分析。当污染排放为被解释变量时,本文对全样本以及东部地区样本、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在不存在门槛、存在一阶门槛、存在两个及以上的多重门槛的情况进行估计,即对模型(18)和模型(19)进行估计,运用Stata15.0软件通过反复抽样300次得出F统计量、P值和检验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当环境规制作为门限变量时,全样本和分样本下均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其中:全样本下的单一门槛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分样本下,东部地区的单一门槛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双重门槛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地区的单一门槛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双重门槛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

2.分區域检验结果分析。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不同省份在经济、自然资源等方面差别较大,分区域检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本文借鉴白俊红、刘宇英[22]的区域划分标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河北、辽宁、江苏以及山东等11个省、市,剩余19个省、市、自治区划分到中西部地区。为了进一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对不同地区污染排放的影响差异,得出门槛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最终的门槛检验回归结果来看,地方政府竞争对我国不同区域污染排放的影响不存在异质性,对应的门槛值差异相对较大。就全样本而言,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门槛值为-7.615,说明地方政府竞争明显促进了污染排放。其可能的原因是,全国各地方政府受政治锦标赛的影响,忽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倾向于经济的发展。具体来看,东部地区的一阶门槛值为-6.817,二阶门槛值为-5.8548,表明当门槛值小于-6.817时,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东部地区的污染排放。当跨越这一门槛值且小于-5.8548时,地方政府竞争仍会促进污染排放。中西部地区存在双重门槛,且均显示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污染排放。

整体来看,分区域检验结果与全样本检验结果基本一致,均表明当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不论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促进了污染排放。其可能的解释是:东部地区虽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程度更高的地区,对环境污染的敏感程度要大于中西部地区,但地方政府依旧为了追赶周边省份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而大力发展经济,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降低环境门槛,引入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最终加剧了环境污染。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参考张为杰等[23]的测算方法,采用税负水平的倒数来衡量地方政府竞争强度指标。其中,企业的税负水平=(地方税收收入-个人所得税)/地方GDP。同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来检验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的关系是否依然成立,其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考虑到模型的动态效应以及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系统GMM的估计结果均显示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显著为负,两者的交互项与污染排放的系数也显著为正。而且模型(14)最终通过序列相关性检验和Sargan检验,表明系统GMM估计结果有效,回归结果与上文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稳健性。

七、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描述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污染排放的理论作用机制,基于2000 ~ 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含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以及两者交互项的动态面板模型,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分地区检验,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核的目的,为了追赶周边省份或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制定的地方政策促进了本区域的污染排放。二是,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当前环境规制依然是地方政府抑制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三是,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规制的共同作用对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采取较弱的环境规制力度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了污染排放,形成逐底竞争的局面。四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有效抑制了污染排放,进一步支持了“污染光环”假说;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地区环境承载力较低,污染水平较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促進了污染排放;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抑制污染排放。五是,整体来看,分区域检验结果与全样本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当以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时,不论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都显著促进了污染排放。

(二)启示

本文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得到如下启示:

地方政府间的经济赶超虽然是我国经济奇迹增长的驱动性因素,但其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也引发了人们的担忧。对此,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应偏向生态化与绿色化,在财政支出上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针对地方政府间的趋劣竞争采取地方政府环境主体责任制,建立起地方政府间的联防联控制度。

环境规制是有效抑制污染排放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当前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推进环保立法与执法;另一方面,应加强中央的规制力度,避免由于污染型产业转移造就污染避难。

我国应持续引进FDI,发挥FDI对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绿色技术,不断进行模仿创新,最后形成自主创新,走一条“高技术、低排放”的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时应考虑整体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为新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缓冲期。

地区之间的污染排放不具有差异性,但在减排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别化的环境规制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1]Scott Barrett.Strategic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4(54):325~338.

[2]Hadjiyiannis C.,Hatzipanayotou P.,Michael M. S. Cross-border pollution,public pollution abatement and capital tax competition[J]. 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2014(2):155~178.

[3]杨海生,陈少凌,周永章.地方政府竞争与环境政策——来自中国省份数据的证据[J].南方经济,2008(6):15~30.

[4]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6):133~145.

[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6]张为杰,任成媛,胡蓉.中国式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实证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2):133~142.

[7]Porter M. E.,Vander Linde C.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5(4):97~118.

[8]谭娟,陈晓春.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影响分析[J].经济学家,2011(10):91~97.

[9]戴嵘,曹建华.碳排放规制、国际产业转移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45个发达及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145~151.

[10]朱东波,任力.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7(11):70~81.

[11]朱向东,贺灿飞,李茜,毛熙彦.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中国城市空气污染[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6):103~110.

[12]何爱平,安梦天.地方政府竞争、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效率[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3):21~30.

[13]李珊珊,罗良文.地方政府竞争下环境规制对区域碳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基于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视角[J].商业研究,2019(1):88~97.

[14]徐鲲,李晓龙,冉光和.地方政府竞争对环境污染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8~23.

[15]刘洁,李文.中国环境污染与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81~88.

[16]俞会新,王怡博,孙鑫濤,李中圆.政府规制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对污染减排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19(6):79~83.

[17]缪小林,王婷,高跃光.转移支付对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影响——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J].经济研究,2017(2):52~66.

[18]宋马林,王舒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3):122~134.

[19]Tang J. Testing the pollution haven effect:Does the type of FDI matter?[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5(4):549~578.

[20]Millimet D. L.,Roy J.Empirical tests of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whe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s endogenou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6(4):652~677.

[21]李金凯,程立燕,张同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污染光环”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10):74~83.

[22]白俊红,刘宇英.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8(1):60~78.

[23]张为杰,李守明,王询.制度视阈下中国地方政府竞争的经济增长质量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6(4):63~85.

猜你喜欢

规制门槛竞争
石头
门槛杂说
竞争的合适位置
中国社会组织自我规制的原因浅析
新常态经济规制及其制约机制完善
浅析我国行政规制的法制完善
感谢竞争
法治环境下规制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正确面对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