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域旅游的“四重四轻”

2020-07-01李东和蒋璐璇

旅游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组织化全域要素

李东和 蒋璐璇

全域旅游的概念自提出以来,有关全域旅游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掀起了发展全域旅游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热潮。基于全域旅游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的事实,导致全域旅游实践热背后对于其本质理解的不足。笔者在主持编制若干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感觉到各地在推进全域旅游实践方面还存在重“牌”轻“路”、重“创”轻“治”、重“行”轻“知”、重“纵”轻“横”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全域旅游的牌與路

各地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牌”积极性很高,希望像国家5A级旅游景区那样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达到吸引旅游者的目的。但是,全域旅游本质上是供给侧的概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已有学者对全域旅游“牌”与“路”的关系进行了辨析。从理性角度,“牌”固然重要,但是更应该重视“路”。笔者在编制全域旅游规划过程中尝试总结的包括“融(合)、整(合)、联(动)、协(同)、共(享)”等五大发展路径,可以作为各地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实践的参考。第一,融合发展,这源于旅游资源的非旅游功能性,因为旅游本来就应该是融合的、渗透的。“旅游+”和“+旅游”是全域旅游融合的基本实现方式,包括“旅游+产业与行业”“旅游+城镇与乡村”“旅游+消费与市场”“旅游+信息与技术”“旅游+战略与平台”。第二,整合发展的实质就是将旅游发展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整体和产业整体,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其中,又包括核心整合、平台整合、廊道整合、IP整合等。安徽宣城“皖南川藏线”、黟县徽黄旅游集团,就是廊道整合和平台整合的典型实践案例。第三,联动发展包括内部联动和外部联动。内部联动是指通过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和公服体系,使目的地成为一个整体。外部联动是指通过与外部空间的互动,形成更加广阔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第四,协同发展是前面3个发展路径的根本保证,没有旅游发展主体的协同,便无法形成融合、整合和联动的局面。通过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营销协同、规划协同,协调好全域旅游发展的利益关系,推进全域旅游治理现代化。第五,共享发展就是要发挥旅游业富民强地方的作用,着力推动旅游普惠民生。通过创造旅游休闲便利条件,形成旅游业发展、人民群众致富、宜游贫困村精准脱贫和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满意度提高的多赢局面。

二、全域旅游的创与治

自2016年起,原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两批共505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是从2019年验收情况看,仅有71家单位创建成功。因此,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心态上不能急,需要有耐心。按照笔者理解,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高级状态,应该在遵循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区域旅游向全域旅游状态迈进。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全域旅游的治理,这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全域旅游的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建立其协调不同旅游发展主体之间关系的体制机制,重点是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第一,创新全域旅游管理体制。首先,党政统筹是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产业协调和产业促进职能,发挥其对相关涉旅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形成全社会办旅游、多部门促旅游的局面;其次,是积极探索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功能区管理体制,包括旅游集聚区、国家公园等的管理体制;再次是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管理作用,实现行业自治。第二,创新全域旅游经营机制。通过组建区域级旅游发展投资公司(集团)、发挥区域内大型涉旅企业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本土民营旅游企业做大做强等措施,处理好整体旅游经济收益的分配问题。安徽省黟县通过组建徽黄旅游集团,加强了对县域范围内本底资源的控制,形成县域旅游整体“一盘棋”的格局,推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旅游的组织化也是全域旅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空间组织化、管理组织化和经营组织化。空间组织化就是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旅游的融合,构建乡村旅游集聚区;管理组织化就是构建起“自下而上”的以协会为主体的自组织管理制度;经营组织化就是通过引入大型旅游企业或者组建集体型旅游市场主体实现乡村旅游“自上而下”的经营机制。

三、全域旅游的行与知

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顶层设计,需要在全面把握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推进实践工作。但是从各地情况看,全域旅游的实践还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有些地方为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忽视市场需求规律,盲目选址建设高大上的旅游集散中心,其结果是集散中心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有些地方为了达到创建的目的,不遵循旅游发展规律,大肆圈地盲目上马相关旅游项目,造成土地资源和投资的浪费。在创建的过程中,重视硬件建设,忽视环境美化、社区好客度提升等软环境建设。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还在于对全域旅游的认知不足,缺乏能力建设。全域旅游发展能力建设的核心在于增强对旅游发展价值的理解、对旅游发展规律的把握、对旅游发展门槛的认知。第一,增强对旅游业发展价值的理解。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发展旅游业,关系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达到“城镇靓、乡村美、生态优、产业旺、文化兴、居民富、游者悦”的目标,由此增强发展旅游的信心和决心。第二,提高对旅游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旅游业发展是有规律的,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研究,做到“四个制宜”,即“因势制宜、因时制宜、因市制宜、因地制宜”,核心就是发展市场需要的旅游,发展适合自己的旅游,发展自己能做的旅游。第三,加强对旅游发展门槛的认知。在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招商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旅游发展的多方面门槛,包括资金门槛、政策门槛、市场门槛、智力门槛、技术门槛、管理门槛等,做到理性决策。

四、全域旅游的纵与横

在旅游业发展新阶段,旅游要素体系分工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观光旅游时代,以“游”为代表的旅游景观产业处在整个旅游产业链条的顶端,其他“行、住、食、购、娱”等要素都围绕“游”而存在,是一种纵向的垂直分工关系。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需求朝着休闲、度假、体验等方向转变,旅游六要素之间形成新型水平分工关系,即每一个要素都可以成为核心吸引物,从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发展。从实践看,旅游要素纵向垂直分工的理解仍然占主导,突出表现为重视景区建设,忽视或者不够重视其他要素的发展和带动。因此,在全域旅游发展中,要充分重视和形成横向水平分工的理念,结合本地实际,做大做强六大要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成为独立的吸引物。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催生下,民宿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相关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以莫干山为例,如果说莫干山的民宿一开始是依托于莫干山风景区而存在的,那么到了今天,民宿已经成为独立的吸引物,形成与景区相得益彰的水平分工关系。因此,按照这种逻辑,现在的民宿已经不再是游的配套,其本身就是休闲度假产品。同样,行、食、购、娱等也可以成为旅游核心吸引物,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安徽宣城“皖南川藏线”通过发展自驾旅游,带动了4个区县乡村旅游要素的整合,形成全域旅游格局。陕西省袁家村做足“吃”的文章,带动乡村旅游大发展,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安徽省芜湖市通过引入方特系列主题乐园,城市旅游发展成效明显,芜湖市也因此有了“欢乐芜湖”的城市旅游品牌。总之,各地在继续按照传统纵向垂直分工体系完善旅游产业要素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和理解横向水平分工,按照水平分工思维,遴选区域旅游发展核心要素,并将其做细、做精、做透、做足,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点。

[本文受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2018D59)资助。]

(第一作者系该院副院长、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19-12-19)

猜你喜欢

组织化全域要素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亚临界芝麻蛋白粉挤压组织化工艺研究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添加剂对高水分挤压组织化复合蛋白理化性质的影响
挤压工艺参数对高水分组织化小麦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