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禀赋差异下的增量改革
2020-07-01毛妍君
【摘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每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经济规律。每一个自然人都作为一个社会经济个体,在社会大环境的经济波动中承受着或大或小的深刻影响。经济社会不可能一直处在周期上行期;而当面临经济社会下行周期时,生产生活的进程不得不缓慢且艰难推进。在经济周期下行期,或许会面临门店关闭,工厂停产,工人失业,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受到不小的冲击。在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下行周期产生的经济危机引发的大萧条的经验教训下,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在政府适时的宏观调控下,引导企业最大程度的减小损失,稳住大批企业缩减规模的局势,争取最大可能地支撑着各行各业坚挺过这场无声无息的淘汰危机。我们也许需要更多关注和审视我们的前进方式,是否有新的出路去顺应这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原则,在几乎每一个经济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对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教文卫的各个领域都注入了强心剂和营养液,使各个领域都在向好向强发展。在开放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在改革中,我们也更应该看到自身发展更大的空间与潜力。如何就目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对现在的发展思路及时做一个转向和调整,是本人在这篇文章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基本方向。
【关键词】春节大迁徙 流动人口 停工停产 第一产业 市场机制
事实证明,当面临到一场突如其来,来势汹涌的经济危机时,想要避免国家经济遭受重大的挫折和洗礼,必然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全国经济进行布局和调整,才有可能将损失降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让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方式,没有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便无法提供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危机来临时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且长足有效发展,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能力做到。如果对经济运行没有正确判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举措。如果有了措施,却不能分派任务到各个层级地区,不能做到执行贯彻,就不能及时地减危止损。而正是因为我国的制度优势,才让我们所在的中国成为世界其他国家人民所向往的国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0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1%。按H-O资源禀赋差异来说,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的第一大国,中国政府在每经济下行期中做出的有益于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在为保护世界经济做出的最大程度的贡献,因为保护了本国人民,就相当于保护了至少18.1%的世界公民,保护了18.1%的劳动力资源和一个体量较大的经济市场。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以人口数量来看,中国在未来全球化发展进一步深入时,可能会对世界各个领域的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着眼于本地市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也完全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当然,在全球化浪潮没有汹涌而来之前,我们关注现在和当前,可以发现,即使有人口多,地域广,市场大的优势,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却不是很高,即使不能实现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效率,也完全足以证明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那么怎样将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我们除了看到远处明亮的灯塔,还应该看到我们脚下攀登着的现实之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到底要如何更进一步?如果把改革与开放比作经济腾飞的振翅双翼,那么人口基数如此庞大,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可能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难度和挑战。但同时,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需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资源,开始说起。要清楚明白,我们手上究竟有什么资源,能否发挥价值,能发挥出什么价值,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将人口数量转化为劳动力资源,将地域面积转化为土地资源,多与大的问题瞬时变为了资源丰富的优势项。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同时这个也是改革中的核心問题。中国改革的目标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领域和商品生产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以“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以点带面,使更多的人逐渐富裕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富裕”为倡议,确实看到了试点区的良好效果。在这过程中,资源的倾斜和有效使用都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除去政策扶持的原因,我们也看到,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不论是从“春运大迁徙”的数据,还是从各大一线二线城市的人口迁入数据,都看得出来,劳动力资源分配最多的地方,经济发展也快于劳动力资源分配较少的地方。以“春节大迁徙”为例,这场被号称为“地球上短时间内最大的人口迁徙”,以不同的交通工具为输送方式,将最初的一亿人次到后来的3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在短短40天内将人口从北、上、广、深、及东莞、佛山、中山、苏、杭、厦门等地迁徙到湖南、广西、江西、四川等中西部内陆地区,然后又安全顺利运回。确实能够堪称为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短期内人口迁徙了。这对国家的协调组织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服务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劳动力资源的迁徙带动了一系列产业链的发展:从显而易见的交通运输业,到餐饮服务业,再到这些行业的引致需求下拉动的农业产品需求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能够刺激和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或行业复制到中西部地区,而使得整个国民经济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在2019年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达99086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6.1%。从产业分布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占总增加值的7.1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占比为38.97%;第三产业增加值53.92%。从城乡结构上来看,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5162万人,减少1239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0.6%,比上年末提高1.02%。从年龄构成来看,16-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由此可见,我们的第一产业远远滞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对国民经济贡献度增长速率。这证明我们在农业发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现有的乡村常住人口中正值16-59周岁的劳动力有35318.16万人,那么这些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到底有多少呢?根据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网上于2017年2月5日公开发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在2020年用于农业的耕地保有量应有18.65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指标应为56%,湿地面积8亩。这样看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人均可利用的耕地或牧地是非常可观的。这意味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完全可以规模化地机械生产。当然,因为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洼地,盆地等,给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难度,但随着科技发展,一定会有能够适应相应地形的设备机器用于科学合理得高效耕作方式或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让其产生出应有的经济价值。
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做到最高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呢?现阶段是否也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优秀范例呢?事实证明,中国是存在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范例的,那就是陆地面积不足35平方公里却单位均产值超过100亿元,土地利用率位居世界第一的澳门。澳门知道自身发展的优劣势,结合优势的资本市场来更大化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最主要的一些机构如体育局、殡仪馆、旅游学院等机构集中在望厦山一带,使整个望厦山的土地资源达到了最大化的利用。而我们内陆现有的土地资源仍是粗放型模式下被使用的情况。我国资源禀赋缺陷明显,地域分布不均,在以前缺乏土地资源的开发统筹规划,资源禀赋较好的东部地区及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没有达到最有效的合理利用,就意味着我们在统一统筹规划后,这些土地资源将会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和发展潜力,能够使国民经济有很大提高,比例分配也会更加均衡。
既然中国内陆有如此之多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为何还会存在大规模的人口向沿海或东部迁徙的现象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劳动力价格的地区差异。价格作为显示资源稀缺程度的信号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它能够自动协调微观决策。资源总是趋向于流向价格高的地方而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失。劳动力资源流失的地方,长期以往会一直保持贫困落后的状态,因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均不是创造经济价值的主力人员。一度追求城市化进程,甚至造成了欠发达地区教育缺失,土地荒弃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对长远发展产生隐患的问题。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适时地对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做以均衡调整,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镇人口的增加率证明了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在不断扩张,为了保障粮食及肉禽供应,国家对耕地和牧地做了红线约束,耕牧用地面积不能低于红线以下。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不存在像私有制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农场主和牧场主,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土地资源还尚未达到集约化生产的阶段。土地作为纯粹的国有资产,完全可以将其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对象,像石油一样被垄断国企规划利用。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作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加入公有制经济的企业管理中。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需要定期维护和休整,而使用土地的劳动力便成为灵活可调的生产要素。这是在不变动已有的城市化格局的前提下,在流动人口的边际市场推进市场机制在第一产业上的改革,使第一产业的劳动者也加入市场机制,使第一产业的劳动方式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当然,将第一产业的劳动方式纳入市场机制,最初的宏观调控环节一定是为了解决初期产生的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如:1.劳动力报酬的定夺无参考标准;2.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威胁,減产亏损时无承担责任人;3.土地品质受地域限制,需投入大量科学研究;4.机械化生产设备不足;5.劳动力技能不一而足;6.作物和肉禽蛋奶有一定的生长周期;7.需配备及联合第二产业供应链;8.对物流运输有更高的时效要求等。但这是一种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改革,逐渐使第一产业的劳动方式也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量改革。
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进行先试点后推广的渐进式改革。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资源也纳入市场机制中,对农业专业性人才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进一步增进和扩大社会公平。同时专人专事能够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降低无谓的资源消耗,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同时将改革的成本降至安全可控范围内,使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尽可能靠近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状态。同时提高了第一产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统筹了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可以统筹区域发展,发挥各个区域的经济特色和资源优势,以第一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业)及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和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中西部和东部地区的良性互动,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相信,在城市化进程放缓节奏之后,我们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找到更好的新的思路。以改革促发展,继续完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
参考文章:
[1]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官网.全国国土规划刚要(2016-2030年)》公开发布数据,2016.
[2]国家统计局移动门户官网.年度数据.人口.
[3]中国网.百度地图迁徙大数据显示2月9日全国热门Top10迁入地、迁出地.
[4]百家榜.全国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城市,单位均产值超100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作者简介:毛妍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