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07-01陈素凤赵娜袁碧琳乔旭界张亚书张新平
陈素凤 赵娜 袁碧琳 乔旭界 张亚书 张新平
共情疲劳是指救助者在向救助对象提供救助的过程中,因为过度的共情投入和遭受二次创伤而使自身能量和助人兴趣减少,进而导致心理和生理的衰竭、失调[1]。护士工作的高风险性、高负荷性以及精神的长期紧张,使得她们极易出现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成为共情疲劳的高危人群。Hooper等[2]研究结果表明,有共情疲劳的护士在情绪上感到无助、绝望、抑郁,精神上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头痛、睡眠障碍等身体症状,出现缺勤、缺乏同情心、离职、疏远他人等社会症状。综合三甲医院患者流量大,诊疗范围广,患者病情更复杂。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的4 91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护士共情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8年9~12月在河北省11个地级市各抽取一个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在11家医院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自愿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在岗、在职护士;护龄1年以上者。排除标准:实习、见习、进修护士;专职于管理、教学、科研的护士。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工具:①一般特征:包括性别、婚姻状况、生育状况、学历、职称、聘任方式和所在科室等基本资料。②职业认知状况:包括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从业以后是否更喜欢护理专业等认知条目,经预调查计算,内部一致性信度0.79,主因素分析效度为0.6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③专业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由Stamm设计,是国外广泛用于测量各职业群体共情疲劳的工具[3],该量表共30个条目,分三个维度:共情满意、职业倦怠、继发性创伤应激。量表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按“从未使用”到“总是如此”分别计1~5分,其中5个条目采用逆向计分,得分越高越容易发生共情疲劳。以上3个维度的总分临界分别为<37分、>27分和>17分,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总分超出临界值为轻度共情疲劳,任何两个维度的总分超出临界值为中度共情疲劳,3个维度的总分均超出临界值则为重度共情疲劳。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共情满意0.88,职业倦怠0.75,继发性创伤应激0.81。④心理复原力量表:该量表由Connor和Davidson博士于2003年编制而成,被用于测量促进个体适应逆境的核心品质[4]。量表是自陈式量表,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0~4表示“完全不是这样”到“几乎总是这样”,总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复原力越好[5]。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89,重测信度为0.87,具有较好信效度。⑤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选用肖水源等[5]1986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共10个条目,评估护士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第6、7项根据来源数目计分,其余8个条目计 1~4分,评分越高社会支持程度越高。
1.2.2 资料收集: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规定指导用语,征得被调查医院负责人同意后,在护士业务学习期间发放问卷。研究者在发放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解释研究目的、研究的保密性,并说明问卷填写方法、注意事项。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当场填写,研究者在现场收回时检查问卷填写的完整性。本次共发放问卷4 950 份,回收问卷4 948份,其中有效问卷4 913份,有效回收率为99.25%。
2 结果
2.1 护士一般资料 4 913名被调查的护士中,女4 586人,占93.3%,男327人,占6.7%;其中已婚已育的分别有3 559人(72.4%)、3 316人(67.5%);4 913名临床护士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有4 834人,占98.3%;护龄在16年以下的护士占92.3%;职称为初级或未定级的护士有3 115人,占63.4%,中级的护士有1 512人,占30.8%;在编的临床护士有1 602人(32.6%),聘任方式为人才代理的护士有1 959人(39.9%),聘任方式为聘用制及临聘的护士有1 352人(27.5%);被调查对象所在科室依次是内科1 187人(24.2%),外科1 625人(33.1%),儿科1 344人(27.4%),急诊科486人(9.9%),肿瘤科159人(3.2%),重症科87人(3.2%)。
2.2 护士的共情疲劳、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轻度共情疲劳占19.5%,中度共情疲劳占63.9%,重度共情疲劳占16.1%。4 913名被调查护士的心理复原力得分为(57.35±21.18)分,社会支持得分为(38.78±9.43)分。见表1。
表1 护士共情疲劳得分 n=4 913,分,
2.3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
2.3.1 不同特征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性别、最高学历、护龄、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对河北省护士的共情满意有影响(P<0.05);护龄、聘任方式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有影响(P<0.05);性别、婚姻状况、最高学历、护龄、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P<0.05)。见表2。
2.3.2 职业认知状况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对护士的共情满意没有影响(P>0.05),对收入和待遇的满意度对护士的职业倦怠没有影响(P>0.05),职业认知状况8个条目均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P<0.05)。见表3。
表2 不同特征的护士共情疲劳得分比较 n=4 913,分,
2.3.3 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和护士共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心理复原力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r=0.578,P<0.01),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109,P<0.01),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r=-0.758,P<0.01);社会支持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r=0.357,P<0.01),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r=-0.179,P<0.01),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r=-0.596,P<0.01)。
2.3.4 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和心理复原力得分、社会支持得分为自变量,共情疲劳三个维度为因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5。
3 讨论
3.1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状况严重
表3 职业认知状况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 n=4 913,分,
护士的共情满意得分为(29.92±8.12)分,职业倦怠得分为(30.48±3.27)分,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为(31.65±8.49)分,3个维度的总分均超出临界值说明护士处于重度共情疲劳,这与田梅梅等[6]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1)患者目前就医以三甲医院为主,因此患者量大,导致护理工作强度大,这是促发该群体共情疲劳的原因之一;(2)护士在三甲医院内职称晋升难、考核重、工作繁杂、人际关系复杂,使护士存在较大的工作压力;(3)护士面临着紧张的医患关系,精神终日高度紧张,加重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共情疲劳[7]。共情疲劳的产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存在共情疲劳的护士精神、情绪、生理都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症状,是影响护理质量和工作忠诚度的主要因素,说明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应得到充分重视。
表4 自变量赋值
表5 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5 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续表)
注:①R2=0.365,F=112.492,P<0.001;②R2=0.059,F=19.303,P<0.001;③R2=0.590,F=319.207,P<0.001
3.2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共情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3.2.1 共情满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证实,最高学历、职称、聘任方式、对护理工作强度的感受、工作是否被认可、工作中是否竞争压力过大、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共情满意得分的影响因素。学历和职称越高,护理人员共情满意水平较高。高学历护士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专业基础知识更扎实,处理工作难题得心应手,职业成就感较高,因此拥有较好的共情满意。高级职称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技能操作娴熟、工作成就感高、心理调节能力强,能采用积极地方式疏导不良情绪,应对共情疲劳的发生[8]。
本研究证实了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与护士的共情满意呈正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差、社会支持越小的护士共情满意越差。心理复原力,又称心理弹性,是个体面临压力、挫折、创伤等生活逆境仍能有效适应的能力或特质[9]。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可调节个体情绪和状态的能力,在个体应对压力反应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调节情绪、状态的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受负性事件的消极影响,情绪、状态就越正向。研究表明,心理复原力和工作压力呈负相关[10],工作压力越大,心理复原力越差。由于工作性质、对象、环境、职业风险等的特殊性使得护士的工作压力比一般职业人群更为突出。心理复原力差的护士在对患者的共情、移情过程中从患者的遭遇、创伤性事件中吸取的负性情绪更多,并且采用积极应对方式,避免消极影响的能力更差,降低护士的共情满意。护理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量,定期开展针对护士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增强自身的心理复原力。
3.2.2 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工作中是否竞争压力过大、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因为喜欢这份职业而选择护理专业,在工作中团结协作、工作中竞争压力小的护士职业倦怠得分低。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与护士的职业倦怠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好、社会支持越大的护士职业倦怠越小。护士职业倦怠是长期遭受压力的护士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行为、情感的衰竭状态[11]。研究发现,良好的组织氛围可以缓解工作压力,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12]。组织氛围中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员工、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个体从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物质支持。护士可以从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等社会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除了家人、朋友对护士的社会支持,护理管理者还可以通过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营造良好的科室氛围,增加领导和同事对护士的支持认同,帮助缓解工作压力,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职业认知越好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素质要求、角色功能、职业价值、核心内容掌握得越好,对护理工作的身心投入越多,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更小。
3.2.3 继发性创伤应激:结果显示,最高学历、职称、聘任方式、所在科室、从业以后是否更喜欢护理专业、对护理工作强度的感受、工作中是否缺乏团队协作、心理复原力、社会支持是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影响因素。其中,职称越高,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得分越高。继发性创伤应激的应激源具有叠加、累积效应[13]。高职称的护士往往工作年限更长,持续不断的与患者接触,长久的暴露在压力情境中而引发间接精神创伤的累积,所以继发性创伤应激更严重。所在科室对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有影响。复杂、紧急的救治过程带来的精神高压,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带来的体力高压,复杂的医患关系和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带来的心理高压,使长期暴露于这种情境中的护士在对患者共情的过程中,更易对患者的创伤性事件产生应激反应。心理复原力和社会支持与护士的继发性创伤应激呈负相关,心理复原力越好,社会支持越大的护士,继发性创伤应激越小。心理复原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是助人者在逆境中积极适应的能力,在困难的环境中恢复的动力过程。心理复原力好的护士在经历创伤暴露后能很快恢复过来,并且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创伤应激。社会支持是个体在面对创伤应激时,从各方面获得的物质、精神支持。社会支持对因为经历创伤事件产生应激的个体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密切关注急诊科、高职称护士的共情疲劳症状,提高护士的心理复原力,避免继发性创伤应激。
河北省综合三甲医院护士的共情疲劳现状严重。心理复原力差,社会支持小的护士更容易产生共情疲劳。护理管理者不仅要改善不良工作环境对护士共情疲劳的影响,还要提高护士的心理复原力,提高护士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同时,护理管理者可以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团队,并鼓励护士通过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医患关系、家庭关系来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加应对共情疲劳的保护性资源,预防共情疲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