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尖瓣隔叶下消融治疗特发性右侧His束旁室性心律失常∗

2020-07-01王新华孔令璁李峥聂鹏卜军

关键词:房室导联室性

王新华 孔令璁 李峥 聂鹏 卜军

大多数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心室流出道,导管消融疗效良好[1-2]。His束(His bundle,HB)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义是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的起源部位可以记录到HB电位或距离HB<1 cm[3],临床较少见,占所有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3%~9%[4-5]。由于HB旁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非常靠近房室结和HB,因而消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的风险较高、消融成功率较低[5]。

解剖学上三尖瓣隔叶(The septal leaflet of the tricuspid valve,SLTV)将右侧HB 旁区域分为SLTV 上方(A-SLTV)和SLTV 下方(U-SLTV)。早期研究中,常规采用A-SLTV 消融治疗右侧HB旁室早和室速[6-8]。最近,新型U-SLTV 消融方法被用于治疗HB旁旁路和室上性心动过速[9-10],但较少应用于治疗HB旁室早和室速。本研究旨在评价U-SLTV 消融方法较A-SLTV 方法在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越性。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连续入选2014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接受导管消融的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1.4±7.9)岁。根据体表心电图诊断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3-5]。研究纳入标准:特发性、症状性、单形性室性心律失常;每日室早数占总心搏比例>10%;对至少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排除标准:缺血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既往心脏手术;先天性心脏病。30例患者中高血压11例,2型糖尿病5例,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2例。2017年前采用常规的A-SLTV 方法,之后采用新型U-SLTV 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A-SLTV 组(n=14)和U-SLTV 组(n=16)。所有患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心电图分析 根据每例患者的术前12导联体表心电图,分析室早/室速时的QRS波形态和胸导联移行。若下壁导联(Ⅱ、Ⅲ、a VF)均有占主导性的R 波,则计算RⅡ/RⅢ比值;若下壁>1个导联无主导性R 波,则判为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其定义为Ⅱ导联QRS波正向而Ⅲ导联QRS波负向[5]。统计RⅡ/RⅢ>1、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的病例数及所占比例。

1.3电生理检查 2%利多卡因局麻下穿刺双侧股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放置4极HB电极和10极冠状静脉窦电极。经右股静脉放置1 根Swartz鞘(SR0 型,雅 培 公 司),送 入3.5 mm ThermoCool Navistar盐水灌注导管(美国Biosense Webster公司),在CARTO 3系统(美国Biosense Webster公司)引导下进行三维重建、标测和消融。经左股静脉放置Carto Sound心内超声心动图导管(美国Biosense Webster公司),以指导消融导管放置。观察室早/室速是否自发,如无自发室早、室速,则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2~5μg/min)以诱发临床型室性心律失常。

首先进行激动标测,重建三维激动图。在右室基底部前间隔区域,可以记录到“HB电位云”,其中双极电位最大的部位被标记为“HB”。测定最早激动部位的HB电位和A 波的振幅(如果存在上述两种电位的话)。若在右侧HB 旁区域未记录到明显提早的电位,则在邻近部位(低位右室流出道、主动脉窦和主动脉瓣下左侧HB 旁区)进行激动标测[11]。然后以周长550 ms、略高于舒张期夺获阈值进行起搏标测。“起搏匹配”定义为12个导联中至少有11个导联的起搏QRS波形态与临床QRS波形态相同。

1.4消融导管到位方法 在A-SLTV 组中,经Swartz鞘送入标测导管直接放置于右侧HB 旁A-SLTV 区 域(图1 A 和1B)。在U-SLTV 组 中,消融导管经Swartz鞘进一步送至右室,边顺时针旋转边打弯导管以达到U-SLTV 区域,并适当后撤导管以靠近三尖瓣环,形成所谓导管倒置的形态(图1C和1D)。为避导管到位过程中机械刺激损伤HB和右束支,导管也可预先在右心房打弯使头端形成“袢”状,接着将此“袢”推送入右室中部,然后边顺时针旋转导管边回撤导管,可使导管头端自然贴靠于U-SLTV 区域。透视下可见导管头端与导管体部不在一个平面(头端更指向室间隔)、且在导管不松弯的情况下无法撤出导管,据此判定导管位于U-SLTV 区域;必要时可通过血管内超声(ICE)影像进一步证实导管头端位于U-SLTV 区域(图1E)。

1.5射频消融 在右侧HB 旁和邻近结构进行详细激动和起搏标测后,以局部激动最提前且起搏匹配的部位为消融靶点。用CARTO 3软件测量消融靶点到HB 的距离。如果靶点距HB >5 mm,以30~35 W、盐水流速17 ml/min放电消融。如果靶点距HB<5 mm,则从20 W 开始进行能量滴定,如果没有房室传导损伤的表现,功率逐步增加到30~35 W(图2)。如果室性心律失常在放电15 s内消失,则延长放电至90~120 s,否则停止放电并重新寻找消融靶点。若出现PR 间期延长或快交界性心律时,应立即停止放电以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若右侧HB 旁消融失败,则尝试在主动脉窦和左侧HB 旁进行标测和消融。消融即刻成功定义为最后一次消融后观察30 min,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2~5μg/min)无室性心律失常复发。

图1 两组不同消融导管到位方法的影像学表现

1.6术后随访 患者术后第2天出院,门诊定期随访1年。如果未发现复发,则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术后3、6和12个月或出现症状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临床成功定义为术后随访1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HB 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复发。

1.7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分类变量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30例右侧HB 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数据,见表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日平均室早总数、临床合并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2.2消融结果 术中24例患者HB旁室性心律失常自发,其余6 例经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A-SLTV 组有2例消融部位在HB 水平以上(分别高于HB 4 mm 和5 mm),12例低于HB 或与HB齐平。U-SLTV 组1例高于HB(高于HB 6 mm),15例低于HB 或与HB 齐平。A-SLTV 组有1 例合并房性心动过速,标测发现界嵴中部的异位灶并成功消融。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结果见表2。两组VQRS时间(局部电图提前QRS时间)、靶点-HB 距离、放电次数、放电时间和即刻成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A-SLTV 组消融过程中交界性心律的比例明显高于U-SLTV 组(50%比12.5%,P=0.05)。ASLTV 组14例中有4例经右侧HB旁消融后室早短暂消失,但因有导致AVB风险而未能持久消除,尝试在主动脉窦和左侧HB 旁区消融无效;另外2例,右侧HB 旁下方可以标测到最提前激动,但左、右侧HB 旁消融均无反应。U-SLTV 组16例中有2例因AVB风险而放弃消融。

图2 A-SLTV 法(A-C)和U-SLTV 法(D-F)消融右侧HB旁室早两例

表1 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

A-SLTV 组14例中8例(57.1%)消融靶点可记录到小HB电位(振幅<0.1 m V),U-SLTV 组16例中有1例(6.3%)消融靶点可记录到小HB电位,P=0.004。A-SLTV 组消融成功部位的A 波平均振幅显著大于U-SLTV 组,P=0.05。

2.3心电图分析 右侧HB 旁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为左束支阻滞形态,V1导联呈“QS”型28例,呈“rS”型2 例。QRS 波移行位于V2导联10例,位于V3导联20例。Ⅰ导联表现为单相高R 波30例;a VL导联为单相R 波25例,RR′波5例。下壁导联RⅡ/RⅢ>1 3 例,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27例。

表2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数据

3例HB水平以上起源患者中V1导联表现为“rS”型2例,表现为“QS”型1例,但此3例下壁导联均表现为RⅡ/RⅢ>1;27例HB水平以下起源患者,心电图均表现为V1导联呈“QS”型且下壁导联极性不一致。

2.4并 发 症 A-SLTV 组 有1 例 在HB 下 方4 mm 25 W 放电时出现一过性AVB,停止放电即刻AVB完全消失。然而该患者术后1个月因完全性AVB而安置永久起搏器。

2.5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A-SLTV 组14例中5例(35.7%)取得临床成功,U-SLTV 组16例中13例(81.3%)取得临床成功,P=0.02。无其它迟发性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一项纳入105 例HB 标本的大体解剖研究发现:79%标本的HB 沿着或略远离室间隔膜部下缘走行,并有心肌覆盖;然而21%标本的HB 走行很浅且没有心肌被层覆盖(“裸HB”)[13]。另一项相关研究也发现,致密房室结远端和HB 近端没有心肌层覆盖[14]。两项研究说明HB 区域的解剖存在一定的变异性。解剖学上,SLTV 将右侧HB 旁区域分为SLTV 上方和SLTV 下方两部分,SLTV 下方区域位于房室结和HB的远端。当导管头端位于SLTV 下方时,SLTV 可防止导管与房室结和HB的直接接触。相反,当导管头端位于SLTV 上方时处于游离状态,导管可以自由移动,可能会与房室结和HB直接接触。本研究发现U-SLTV 方法消融靶点的A 波振幅明显低于A-SLTV 方法、靶点记录小HB电位的概率亦显著低于A-SLTV 方法,这可能表明导管头端位于SLTV 下方时电学上距离房室结和HB更远。

因为解剖学上右侧HB 旁区域与房室结和HB非常接近,所以此区域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安全性具有较大挑战。多数研究通常采用所谓“能量滴定法”来降低AVB的风险[5-10,12]:消融通常从20 W 开始,如果放电时没有发生AVB,则能量逐渐增加到30~35 W。虽然能量滴定消融可能比固定功率消融更安全,但可能会增加组织水肿的可能性,影响消融深度。本研究发现,虽然大多数病例即刻取得消融成功,但随访中出现晚期复发,能量滴定造成的组织水肿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晚期复发的原因之一。此外,SLTV 本身也可能阻碍有效损伤灶的形成:心脏舒缩时SLTV 强烈的开、合运动,导致采用A-SLTV 方法贴附于此的导管头端间歇性移位;SLTV 附近的快速血流也可带走消融热量,导致损伤深度不足。

U-SLTV 方法提高消融疗效因素包括:导管头端与心肌的良好接触和稳定的导管位置。导管头端在SLTV 下方,直接与局部心肌致病局灶接触,消融能量直接释放而不是通过纤维性SLTV 的热传递。此外,SLTV 下方空间狭小,导管一旦到位后即可产生类似“导管卡顿”的效应,使得在放电过程中均能保持非常稳定的导管位置。

U-SLTV 方法也可能有助于降低AVB 的风险。一项动物研究证实,SLTV 上方放电会造成心房侧和心室侧的损伤,导致10只实验狗中的1只出现完全性AVB。相反,SLTV 下方放电仅造成局限于心室侧的损伤,尽管10只狗中有3只出现右束支阻滞,但没有引起AVB[15]。本研究也发现,与ASLTV 方法相比,U-SLTV 方法消融靶点记录到小HB电位的概率以及放电时交界性搏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此外,位于STLV 下方的导管头端位置非常稳定,明显降低了放电时导管移位误伤房室结和HB的可能性。

除上述发现以外,本研究1例HB 水平以上起源的室早,其体表心电图V1导联表现为“QS”型而不是“rS”型,这似与先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3-5]。然而,该患者中存在RⅡ/RⅢ>1的特征,表明后者可能比V1导联QRS 波形态更有助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相对于HB的高低。

本研究受限于回顾性设计,入选4 年内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患者30例,研究样本数比较有限;本研究根据时间顺序入组,因此不能排除研究方法上的“学习效应”。众所周知,HB 旁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极具挑战性,既往研究消融成功率不理想,具有较高的AVB风险。本文初步研究认为,传统A-SLTV 消融方法中,SLTV 可能成为阻碍消融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而新型U-SLTV 消融方法有助于克服A-SLTV 消融方法的局限性,提高疗效、改善安全性。尽管如此,仍需要进行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深入评价U-SLTV 方法在右侧HB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特发性右侧HB 旁室性心律失常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形态。与常规A-SLTV 方法相比,新型U-SLTV 方法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并可能改善安全性。

猜你喜欢

房室导联室性
心脏结构正常的儿童室性期前收缩评估与管理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多类运动想象脑—机接口导联选择方法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