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教师培养培训问题研究:概念与要素
2020-06-30马一先
摘 要:农村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教师发展的关键,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通过对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概念的界定出发,并分析其影响要素,以期为农村教师培养培训问题提供分析依据。
关键词:农村教师 教师培养培训 概念与要素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的落脚点在于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概念是理论的基石,所有的研究都以界定概念为逻辑起点。界定核心概念能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进而形成严密的研究范畴和逻辑框架。对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进行学理分析,首先要对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的概念进行界定。
一、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对教师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上的教师是指凡是能够传授或讲授知识和经验的人都可以看成是教师。狭义的教师是指接受过专门教育教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从事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人。我们通常从狭义的角度了解老师。农村教师任职于农村教育机构。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农村教师可以定义为:受过专业教育和培训,以及将科学和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村教育机构的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体质发展,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发展,受教育者审美情趣发展等方面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本研究中的农村教师是指在县以下的乡(镇)和乡村村落基础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和教学实践活动的专职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对教师的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有效途径之一。虽然教师职前培养以及职后培训的概念已经被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是,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常常把教师职前培养以及职后培训的概念当成同一概念使用,或是经常结合使用和代替。这使得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明确定义这些概念。实际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教师职前培养以及职后培训的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教师培养主要是指教师教育。这是一项社会活动,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培训目标、课程、学术体系和培训方法来培养合格的教育人才。而教师培训表现为教师教育以及入职前的教师培训两种重要形式。
教师培训是指通过提供完整和连续的学习经历和活动,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学术和个人的发展。[1]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活动,这些教师已获得教师资格,并受雇于基础教育学校以提高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从中国教师培训的政策指导和实践的角度来看,教师培训通常包括新教师职后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
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从发展周期和时间长短有区别。教师培养是教师通过一种长期的活动提高专业发展,而教師培训则是一种短平快的活动,在最短的周期内取得最佳效果。教师培养重在观念理念上的培养,关注对教师“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的培养,侧重于改变培训对象的观念,而培训则从改变培训对象的行为出发,关注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而教师培训的重点则是“作为老师要做什么”。教师培养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区别可以更清晰地阐明这两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发挥作用的范围,并有助于根据这两项活动的不同特点来设计和安排任务。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的研究自然形成了两个关键点:第一,构成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现象的要素或部分,并解释为什么由这些部分构成。第二,阐明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现象的过程,以及培养培训如何运作、为何如此
运作。
二、要素建构及其分析
无论是农村教师培养还是农村教师培训其本质都是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活动。因此,对农村教师培养和培训活动基本要素的分析要与对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分析保持一致。一项周期性的完整教育活动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过程和教育条件六个要素构成。[2]
1.培养主体
师范院校承担我国农村教师的培养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和师范学院(大学)。但是目前,农村教师培养的主体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逐步升级。如今,中等师范学校已基本不再承担教师培训的任务。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对农村教师的培养也已达到了本科水平。但是,由于经济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调整和规范专科水平农村职前教师培养体系的阶段。
2.培养对象
针对农村教师的培养,其培养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两种类型。高中毕业生的培养主要有本科层次的大学或教育学院完成,初中毕业生的教师培养主要由专科层次的师范学校或者高职院校完成。高中的起点学制有两年或者三年。初中起点学制是五年。目前,在招募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方面存在争议。一般来说,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较强,但弊端存在身体上心理上技艺上错过最佳培养期的弊端。相对而言,初中毕业的优势是可塑性强,易于形成稳定的专业态度,对新知识和新艺术的理解能力则更为突出。综合素质易于形成,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弱势是在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均相对较低。
3.培养内容
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的主体、内容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农村教师培养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中等师范学校强调“通才”教育,要求师范生学习汉语,数学,历史,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知识,而高等师范学院(大学)则强调专业教育,强调将师范生培养为某个专业方面的“人才”。这与农村地区教师的需求大体上不相适应。大多数农村学校要求教师能够提供最好的课程,并且可以任教于各个不同的年级。同时,师范学院(大学)主要是分学科进行教学,这种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农村教师的特殊性,而且师范学院(大学)对教师的培养,缺乏一种使学生熟悉农村学校的实践环节,因此,教师的角色进入就会变得较慢。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与大学高校建立起一种“合作学校”的关系,大学本身的水平相对较高,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也不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需求。最重要的是,这些师范生也缺乏实际教学的实习平台。
4.培养形式
农村教师培养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到20世纪末,中国农村教师的培养已经基本归属于定向型。在21世纪伊始,随着高校扩招与合并的浪潮,农村教师的培养自然采用了非定向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其在实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几年后政府及时调整了相关的培养模式。例如,2005年,湖南省政府决定自2006年起对农村地区的教师进行免费定向培养。2007年,温家宝总理提议对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学生实施免费师范生教育,为农村定向培养教师,并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5.培养过程
农村教师的培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两个环节。三个阶段分别为:公共基础知识的培养初期培养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和专业知识培养的后期阶段。在这三个培养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两个主要环节。这三个主要阶段与两个主要环节相互贯通,相互交织。即每个阶段都包含着理论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但前两个阶段是基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后一个阶段则是基于实践技能训练。
6.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是确保农村教师培养机制的高效以及高质量运行的载体。没有优质的软硬件条件,就不可能培養出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优质师范生。目前,尽管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都在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但是对于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的所师范学院并没有明显的资金倾斜。由于师范院校培养农村教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期影响效果不明显,政府对师范院校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与此同时,师范院校的创收能力低,经费不足,直接后果就是师范院校办学硬件条件改善缓慢。师范院校在培养农村教师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软件条件的欠缺,最大的难点就是师资。
基础教育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发展的兴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造福全民,它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带动农村教育发展,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多次强调,要着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农村教育具有广泛的影响性,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离不开农村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系统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2]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马一先(1994.8—),女,汉族,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