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0-06-30郑铁民
郑铁民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积淀和传承,历久弥新,对当代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涵盖古诗文、词、曲、赋、书法等多种形式。在当下,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散发着无穷魅力,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爱国情感的一剂良药。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 渗透
中学语文学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适时融入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有裨益。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传承并弘扬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正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传承和发扬,才延续到今天,才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比如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有3600多年的历史,因为现代人了解了甲骨文,才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史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由此可见,如果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中学生将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让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民族智慧结晶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始终熠熠生辉。
2.把民族自豪感化作学习的内动力
中学语文教材当中,集合了古人的文化修为、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人非凡的智慧与勤勉的精神,中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对古人的敬仰之情也会油然而生,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这种精神感召力无形当中在每一位学生心里转化一种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正确掌控学习方向,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信念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3.促进学生步入人生正途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也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以及现实意义。比如古代诗文中诠释出来的做人道理、人生哲学、处世学问等,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意识到人生的正向价值。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做个“文化人”,更要做一个具有“文化内涵与底蕴”的“文化人”,而传统文化恰恰起到助推作用,如果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合二为一,对转变学生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大有帮助。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古诗词与古文学的重视力度,尤其在中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和了解的古文学类型逐步呈现出多样化态势,而中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时,生涩难懂的措词、深奥的语义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时,添加一些趣味性元素,并将学生融入某一游戏、活动或者真实情境当中,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在学到《诗经·小雅·采薇》这首先秦时期的诗歌时,教师让学生通读一遍,大概了解诗歌的文字架构以及遣词造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将其中的经典名句以板书或者电子白板的形式呈现出来。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已成为当下的国学经典名句,多数学生对这四句的记忆较为深刻,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教师选择两名学生代表来到讲台前,结合自身对这首诗的理解,演绎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其他学生对表演过程进行点评。这种以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跟上语文教师的授课节奏,深入体会《采薇》的意境,熟练掌握整首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2.借助语文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学科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在高考试卷中占据的分值也较大,因此,教师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材内容,適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基础知识为着眼点,教授一些常用的传统文化常识,学生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掌握更多的常识性知识,为提升语文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到《过秦论》的文言文时,其中第一句里的“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而“孝公”属于国君的称号,教师在讲解秦孝公称号的同时,应渗透与帝王称号有所关联的谥号、官名、爵号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以便于在后续学到相关知识点时,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这些称号所指代的涵义。比如“谥号”,是指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像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范仲淹的谥号是文正。而“爵号”则是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的爵位,共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档次。学生们掌握了这些传统文化常识性知识,对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帮扶作用。
3.积累传统文化知识,构建知识共享平台
中学语文教材中节取的传统文化经典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名著,如果学生仅仅了解教材中的内容,对提升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帮助甚微。基于这一点,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或者购买实体书的形式,对教材当中涉及的古代文学经典,做到时时温习、时时回顾。比如学到《离骚》时,学生应当对《诗经》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了解,学到《林黛玉进贾府》以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学生应当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我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以掌握更多关于《红楼梦》及《水浒传》当中的桥段。
另外,教师在教学当中,应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教学课堂剩余的时间,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共享活动,选择学生代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某些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以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文化深植于心的一条有效路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感召力,使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亘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