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中高学段语文预习策略探索之管见
2020-06-30任晓妮
任晓妮
摘 要: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学习的效率。本文从盲校课堂中高学段预习现状的解析、盲校课堂中高学段实施的预习策略、盲校课堂中高学段预习策略的实践与反思来浅谈对互联网+背景下盲校中高学段语文预习策略的一点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 预习策略 课堂效率
一、盲校课堂中高年级预习现状的解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互联网时代的“文盲”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主动者,学会自我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培养预习习惯。
为了更好地发挥预习对课堂学习的指挥棒作用,充分了解盲校5—6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状况,我们对其进行了《盲校语文预习情况调查问卷》。综合问卷调查情况以及学生的日常表现,我们发现5—6年级学生的预习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主动预习的意识不强
据调查统计7名学生中只有2名学生有主动预习的意识,其他5名学生尽管明白预习对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操作时,却缺乏对预习的重视,没有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自我主动预习的意识匮乏。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是将预习当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来完成,抱有一种应付心理,仅限于是把课文、生字词读一遍,对课文大意有个一知半解的了解即可。
2.没有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预习效果不佳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预习方法,在预习中自己不知道该具体怎样操作才能达到预期的预习效果,因而尽管学生有时也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了不理解的词语与句子,但大多数词语并不是学生自己真正难以理解的。其中好多词语都是他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利用网络等方法理解,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够准确地找出真正不理解的词语与句子,不能够较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也就无法达到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由于缺乏充分的预习,使得不少孩子在课堂上,尤其是中下等的学生,只有听的份,学习起来也非常吃力,最终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
3.预习方式单一,无法有效地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视障学生的预习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集中于默读课文与抄写生字词,形式比较呆板,忽略了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由于自身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限,无法利用互联网有效地搜集、筛选信息。
二、盲校课堂中高学段实施的预习策略
盲校小学5—6年级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转折期。学生能否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成功轉型,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是否具备中学阶段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5—6年级。为此,根据5—6年级视障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盲生中高年级语文预习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种预习策略:
1.读。预习每篇课文时,首先要求低视力学生从网络上找到相关的音频资料反复听,读准字音。然后要求盲生与低视力学生合作朗读,最终使二者的朗读都达到语句通畅,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正确地把握语调、语气的目标。对于生字词要求低视力学生能够利用字典、词典、网络等方式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方面扫除障碍。读熟练课文后,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文章的脉络层次,总结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抄。学好语文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在预习中,盲生与低视力学生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抄写文中的好词佳句、关键段落,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同义词句来培养分类积累的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记忆力优势识记相关内容,逐步夯实积累的内容,为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3.思。预习时,要求低视力学生与盲生能够结合课前导语中的问题、课后问题及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的资料,积极思考,及时记录下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索,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共同交流,共同探讨。
4.查。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作者、文章的写作背景等材料,能够借助于信息技术删减整理相关的有效信息,尝试自己解决疑问,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以便课堂上能够有效地精读课文,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三、盲校课堂中高年级预习策略的实践与反思
预习任务的有效完成,除了具备一定的预习策略外,在预习方法的指导上还要清晰明确,接下来以《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为例来反观预习策略的有效与否。
1.第一遍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搜集相关材料
低视生与盲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根据《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需搜集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圆明园辉煌的标志,将收集的资料复制粘贴到自己所建立的计算机文件中,随后对其进行必要的编辑整理,删除无关的内容,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以备课堂分享。通过课堂展示来看,学生能够准确筛选相关的信息,初步对圆明园的毁灭奠定一种痛惜之情。
2.第二遍出声朗读课文,低视生与盲生合作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朗读《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低视生与盲生互相纠正字音,低视生用笔圈在书中画标注出需要注意字音的词语,然后将其抄写在预习作业中,盲生则在预习作业中为自己读不准字音的词语标注上调号;能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将其抄写在作业本中,然后再分别利用词典、字典、词语手册、网络、联系上下文等手段试着自己弄懂词语的含义。与此同时,低视力生还需找出“毁”书写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准确识记字形。
3.第三遍朗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试着概括每一自然的段意,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两三句话说出自己对圆明园的认识。概括段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有时无法准确地抓住主要信息,完整地概括段意。如部分学生将第二自然段意概括为“圆明园的位置与组成”,忽视了它的布局特点。这就需要在课堂学习中重点训练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短板。
总之,通过这种多层次、多方式的互联网+背景下预习策略的实施,学生更容易完成预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唯有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预习,才会使其真正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