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探析

2020-06-30樊惠卿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培养对策

樊惠卿

摘 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学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科目,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出了相关分析,希望为有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行为习惯 培养 对策

前言

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倘若能够将多个小小的好习惯持之以恒,融入学习与生活中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发展,同时对于其意志力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帮助。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教师需要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起来。小学是学生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而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科目,不仅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想在语文的学习中收获理想的效果,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不同的习惯贯穿于语文的学习全过程,这样一方面能够保证不同环节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其在学习的道路中不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设定的目标,同时还能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成自身的基本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参与课堂的习惯以及课外阅读的习惯,来促进学生不同方面能力的锻炼,让学生不仅仅能够收获理论知识,还能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能及时找到自身的疑惑和问题,以便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重点学习与探究,从而大大提升课堂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學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并未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新课开始时才知道本堂课的所学内容,不仅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也难以抓住学习的主要矛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先将预习设定为一项硬性任务,在每节课下课后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如在教学课文《秋天的图画》前,教师要求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找到其中新的生字,并根据拼音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再阅读课文,数一数课文中共描写了几个关于秋天的情景。这样一来,学生的预习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指引学生在预习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使预习真正取得成效。当学生在课堂上正式学习时,就可以明显感受到经过自主预习,不仅能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同时还能够就自己疑惑的地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学习效果得到不断的增强,进而逐渐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预习活动中去。长此以往,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内涵,从而将这一行为习惯延伸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提升个人素养。

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习惯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并且该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在课堂中仍处于被动状态,一方面缺乏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意识与习惯,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对于课堂发言等行为具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倘若教师不及时对这种情况加以改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还会使课堂变得乏味,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让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等多个环节中收获知识。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时,学生都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明白小柳树对小枣树所说的话是不对的,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小柳树想要夸一夸小枣树,大家认为它会怎么夸呢?请同学们将你的同桌当作小枣树,夸一夸吧!”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迅速调动,投入到与同桌的交流中去,同时还能够将课文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不仅实现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也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课堂互动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能够逐渐克服畏难心理,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进而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并在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学生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做到在课堂中认真阅读课文及练习册阅读材料,同时还要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并通过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受益良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课文《开国大典》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关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抗战时期革命烈士的事迹等等,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曲折与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并发愤图强,为祖国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眼界将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而是能够通过广泛的阅读和不断地思考掌握更多知识,进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可以时常举行课外阅读沙龙等语文活动,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值得阅读的课外读物,培养学生将阅读信息共享的习惯,这样才能做到“人人爱阅读,人人读好书”的学习风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语文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性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重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优秀的教学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与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进步,真正实现其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路前刚.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速读(中旬),2018,(7):176

[2]陈立荣.良好习惯,君子品德——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育学生行为习惯[J].神州,2018,(8):166.

[3]郑欢.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中旬,2017,(11):233.

[4]丁稳.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速读(中旬),2019,

(7):179.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培养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