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个“自由”的课堂
2020-06-30赵晶晶
赵晶晶
语文,这个大杂烩,囊括了古今中外文学,大到思想教育、名家短篇,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它是巍巍昆仑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朱自清笔下静谧的荷塘。教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丝毫不可懈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把握课堂,如何将厚重的语文素养赋予那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身上,是我们每个教育人都应重视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限制太多,讲解太多,机械太多。还孩子一个精彩的课堂,關注孩子个性的表达与体会,是我一直梦想要达到的高度。课堂因学生而精彩,课堂因学生而灿烂。我试着从解读教材和学生入手:
一、合理挖掘教材,放飞思维
毋庸置疑,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是孩子们学习规范语言的范本,但它无非是例子,是敲门砖,我们应紧扣它,让它更好地打 开孩子们思维的通道,开放孩子们语言的训练场。如果不准确地、全面地、新意地解读,学生不会说,说得南辕北辙,说得支离破碎。记得曾问过自己牙牙学语的孩子:圆圆的月亮像什么?天真无邪的孩子能说上几十种相似的圆形的东西,我很欣喜于他的想象能力,但同样的问题放在班上四年级的孩子身上,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大玉盘。答完这个问题,孩子们自信满满地看着我,似乎等着我的表扬。我点了点头,又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些孩子当然不明白我心里想些什么。这些孩子,身上教育的烙印太深了,深入了他们的骨髓,刻进了他们的每一个细胞。反思这样的状况,是否与我们长期拘泥于教材有关,我们生搬硬套地把教材上编者的解读植入了他们的脑海中,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自由何在?生命力何在?
听过一个老师执教《渔歌子》,教师为了让学生感悟张志和淡泊不争的性格,在“不须归”上反复做文章,利用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师生合作读),然后再附上一首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无数次地由老师引导读“狂风浪起且须还”,而学生反复深情地答“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来来去去的、热热闹闹的朗读中,六年级的孩子们是否真的能体会到张志和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的心境,倒不如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通过诗句体会景色的美和垂钓的乐,这样孩子们才能真正地有感而发,心底里有所生成。
二、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差异
看到一则笑话:森林里的动物们要办一所学校,学校决定开设跑步、游泳等课程,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学好。鸭子是游泳高手,可跑步对它来说太难了,它磨破了脚掌,才勉强过关,可自己的游泳强项也因此变得平庸;兔子是跑步冠军,可游泳对它来说却是难上加难,由于心理压力过大,所以兔子最终崩溃了……那有人说,是不是鸭子就不要学习跑步,兔子也不要学习游泳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班上处于活跃状态的学生永远是那几个,不少学生依然是不敢跑步的“鸭子”,不敢游泳的“兔子”。活泼开朗、好学乐问的学生越来越能说会道,而内敛胆小、沉默不语的学生越来越金口难开。这样学生间的差异反而愈演愈烈。如何让每个孩子既是“鸭子”又是“兔子”,教师得有目的地“训练”,分清哪些是“鸭子”,哪些是“兔子”。除了“征询式”的“谁来说”“谁来评价”之外,还必须有“强制式”的“请你说”“请没有发言的同学说一说”等等,使敢说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不敢说的也有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内敛胆小、沉默不语的学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他们也逐渐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也得到了开拓。当然,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鸭子”自然比较慢,有时还可能会“摔跤”,我们不要心急,等它们一下;“兔子”游泳肯定会很吃力,甚至可能会“呛水”,我们不要急躁,拉它们一把。我觉得课堂上就应该给予一些后进生额外的照顾,格外的关心,把简单容易的问题抛给他们,迫使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走进课堂。
三、巧妙提供鼓励,给予肯定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同于生产线上的商品,他们往往在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都想给师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问过班上很多不太喜欢发言的孩子,他们一致说:“怕回答错了,被老师批评。”其实适时地、巧妙地对为孩子进行鼓励,给予肯定,则大大增强了他们表达的信心,良性循环,他们表达的欲望更浓,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一举多得。反之,则截然不同,会无形之中扼杀孩子学习的兴趣,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记得班上曾有一个男孩,平时说话有些口吃,课后一般很少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一旦上课请他回答问题,他就变得更口吃,低着头,脸蛋涨得绯红,我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一次,我微笑着对他说:“慢慢说,想好了再说,你的回答一定很精彩。”有了这次小小的鼓励,孩子慢慢地说出了答案。虽然速度不快,但口齿很清晰,其他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时间一长,他口吃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
为孩子扬起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是教育者的天职。每个教师心里都期待自己的课堂是孩子们七嘴八舌自由表达的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我们何不尝试着做一些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