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支持治疗,危重症患者不可或缺
2020-06-30陈丽
陈丽
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由于出现感染、发热等症状,部分会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及蛋白质的需求增加,尤其在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下,极易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会加重患者呼吸肌功能及免疫功能障碍,致使感染难以控制,是重症肺炎难治和加重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建议对患者进行全程营养管理,对于高营养风险患者,要尽早给予营养支持。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防止营养不良发生或纠正营养不良状态,促使蛋白质及能量代谢取得平衡,改善呼吸肌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成功率。
其实,营养支持在其他疾病的重症患者身上同样适用。重症患者是指机体出现器官功能障碍或存在器官功能衰竭潜在危险的一类特殊患者群体,他们的代谢和营养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经常会出现营养不良等问题。营养支持是为了治疗或缓解疾病,增强治疗的临床效果,而根据营养学原理采取的治疗措施,它并不只是单纯地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使细胞获得所需的营养底物而进行正常或近似正常的代谢,以维持基本功能,保护或改善器官、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改善包括免疫功能在内的各种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已成为重症患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营养支持主要有3种途径: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和免疫营养。
肠外肠内营养在中国的发展已有40多年历史,最开始只是输葡萄糖和电解质。虽然补充了身体所需的电解质,但是热卡(脂肪酸、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仍不够,营养不均衡。后来有了肠外肠内营养制剂,肠外营养即静脉营养制剂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水,使危重或疑难患者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得以长期存活。最初静脉营养制剂只能靠进口,20世纪60年代,中國现代基本外科奠基人曾宪九教授探索试用静脉营养。
直到80年代中后期,中国才有了自己生产的静脉脂肪乳剂、氨基酸制剂等肠外肠内营养制剂,并且越做越好。更加可喜的是,如今静脉营养技术越来越成熟,除了周边静脉营养和全静脉营养,还有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导管既能做营养支持治疗,还可进行化疗,更加方便安全。
免疫营养素是近年来外科营养支持治疗的热点之一,其起源于对烧伤、创伤、移植手术、肝衰竭、重症感染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及营养补给研究,主要指添加具有免疫功能和药理作用的营养素,比如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谷氨酰胺、精氨酸、膳食纤维等,以协调机体炎性反应,维持机体适度免疫应答,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完整性,减少细菌移位等,可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但目前免疫营养素的临床应用研究仍存在争议。
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近年营养支持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希望广大患者和家属对其也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