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包子,还得天津“狗不理”
2020-06-30颜士州
颜士州
天津“狗不理”的包子,以其奇特的店名和与众不同的蒸法,吸引着广大顾客,凡是去天津的游客总会慕名一饱口福。但是,真正知道它来历的,现在已经不多了。
說到“狗不理”的来历,还得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大约在清朝同治年间,有一个名叫高贵有的14岁乡下孩子从老家武清县来到天津闯荡,经人介绍,充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铺子紧挨着南运河沿,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来往的船夫、小商贩等。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据其孙子高焕章说,爷爷幼年时性格倔强,父母便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高贵有人小手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十六七岁时,便利用所积攒的钱,在蒸食铺附近赁了一间小屋,请了一位年长者帮忙,另开了一家专门经营包子的铺子。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做的包子也叫做“狗不理”包子了。
高贵有做出来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底帮厚薄相同,出笼后没有塌馅,咬开流油,肥而不腻,味道鲜美。他在二十多岁时,感觉“狗不理”这个店铺名字实在难听,曾改为“德聚号”。可是,人们仍然喜欢叫它“狗不理”,他很不高兴,当人们来到“德聚号”包子铺打听“狗不理”在哪儿时,高贵有总是执拗地指着老远的地方说:“在那边!”最后人们还是找到他这儿来了。当时慈禧太后吃了“狗不理”包子,大声称赞口味不错,使得“狗不理”包子的名声也更大了。
高贵有死后,“狗不理”包子铺由他的儿子继续经营,仍然保持着它的传统特色,但日寇侵华后,商店纷纷倒闭,“狗不理”包子铺也历尽沧桑,奄奄一息。天津解放前夕,“狗不理”包子又获得了新生。几十年来,“狗不理”包子铺还接待过若干外国客人,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布什等外国领导人都曾慕名而来。
高贵有是天津最早放骨头汤做馅,也是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做馅放骨头汤,可以使馅稀软而酱油、香油、葱、姜等佐料能融为一体;用米发面蒸出的包子,吃起来有“咬劲”。在配料、操作方面,“狗不理”包子有许多独到之处。现将它的配料与制作方法介绍于下:
食材:面粉750克,净猪肉500克,生姜1钱(5克),酱油2.5两(125克),骨头汤(也可用水)422毫升,葱62.5克,香油1.2两(60克),味精少许,酵母粉适量。
做法:把肉肥瘦按3∶7配好,一般是肥肉3成,瘦肉7成,冬季加些肥肉,夏季则增加些瘦肉。肉多,佐料也要随之增加。搅肉过程中,加适量生姜和水(或汤),然后加酱油,再放入味精、香油和葱末搅拌均匀。酱油或汤同肉搅拌时,要一点一点放进,使汤、肉交融,切忌一次把汤同肉掺合一起。和面的水温也随着季节冷暖而变化,一般冬季用热水、夏季用凉水,春秋两季用温水。待面发酵后,有了肥花拱起来,即可使用。肥花不可过老,也不能过嫩;冬季肥花可发大点,夏季要小点。包子皮原来用手按(现用擀面),这样可以使面柔和,不发板;皮要中间厚,边上薄,这样在蒸的过程中底部才不会开裂。蒸时火候要掌握好,蒸过了火,包子瘪流油,欠火则发黏,不好吃。蒸包子的时间(指一两面粉制作4个包子而言)用锅炉硬气,需要4分半钟;用烟煤蒸包灶,需要5分钟;用家庭煤球火,上笼时火旺,水开,汽足,需要6分钟,出笼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