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涵式发展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
2020-06-30刘志华李丹丹石宝军
刘志华 李丹丹 石宝军
摘 要: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转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满足不了市场要求。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通过项目实施和成果的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研究、解决问题、开发和创新等综合能力,有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内涵式发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0)20-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06
一、引言
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整个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1]。中国高等教育的规划和定位始终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类型。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
众所周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特征就是知识能够学有所用。作为应用型人才产出的主要来源,地方高校必须紧跟市场变化,立足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知识导向”下的“理论型”人才向“实践导向”下的“应用型”人才进行转变。所以,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培养大量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地方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不少高等院校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驱动式教学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花在理论课教学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很多时候,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和社会需求。即使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专业技能目标的核心地位也没能得到充分体现,甚至被忽略。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与企事业单位的具体工作过程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目的性不强的教学状况,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是零散的、孤立的,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链和知识网,很难谈能够将课堂知识灵活运用于具体实践,与应用型院校的办学定位很不协调。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打破原来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使其能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服务。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其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角色定位和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来传授并转移到学习者的笔记本上来获得,而是学习者在某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利用教师、同学或其他人的帮助,借助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其核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主动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学习情境获得当代教育信息技术成果的有力支撑,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再次与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日益结合起来,并已成为指导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法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含义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不是一个新兴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国家已有人提出,其实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相关联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独立获取信息资源,独立分析与决策,独立制订与实施计划,独立评估与改进[2],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共同形成教学项目的成果(成果可以是物化形态的物品或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作品),同时完成学习任务并解决具有一定社会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
在项目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应涵盖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项目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应有的专业技能。
可以看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具有明暗两条教学主线,明线是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暗线则是让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升。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要求与主要特征
1.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重点放在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项目任务上,所以,教师在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活动时,不能只考虑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工作条件和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水平以及接受知识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或传统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项目的工作流程和步骤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重新组织、整合和创新。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者和参与者。所以,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情景的创设者,设计出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项目,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探索知识的积极热情。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研究设计项目的解决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的专业与职业一体化,学习与工作一体化[3]。
3.更加注重教学互动。与传统“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方式相比,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师生角色随之变化。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随时交流与沟通,师生在讨论中会互相启发,便于问题研究,利于学生及时将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快速转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有形的实践活动,以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4.多元评价学业成绩。教师要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表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综合素质等不同层面进行总体评价。并且学生学业成绩由教师主评、小组成员互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构成,使学生学业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具有激发性和促动性,更大力度地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意义
不难发现,項目驱动式教学不仅具有过程性和实践性特点,同时还具有合理、有序、开放、高效、综合等优点,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反思批判能力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着特殊积极的作用[4]。
1.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不再是“只听不做”的被动接受者,相反,学生成了学习主体。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综合设计出项目实施方案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会主动在头脑中搜索、提取所学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具体的动手实践来完成一连贯的项目任务,由此高效体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内化为知识链和知识网。
2.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形成。教师精心设计、布置项目任务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通过动心、动脑和动手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甚至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各种能力,比如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开发、探究和创新能力等。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实现的常常是一个涉及系统化知识的完整的能力目标。学生在实施项目任务过程中经常会组建团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充当各种角色,从而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重要的是,学生看到通过自己努力完成的成果,能够激励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甚至会改变学习方法,同时会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教研成果的转化。在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系列有形的教学产品或项目成果,这些产品和成果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进一步打造和转化后,运用到相关企业、学校或其他社会领域。除正常课程以外,学生的专业作品和毕业论文(设计)也完全可以与教师的科研以及企事业的产品研发进行有效衔接,高度模拟企事业的实际产品开发过程和工艺流程,以创造出更多、更有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和成果。
五、结语
目前,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也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相吻合。随着人们不断实践、总结和完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会为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塑造提供更有力的帮助,更有效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6(1):36.
[2]肖颜.高职教改中科学运用项目驱动方法的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31.
[3]孙莉.对接职业岗位的项目驱动型模式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8(11):411.
[4]高晓云.项目驱动教学法对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探索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6):111.
作者简介:刘志华(1971— ),男,河北景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2019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568)(立项单位:河北省教育厅;立项时间:2019年1月16日;项目名称:新时代背景下项目驱动模式的专业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