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犭贪”看我国廉政文化
2020-06-30王锦平田园杜传利
王锦平 田园 杜传利
我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中有很多优秀的廉政名言、廉政诗文、廉政故事,读之动人心弦,发人深省。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有一种天界神兽“犭贪”(音同贪读“tān”),它天性贪婪,胃口极大,在吃完了天界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后,来到人间将所有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它看到太阳从东海升起,顿生贪念,冲向东海妄图一口吞下太阳,结果掉入海里淹死了,“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指的就是这个“犭贪”欲。关于“犭贪”字,查阅《辞源》《辞海》《康熙字典》等工具书均无介绍,仅《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本)有收录介绍,释义为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为遏制明代初年的贪腐,早期曾推行严刑酷法,后来他认识到戒贪长久之计是对官员进行事前警示,让他们对权力有敬畏之心,便下令在官府衙门前的照壁上印制“犭贪”的图案,警示各级官员要节制个人私欲,否则将自食恶果,像“犭贪”一样自取灭亡。
类似的“犭贪”文化在民间也有迹可寻。封建时代一些官宦人家为告诫自己及家人谨言慎行,戒除贪念,常在宅门后的照壁上绘制这种“犭贪”兽图案来时刻警示自己。地处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北长平山的琴泉寺就保存有一处完好的反“犭贪”文化遗迹。它位于寺门内弥勒佛须弥座上,以雕刻成龙头、狮尾、牛蹄的麒麟状“犭贪”兽石刻呈现,为抗日战争时期由原梓州府署(今三台梓州国际大酒店原址)迁入寺内,距今已70余年。石刻宽100厘米、高50厘米、厚30厘米,整体造型生动,线条自然流畅。所刻“犭贪”兽足踩满地金银财宝,引颈瞪望火红的太阳,口中发出疯狂的怒吼,眼神里充满了贪婪,微妙微肖地表达出它对太阳冉冉升起的百般不甘。它静静地守候在寺门前,告诫所有前来拜访的人们要洁身自好,戒除贪念,引“犭贪”为戒。
古人尚能以反“犭贪”文化来警醒自己节制私欲,敬畏权力,在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更应该敬畏公权守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深沉的使命忧患感,强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惩贪治腐,一批批涉嫌违法违纪的领导干部被依法查处,刷新了党风政风,提振了人心士气,为我们党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纷纷点赞。从披露的贪腐官员劣迹看,他们之所以无视党纪国法、不收敛、不收手,严重违纪,踏上了一条“不归路”,重要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对人民赋予的权力要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他们为什么会缺少敬畏意识?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文化修养不足是重要因素。敬畏意识从哪里来?很重要一个来源就是警示教育。细数中国历代众多受人敬仰的清官楷模,往往都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深受警示教育启发才对人民赋予的权力产生敬畏之心。新时代共产党人更应自觉学习和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主动接受中华传统廉洁文化的滋养教育,自觉提高党性修养,时刻牢记要节制私欲,洁身自好,涵养出一颗知敬畏,存戒惧,为民服务的公心,永葆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本色。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守底线、引“犭贪”为戒仅仅是对个人自身修养提出的内在自律要求,要实现干部清正廉洁,必须坚持惩治和預防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自律与他律相统一,抓紧构建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警醒,充分认识戒贪反腐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在重视宣传廉洁文化的同时,纪律建设和正风肃纪应同步跟上。只有真正将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规矩挺起来、立起来、严起来,才能确保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于反“犭贪”文化的故事虽只是民间的口口传授,但它可以触发我们对“犭贪”兽有关故事的思考,激发我们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工作中去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