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笔笔法势和行笔笔法分析研究

2020-06-30亓汉友

江苏教育 2020年37期
关键词:行笔逆时针顺时针

亓汉友

按照《书法势》一书提出的“书法势理论”来分析行笔方式,就要考虑创作过程中使用毛笔的部位、毛笔的形态和行笔的笔法势因素(毛笔不同使用方法),包括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和客观因素是相对而言的,使用毛笔的哪个部位来书写和保持毛笔怎样的形态、选取怎样的势因素行笔,对于创作者来说都是主观因素,但作为行笔势因素的“毛笔的部位”和“毛笔的形态”一旦确定了,就会变为行笔的客观势因素,包括“绞锋”“铺毫”“笔尖”“笔棱”“笔根”等,而作为行笔势因素的笔法势因素(即行笔方法)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自主选择的势因素,是行笔的主观势因素,包括“方向势因素”“提按势因素”“运笔势因素”“行笔的快慢”等。按“方向势因素”来分,可分为直线、顺时针、逆时针、曲笔、折线等行笔方式;按“提按势因素”来分,可分为先提后按、先按后提、先提后按后提、先按后提后按等行笔方式;按照“运笔势因素”来分,可分为拖笔、逆锋、垂直等行笔方式;按照“行笔的快慢”来分,可分为迟涩、紧急等行笔方式。

行笔笔法的势因素决定着行笔过程中方向、笔道和形态,在行笔过程中,往往也是多种势因素的综合利用的过程。另外,行笔取势是和起笔取势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起笔取势,往往和行笔方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研究行笔笔法势和行笔笔法,下面按照不同的势因素来分析部分行笔笔法势和行笔笔法。

一、按“笔的形态势因素”分析

按照笔头使用中的形态,一般分为铺毫、锥体笔尖、绞锋、笔棱等,另外还存在用笔根行笔和笔肚行笔等形式。严格地讲,除了用笔根行笔和笔肚行笔(即不用笔头最前端的笔锋)外,其余都多少存在铺毫行笔的现象,以下的分析只是相对而言。铺毫行笔和笔棱行笔是用的同一个形态的毛笔,即像排笔一样的笔头。铺毫行笔用宽面,笔棱行笔用窄面。

1.铺毫取势行笔。

铺毫行笔的前提是毛笔的笔头要呈现扁平的类似“刷子”状(见图1)。

2.锥体笔尖取势行笔。

笔尖取势行笔的前提是笔头要基本保持“锥形”状。行笔主要以“一分笔”的部分为主(见图2)。

3.绞锋取势行笔。

古人说的“绞转”笔法就是用“绞锋”的毛笔来“使转”行笔,是“绞锋”势因素取势和“使转”势因素取势的组合(见图3)。

二、按“方向势因素”分析

1.直线取势行笔。

书法线条中,绝对意义上的直线是没有的,这里只是相对的直线概念。直线取势即取直线笔顺势,以下的顺时针、逆时针、曲笔取势也是这个意思(见图4、图5)。

直线行笔即笔道是直线,直线往往表现一种力度,直线行笔的笔道中有时宽度也是发生变化的,那是由于提按取势造成的。以上例字中的点、横、撇、捺等笔画均可以是直线行笔。此种笔顺显示出“刚”的特征,要做到“刚而不僵”。

2.顺时针或逆时针笔顺取势行笔。

顺时针笔取势行笔方式是草书中的主要行笔笔顺方式,要表现出力度和弹性,必须做好该笔画的起笔取势。相对于顺时针笔顺取势的笔画,逆时针笔顺取势的笔画较少,应用好这一势因素就会起到丰富笔画变化的效果(见图6、图7、图8)。

3.曲笔取势行笔。

所谓曲笔就是在一个笔画中同时存在逆时针和顺时针两种笔顺笔法势因素的笔法,行笔过程中至少有一次取势过程,位置在顺时针和逆时针的转换处(见图9、图10)。

曲笔中分为先逆后顺和先顺后逆两种笔顺,在《兰亭序》中还存在双曲笔的现象。变化笔顺的过程也是调整行笔方向和蓄势的过程,显示出“柔”的特点,“柔而不软”是此种笔画的要点。

曲笔取势行笔在某些书法家的书写中还可以是只有一个起笔取势,取势的方向就是曲笔方向,这和书写者的习惯有关系,如果书写者善用曲笔,“习惯成自然”,不需要在行笔过程中因为行笔方向的改变进行重新取势。

大草的书写过程实际上就是连续应用曲笔取势笔法来进行的,即取一次势就可以连续书写完一个甚至数个字。这也是区分大草和小草的依据之一。

4.折画取势行笔。

折画是指在笔道的行笔过程中笔道突然改变方向,改变方向的位置是“折”的效果而不是通过圆转改变方向。这样取势方式应用了回锋和转笔两种笔法势因素,有时还有提按笔法的应用。折画取势和折笔取势不是一个概念(见图11、图12)。

折画取势行笔在王羲之的草书中不常见,前面介绍的两次取势起笔实际上也是折画取势,由于“折”的位置在笔道的起笔位置,所以在《书法势》一书中划分到“起笔方式”中去了。按照是否存在“提按”笔法划分为以下3 种笔法势:按笔折画取势、不按笔折画取势、提笔折画取势。

三、按“提按势因素”分析

1.先按后提取势行笔(见图13、图14)。

2.先提后按取势行笔(见图15)。

3.按提按顺序取势行笔(见图16)。

4.提按提顺序取势行笔(见图17)。

从提按笔法势因素的应用来分析笔道渐变行笔规律可以有以下4 种笔墨形态:先粗后细、先细后粗、两头粗中间细、两头细中间粗。这些笔道粗细变化规律存在于点、横、竖、撇、捺、折等所有笔画中,提按笔法势因素的变化应用使得笔道出现了粗细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出了不同书体中代表其特征的笔法,如撇画先细后粗是隶书的代表笔法、两头粗中间细是魏碑的代表笔法,笔画由粗变细是蝌蚪文的代表笔法,笔画由细变粗或者两头细中间粗是甲骨文的代表笔法,等等。

四、几种行笔势因素的融合应用分析

1.折纸书取势行笔。

折纸书的原意是指笔道通过折纸的纸棱时造成笔道突然变细的现象,当书写者在没有纸棱的纸面上书写出这种墨迹效果时就变成了一种笔法,这种笔法就是折纸书笔法。折纸书笔法在王羲之许多法帖和孙过庭《书谱》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果该竖画的折纸书看作收笔过程的笔法的话,那么,该竖画的收笔就是两次取势收笔(见下页图18)。

折纸书笔法势是提笔和转笔两种笔法势因素组成,它的应用丰富了行笔笔道的墨迹效果,应用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见下页图19)。

2.圆转、方折和转折取势行笔。

转折是转和折两个取势笔法的统称,转笔取势笔法的笔墨效果往往是圆的,而折笔取势笔法的笔墨效果往往是方的,所以分别称为圆转笔法和方折笔法。

但也有转折取势笔法,这种笔法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同时具备转和折两个取势动作的转折笔法。如《初月帖》中“近”中就应用了转折取势行笔的笔法(见下图21分析)。转折取势有两种轨迹的笔墨效果,一种是在“折”的位置前后,虽然圆转笔迹行笔方向一致,都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但两个圆转轨迹的圆心位置发生了变化;一种是在“折”的位置前后,圆转笔迹行笔笔顺方向不一致,一为顺时针,一为逆时针,这时两个圆转轨迹的圆心位置肯定会发生变化。前一种称作同笔顺转折,后一种称作不同笔顺转折或曲笔转折。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圆的笔迹,取一次势也可完成,这个势就是画圆的圆方向势,其方向就是以书者的手、手臂、笔为半径,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画圆的方向。就像地球围着太阳旋转一样,当转速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地球的运转在一个椭圆的轨道上。再比如我们向垂直地面偏45°角的空中投掷手榴弹,造成的威胁(即是势),不是手榴弹的投掷方向,而是手榴弹按抛物线方向可能下落的地方。所以说,圆、椭圆、抛物线本身就有方向的规定性,这种方向的规定性体现在一定轨迹的笔道上,我们就可以用这一轨迹的名称来命名或者称呼这一取势方式,上面一些行笔中取势名称就是按此方式命名的,如:曲笔取势等。当然,就像上面分析的曲笔取势行笔一样,和书写者的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书写者的起笔取势的能量不足以完成整个笔画所需要的“势”,就需要在行笔过程中的某一个关键点上重新取势。

圆或者圆弧的方向性分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圆的半径决定着笔画的疏密。半径小,笔画密;半径大笔画疏。

(1)行笔中圆转取势(见图20)

(2)行笔中转折取势笔法

①同一笔顺转折取势(见图21)

②不同一笔顺转折取势(见图22)

③行笔中折笔取势(见图23)

3.不同笔法势因素重复应用的多次取势行笔。

多次取势行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多次取势以达到线条的内涵更加丰富的行笔方式(见图24)。

从米芾《相从帖》中“会”的撇画提按取势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取势方式:按笔取势后提笔顺时针行笔、提笔取势后按笔逆时针行笔、按笔取势后提笔顺时针行笔。该笔画也可以在起笔时一次取“连续两个曲笔笔顺”的势,即双曲笔笔顺取势。

总之,从上面行笔的主客观势因素分析中可以看到,行笔中的取势有一定规律可循,按照行笔的客观势因素可分为铺毫取势行笔、绞转取势行笔、笔尖取势行笔、笔棱取势行笔、笔肚取势行笔、笔根取势行笔等6 种。行笔的主观势因素有几种不同种类:按照笔顺笔法势因素分为顺时针取势、逆时针取势、先顺时针后逆时针取势、先逆时针后顺时针取势、双曲笔笔顺取势等5 种;按照提按笔法势因素来分可分为提笔取势、按笔取势、先按笔后提笔取势、先提笔后按笔取势、两头提中间按取势、两头按中间提取势、按提按取势、提按提取势等8 种;按照转折方式分为圆转笔取势、方折笔取势、转折取势等3 种;按照行笔的快慢分为迟涩取势、紧急取势等2 种;按照毛笔笔头的使用方法分为垂直取势、逆锋取势、拖笔取势等3 种,等等。以上行笔笔法势种类的总数就是它们的排列组合即4320 种(6×5×8×3×2×3=4320)行笔变化方式。当然,这种计算方式有一定的不合理和以偏概全之处,但从理论上给出了行笔变化的多样性。

有些笔法势因素可以运用,但笔墨效果不会显现其笔法势的特征,如“绞转取势行笔过程中折笔取势”的笔法势,理论上是方笔效果,但其理论上笔墨效果实际上是出不来的。学习笔法就要学习这些笔法势的取势、攻势、收势方法,总结其中的变化规律,而不是单纯学习其某种笔法的笔墨效果。古人说“笔法千古不变”,是指这种笔法势取势、攻势、收势的变化规律不变,而不是笔墨效果不变,笔墨效果不代表笔法。那么,按照这些笔法势应用规律创作出原来没有出现的笔法就是丰富了笔法;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笔墨效果就是出现了神采,就是创作中的原创,所以也是丰富笔墨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作品概况】《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史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熙平二年(公元517 年)刻。楷书。25 行,行29 字。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 年)河北省安平县农民开挖水井时,在黄城崔公墓旁出土。康熙三十年科知县陈宗石砌入乡贤祠壁间,不久失踪。

【观典赏析】《崔敬邕墓志》为北魏书中精品,在北魏后期墓志中,属于方劲雄奇一类。结体淳雅古朴,用笔清俊劲爽,笔致圆浑,法度谨然但毫不刻板,结体整敛形方,全篇排布端匀,气象清穆。一笔之中有俯仰提按,轻重分明,动感极强。个字中的笔画,是轻是重,孰粗孰细,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笔画细劲、清朗,大笔、主笔则多用重、涩、隶之法运之,观此书法如临尊彝。正如清何焯所说:“入目初似拙丑,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宋人欲矫之,然所师承者皆不越唐代,姿睢自便,亦岂复能近古乎。”此墓志有“六朝志石之冠”的美誉。

【作品概况】《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记载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北魏碑刻。楷书。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24行,行46字。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

【观典赏析】《张猛龙碑》是魏碑方圆兼备的代表,方笔为主,兼施圆笔,是北魏碑刻的代表作,几乎通过字字制“险”、字字化“险”来生动艺术效果,被誉为“魏碑第一”。运笔刚健挺劲,斩钉截铁,如横、直画的方笔起笔,转折处的方棱及三角形的点等,有《始平公》之风,但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结体端丽,字体略长,以纵取势,略呈欹侧,中宫紧密,四周伸展。笔势左低右高,左紧右松,正中见奇。康有为说:“碑本皆真书,而亦有兼行书之长,如《张猛龙碑阴》,笔力惊绝,意态逸宕,为石本行书第一。”又赞其“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古人评价为“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对比《石门铭》可见碑版与摩崖,一内劲,一放肆;一收缩,一开张;一方笔趋于楷书,一圆笔接近篆隶。《张猛龙碑》是楷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开隋唐楷书之先河,是学习魏碑书体的最佳范本之一。清代至今,学习者众多,如赵之谦、弘一等皆受益此碑。

猜你喜欢

行笔逆时针顺时针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中)
硬笔书法运笔技巧(下)
最后才吃梨
逆时针旋转的水
图形前线
王羲之《兰亭序》与赵佶《千字文》笔法之比较
为什么表的指针都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动
心情不好
王忠义教你写书法
逆时针跑,还是顺时针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