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许医文残卷》的年代考证及内容来源研究

2020-06-30才让南加孟宪丽

西藏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医药学泻药藏文

才让南加 孟宪丽

(1.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 拉萨85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

藏医药学具有3800多年历史,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藏医药学古籍文献的大力挖掘,已发现的藏医药古籍文献数达到3000多种。其中最早的古籍文献有敦煌出土的3份古藏文医文残卷及山南市措美县当许镇嘎塘蚌巴奇佛塔中出土的1份医文残卷。针对敦煌出土的3份藏文医文残卷的相关研究较多,相应成果也得到藏学界普遍关注和称赞。但关于山南市措美县当许镇嘎塘蚌巴奇佛塔中出土的医文残卷相关的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当许医文残卷》属于藏医药学文献历史研究范畴,因大部分藏学者也未深度地学习藏医药古籍文献,残卷中的藏药学内容包罗万象,以致《当许医文残卷》的研究始终没有太大进展。为了完善《当许医文残卷》的相关研究缺失,让广大藏医药学者重视《当许医文残卷》的重要性,笔者主要针对此残卷的藏文字体风格、语词特点、写本内容、文献对比、文献内容来源等情况进行着重剖析,对《当许医文残卷》的形成年代及内容来源进行考证,供研究藏医药古籍文献者及藏医药历史研究者参考。

一、《当许医文残卷》简介及内容

《当许医文残卷》是2006年山南市措美县当许镇附近信教群众重新维修嘎塘蚌巴奇佛塔时发现的,发现的古文书残卷有苯教文书、佛教文书及医文类书籍等三类。2007年9月,巴桑旺堆、罗布次仁合作整理出版了《当许镇嘎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书汇编》一书,其中一部是《当许医文残卷》[1]。

《当许医文残卷》总共25页,字体主要由比较潦草的近似乌梅徂仁体()和乌金()混写而成,是与左右翻页的现代书籍相似的皮绳装订书。最后一页为空白页,也是此书的封底。重点讲述藏医泄治疗法中泻剂的配方、制法及适应症、相关注意事项等。其中第7、8、9、10、11、13、14、15、17、18、19、20页有8行,第1、2、3、4、5、6、12、16、21、22、23页有9行,第24页7行。

残卷内容大致分为五段;第一段是第1页的前2行,第1行中前段内容残缺严重、字迹模糊而无法辨认,中段内容到第2行,主要讲某疾病的伤需要擦药及火灼伤者,用海枣去核研磨后涂抹有效。因此,此2行以上的相关内容应该是以藏医外伤学或杂病学内容为主,但需后续考查。第二段是第1页的第3行到第18页的前3行为止,主要讲藏医学泻治疗法中泻药的制法及功效,为此残卷的主要部分。第二段又分为以下内容:⑴缓峻泻法后腹痛而胀者的治疗;⑵缓峻泻法的术后处理;⑶泻药王之“药丸”的制法及功效;⑷第一种尧花①是藏医药学中的药物 ,此药物在《藏汉大词典》释作白芷。《藏药晶镜本草》释作杂毛蓝中花。但苏卡·娘尼多杰(1439—1476年)的《后续部药物考证甘露之灯》及《度母本草》等15世纪以前的藏文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为尧花。泻药的药酥制法及功效;⑸第二种尧花泻药的药酥制法及功效;⑹第三种尧花泻药的药酥制法及功效;⑺三果泻药的制法及功效;⑻刺柏泻药的制法及功效;⑼中原内地的“巴西黄”泻药散剂的制法及功效;⑽“丽域”泻药品种中散剂范围的泻药制剂及功效;⑾另一种泻药的制剂及功效;⑿治聚合症的一种泻药的制法;⒀另一种治聚合症的一种泻药制法等。第三段是从第18页的3行后段到第20页的前3行为止,主要讲腹鸣、腹泻者等腹病的治疗,用平车前、青稞皮加碱土鸡蛋放在盐水()等最简单的民间经验治疗。第四段是第20页的3行后段到第24页的前4行为止,此段主要讲述治所有病有效的一种方剂、治胃病的两种方剂、治隆病()的一种方剂等四种方剂及内容不完整的一种方剂等 。第五段是此残卷的结尾部分,此残卷叫《医理精华》,从《医理精华》荟萃而来(由此推测,此残卷可能是汇集了各种医学实践经验而成,重点讲述各种泻治疗法的方剂组成、制法、临床用法、适应症、辅助疗法等,是一本具有实用性、系统性、临床实践性的医文残卷。

二、《当许医文残卷》的年代考证

关于《当许医文残卷》年代考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吐蕃时期,但没做确切年代考证。其主要原因是此残卷的藏文字体风格、语词特点、标点符号等相近于敦煌藏文古籍文献特征。但将敦煌藏文古籍文献与此医文残卷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差异甚大。

(一)字体风格及特征

图1:《当许医文残卷》的字体风格

(二)语词特点

从古词语的角度对《当许医文残卷》进行分析,笔者在总共25页的残卷中,只发现了“”一个字。但“”在藏语中是“所有、全部”的意思,并且此文字沿用时间长而不存在普遍意义。

(三)内容对比

在敦煌古藏文古籍中发现的P.T.1057号、P.T.127号与P.T.1044号是十分可贵的藏医学原始记录。P.T.127号与P.T.1044号是藏医火灸类的原始文献,是藏医学外治疗法中具有特色性的火灸疗法来源,是《月王药诊》()及《四部医典》()中火灸章节的直接来源。若仔细阅读此两本经典藏医著作的火灸章节,就能发现P.T.127号和P.T.1044号的痕迹。P.T.1057号是藏医以杂疗为主的敦煌文献,主要内容是治流血、治咽喉病、治蛀牙、治心口疼、治肺病、治背疼、治酒精性肝胆病、治肝病、治中毒、治小便不畅、预防中毒、治腹中有毒、治箭毒、治鱼刺卡住、治骨头卡住、治肝裂、治断肠、治黄水疮、治烧伤、治中暑、治荨麻症、治小孩打嗝、治打嗝、治脑骨破裂、治阳痿、治女性不能行房、涂敷药方、治胃刺痛、治胸前刺痛、治塞思)病、治过敏、治瘊子、治痣、治腰疼痛、治呵欠不止、治婴儿和胎盘不分离、治怀孕反应、侦查敌情使箭茅不入之方等[3],以上内容中治流血、治鱼刺卡住、治骨头卡住、治黄水疮、治烧伤、治中暑、治荨麻症、治小孩打嗝、治打嗝、治瘊子、治痣、治呵欠是《四部医典》杂病学的直接内容来源。但P.T.1057号中记载的这些治疗方法,都是简单叙述了疾病名称及方剂,未记载这些疾病的任何病因及病理,也未叙述治疗这些疾病的方剂制法、配伍、配方量、注意事项、主治功效等。由此可以推测,P.T.1057是藏医药学雏形期经验医学的一本医疗残卷,它代表了藏医药学雏形阶段的简单性、系统不完整性、理论体系不完整的经验医学特征。

P.T.1057号中记载的药物有174种,这些药物主要以动物药为主、植物药及矿物药为辅。动物药都是藏区随处可见及生活中常有的羊毛、黄羊角、岩羊角、马蹄、獐子毛、野牛角、羚羊角、燕子、鸽子、戴胜、鹿肉、野驴、水獭等,少许植物药龙胆、条叶银莲花、铁线莲、肉桂、阿魏、高山辣根菜、荜茇、胡椒等[4]。以上174种药物都没有明确的主治功效、入药部位、药理作用,炮制冶炼等,也未记载以上药物的适量及使用方法。因此,P.T.1057号文献中随处可发现古老经验医学的不完整性。与P.T.1057号文献相比,《当许医文残卷》具有理论的完整性及临床实践性,并记载方剂的功效、制法、炮制冶炼、药物配量、使用方法、药物剂型、注意事项等。敦煌出土的3份古藏文医文残卷与《当许医文残卷》内容相比,《当许医文残卷》的主要特点有:1.《当许医文残卷》是现存的4份(敦煌3份、《当许医文残卷》)藏医医疗残卷中,方剂记载最完整、最详细的医疗残卷。此残卷中详细记载了17个方剂的适应症、组成、药物配量、制剂方法、药物剂型等。这些方剂在当今藏医临床中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2.《当许医文残卷》首次记载了藏药学中药物相互替代思想。如:“若有印度‘丹迪’,则用它;若没有,就用汉地巴豆”;“一种像茴香一样的‘色诺’,若没有,就用藏茴香”等。《当许医文残卷》的药物替代思想,影响了藏药学后期发展中的整个药物替代思想,19世纪的《药物替代之——紧缺药之补瑰宝》中,诃子、毛诃子、南酸枣、肉豆蔻、白豆蔻、丁香、草果、天竺黄、番红花、牛黄、麝香、熊胆等123种贵重藏药及外来药物都有替代药。3.首次在方剂配伍量中运用了两、钱等重量单位。古老的藏医药学中,方剂的配伍量以容量为主,如:一掬诃子、一掬石榴等。但《当许医文残卷》中首次使用了两、钱等重量单位,且此重量单位与中医药中使用的重量单位相同。4.《当许医文残卷》中疾病的治疗方法采用了层次化。若治疗一个疾病时,此方剂治疗无效,就换另一种方剂进行治疗。这种更换方剂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疗效果,从而达到相辅相承的疗效。5.《当许医文残卷》中记载了大量外来药物及方剂。《当许医文残卷》共记载了74种药物,从古印度进口的药物有海枣油麻藤果①甘达巴扎是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常用的药物,翻译为香味。藏药中入药的甘达巴扎是鼠麴草。、胡椒(、白狼毒②白狼毒由梵文 引用而来。藏药中入药的是白狼毒。、,待考 )、腊肠果,待考)、萨瓦啦(,待考)、苏瓦楠祛锐待考)等。从内地运到西藏的药物有生姜汉地巴豆()、鑫行 (,待考)①《西藏山南当许镇蚌巴奇塔出土藏文医书浅析》中翻译为细辛。中药细辛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及温肺化饮功效,不具备泻下功效。因此,此翻译需待考。、波棱(待考)②《西藏山南当许镇蚌巴奇塔出土藏文医书浅析》中翻译为茯苓。中药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功效,不具备泻下作用。因此,此翻译需待考。等,从新疆运到西藏的药物有色乌褥(,待考)、曾伽(,待考)、高良姜()等。与敦煌出土的3份古藏文医文残卷相比,《当许医文残卷》的内容具有完整性、临床实践性,更具有藏医药学理论完善阶段所持有的文献特征。从以上特点进行分析,敦煌出土的3份古藏文医文残卷具有藏医药学初期阶段的文献特征,但《当许医文残卷》具有理论完善阶段所持有的文献特征。因此,藏医药学的理论在缓慢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外来医药文化并与西藏特有的医药文化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现有的藏医药理论体系。

三、《当许医文残卷》的内容来源

关于藏医药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形成时间,当今藏医药学界有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第一种学术观点是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老院长强巴赤烈为主的藏医药历史学家,认为《四部医典》是8世纪的老宇妥·云丹贡布编著的,由8世纪以前的各种外来医学及西藏特有藏医学融合而成。此典籍的编著,标志着藏医药学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理论体系的形成,使藏医药学的发展达到巅峰。第二种学术观点是近几年提出的新观点,由藏医药年轻学者对《四部医典》及《月王药诊》《比其黄色经函》《胸腔手术之灯》《甘露精华小部》等藏医药古籍文献进行大量对比,确定《四部医典》是13世纪的新宇妥·云丹贡布所著,是藏医药学成熟时期的产物。另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及西藏藏医药大学的两名硕士研究生对《月王药诊》《比其黄色经函》《胸腔手术之灯》进行专门研究,认为此三本书形成于12世纪的西藏佛教后弘期,是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直接文献来源。因此,从整个藏医药学的发展史来看,藏医药学的孕育到雏形、完善到成熟过程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后,到了13世纪才形成了藏医药学成熟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当许医文残卷》与13世纪形成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的泻药内容进行对比,已发现《当许医文残卷》中的巴豆、诃子、余甘子、大黄、白狼毒、肉桂、光明盐、荜茇、腊肠果、油麻藤果、沉香、广酸枣、甘草、葡萄、生姜、胡椒、藏菖蒲等二分之一以上药物用到了《四部医典》的泻药部分。此外,《当许医文残卷》中的缓峻泻法的术后处理及三果泻药的功效等内容与《四部医典》相同。但《四部医典》形成于13世纪。由此可以推测,新宇妥·云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时,应参考了与《当许医文残卷》同样的相关泻药文献。参考文献是否为《当许医文残卷》,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以《当许医文残卷》为主的相关泻药内容已经影响到《四部医典》的泻药理论。但哪些文献及医学影响到《当许医文残卷》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许医文残卷》中出现的古籍文献及配伍来源谈起。在《当许医文残卷》结尾部分,提到此残卷叫《医理精华》,是《医理精华》荟萃而来。与现有的藏文本《医理精华》③《医理精华》是拉维笈多大师大约创作于7世纪的一部梵文医典。它的译成藏文本,学术界有两个观点:陈明的《古代西域的两部印度梵文医典》中认为9世纪初,由胜友、日铠和月光合作译成了藏文本。宿喀·洛追杰波的《藏医学史总论》认为10世纪拉喇嘛·益西沃(965—1036年)时期译成藏文本。内容进行对比,我们未发现相同点。但与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的另一部经典著作《医学八支集要》相比较,发现《当许医文残卷》中刺柏泻药的配方组成、制法及功效与《医学八支集要》中的“哈普夏泻药”相似④《中医文献杂志》2015年第5期中的《〈当许医文残卷〉与〈比其黄色经函〉中催泻疗法比较研究》中从药物适应症、药方组成、药方药引子三方面对《医学八支集要》中的“哈普夏泻药”和《当许医文残卷》中的“刺柏泻药”进行对比,已确定《当许医文残卷》中的“刺柏泻药”是印度药方或受印度医学影响的药方。。此外,《当许医文残卷》中运用的疾病“夏苏苦()”①夏苏苦是印度医学中麻风病的名称。《医学八支集要注释》中栽乃和夏苏苦是同一种疾病的别称,是麻风病。是印度阿育吠陀医学经典中的常用病名,但以《四部医典》为主的藏医药经典文献中未出现“夏苏苦”。 药 物 “亥()②亥是蔗糖的梵文名。觉顿·仁钦扎西的《藏文古今词语辨析》中认为:亥是蔗糖的古名,最早出自于《医学八支集要注释》。”是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白糖的特有名称,《当许医文残卷》也运用此术语。因此,从以上内容进行推断,《当许医文残卷》参考了以《医学八支集要》为主的印度阿育吠陀医学。

《当许医文残卷》中尧花泻药有三种,这三种泻药是尧花的三种不同制剂方式。从现有的藏医药经典本草《度母本草》《千万舍利》中记载的藏药“俄布是尧花。尧花是西藏南部地区最常见的木本植物,具有下泻作用。生活中入药泻剂外、制造藏纸。16世纪,北派藏医学家把尧花不生长在西藏北部地区,用杂毛篮钟花替代藏药“俄布”。在以后的藏医药本草书里,尧花渐渐退出了入药领域,反而被杂毛蓝钟花完全替代。尤其在《老宇妥·云丹贡布传》中记载了象雄擅长泻下疗法。因此,泻下疗法既是西藏古老时期最常见的外治疗法,又是《当许医文残卷》的直接内容来源。

《当许医文残卷》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来源是中医学。因为《当许医文残卷》中方剂配伍量的两、钱等重量单位,是中医学特有的药物剂量单位。汉代的《治百病方》中首次记载了升、斤、尺、两、钱等药物计量单位。到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此计量单位逐渐被千克、克等国际通用计量单位代替。藏医药学也一样,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大部分方剂都用斤、两、分来计量。另外《当许医文残卷》中记载的中原内地“巴西黄”()泻药散剂与《伤寒杂病论》中麻子仁园的处方药材、药物大小特征都具有相似性,并麻籽入泻药③藏医学中麻籽的主要功效是治隆病,有益气养血作用。中医学中麻籽有润燥、滑肠、消渴等功效,常作泻药。也是中医学的用药特征[5]。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中医学也是《当许医文残卷》的主要内容来源之一。

除了阿育吠陀医学及中医学之外,古老的新疆医学也是《当许医文残卷》的主要内容来源。“丽域”(醵鯌)泻药中的“丽域”是指新疆和田地区的于阗国。从8世纪后期到吐蕃政权分裂之间的一个世纪里,和田地区的于阗国是吐蕃政权的附庸国,与吐蕃政权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藏药材中存在大量的“丽域”国药材及药名。如:丽西(丁香)、丽,响铜)等。另外新疆其余地方传入西藏的药名也有桑开硇砂)、哈二巴日空(独一味)、居蒂姆鼠曲草)、布斯黄花苜蓿)、甘迪动(角茴香)、古热玛飞廉)、勒吉动甘草)、拉蜡獐牙菜)、海户塔阿魏)、给加(蔷薇花)、伽萨塔(,婆罗子)、呆丝丝(荜茇)等。《当许医文残卷》的另外一个“丽域泻药中的“其当,待考)”与“即剌”[6]声音相近,“色尔诺与“少尼子”[7]声音相近,并小茴香、香菜籽都与藏茴香籽相似,维吾尔医学中以上药物药用功效都相同。因此,《当许医文残卷》中出现了若没有“色尔诺,就用藏茴香”的药物替代学术思想。

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当许医文残卷》的内容来源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当许医文残卷》是古老的藏医学、印度传入西藏的阿育吠陀医学、内地传入西藏的中医学、新疆医学等周边民族医学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产物,也从侧面证明了藏医学史中的“藏医药学是象雄医学、阿育吠陀医学、阿拉伯医学(新疆医学)、中医学四大医学体系的融合物”的学术观点。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简略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到以下认识。

其一,《当许医文残卷》是藏医药学理论完善阶段形成的一本重要残卷,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对藏医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若能全面研究,对藏医药学历史研究及文献研究领域都带来新的突破。

其二,《当许医文残卷》形成于11—12世纪左右的西藏佛教后弘期。从藏文字体风格、语词特点、文本内容都与敦煌藏文古籍文献差异甚大。因此,纠正了《当许医文残卷》属于吐蕃时期的谬误观点。

其三,《当许医文残卷》学术思想丰富,且此残卷首次提出了藏药学中的药物相互替代思想及中医学中的两、钱等重量单位,对整个藏药学中的药物替代理论及方剂配量理论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四,《当许医文残卷》是藏医学、阿育吠陀医学、新疆医学、中医学等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产物,是藏民族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化石,对祖国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研究及藏医药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医药学泻药藏文
减肥药和泻药会增加女性饮食失调风险
敦煌本藏文算书九九表再探
老年便秘选泻药 润滑性药物最合适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信息技术藏文编码字符集扩充集A
现代藏文音节结构分析研究
浅述葛洪及其医药学
浅谈如何提高药事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
关于《物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联系的探讨
中医药学名词(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