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民主视角下大学生参与微博公共议题的局限性
2020-06-29徐薇婷
徐薇婷
摘 要 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随着 web2.0时代微博的普及,它成了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在公共议题的讨论中,大学生微博政治参与的非理性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参与式民主视角,对大学生参与微博公共议题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参与式民主 微博 公共议题 媒介素养
一、参与式民主视角下大学生的媒体素养
“参与式民主”理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阶段,视流行文化为“文化病毒”;20世纪50年代的辨识与鉴赏阶段,引导民众辨别媒介内容、接触媒介时做出明智选择;20世纪70年代的批判性解读阶段,鼓励受众对信息进行批判性解读;20世纪80年代的新媒介赋权阶段,强调用户主动参与,培养参与式社区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学者们普遍上认为,21世纪的媒介素养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公共属性,与佩特曼(1970)和巴伯(1984)提出的“参与式民主”理论不谋而合。
“民主的传播依赖于民主理念的合法性, 民主的崛起与传播人人平等的观念息息相关。”参与式民主是以公民参与为核心概念,主张通过民众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协商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去中心化和反控制性的技术禀赋,与民主问题具有先天性的亲和力。它首先改变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却给政治家的思考注入了极大活力,激发对“更优的民主制度设计”的一系列探讨。新媒体时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发展大幅跃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以微博为代表的各种web2.0新媒介正好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发表意见、互相讨论以及参与式民主的实现,提供了可行和有利的条件。
在中国大陆,教育部21世纪初就在全国各大专院校增设互联网技术应用及网络传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仅注重培训学生的信息技能,未有提及和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笔者观察发现,在众多大中专院校,媒介素养课程仅作为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并未作为所有专业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新闻传播类大学生,降低了媒介素养课程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对于非新闻传播类学生,使他们毫无媒介素养概念可言,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另外,思想政治课虽已经设置为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但课程内容却着重培养大学生非政治化的公民身份,强调爱国守法的意识形态教育,而未有教导大学生在遵守宪法保障下享有哪些公民权利以及该如何负责任地行使言论、集会、投票等法律保障下的基本公民权力。
二、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
随着web2.0时代到来,微博成了当代大学生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大学生为什么要使用微博呢?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结论来解释。大学生使用微博来满足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了解身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预测将要发生的事件;同时向身边的同学分享从微博上获取的热点,以活跃社交生活。大多数大学生刷微博已经形成习惯,微博充实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大学生通过微博阅读新闻、获取知识、开拓视野。大学生在微博使用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选择某種信息,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回顾近年来的微博大事记,微博热搜常年被明星的家长里短和八卦花边占据,直到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公共议题才再次霸屏微博。1月3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向媒体声称,他们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室体外试验证明,双黄连有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作用,下一步还需通过临床研究来证实。消息一出,双黄连口服液立马占据微博热搜,许多市民深夜排长队购买双黄连;甚至连双黄连兽药都被恐慌的市民抢空,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
如果不是官方媒体的及时辟谣,该言论将引起社会的恐慌与混乱。新冠状病毒有中药可以抑制,消息传播并没有发生错误,那么是哪里发生错误,导致科学研究成果变成谣言了呢?
谣言传播的发生,是有意识的主体之间交流传播,阻止谣言传播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判断力。传播中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判断力是一项关键因素。被疫情压抑着的市民(包括大学生)强烈恐慌,认为抢购双黄连可以“保命”。于是对双黄连抑制新冠肺炎的信息误解为双黄连可以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再加上一些人盲目跟风从众,于是造成夜排购买哄抢双黄连现象出现。就像勒庞在《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群体会抑制个人的理性反思能力。一个人无论多聪明、理性,一旦进入群体,就会变得盲目、冲动。他会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地行为和态度。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容易患上微博依赖症,变成“容器人”,广泛地获取信息,却不加以深层次消化吸收。在面对公共议题时,大学生由于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容易跟风,容易传谣。谣言之所以令人不舒服,是因为权力无法控制这种信息,它是一种反权力。就算存在着一个谣言的始作俑者,谣言的基增也还是在于他人,在于听到谣言并且传播谣言的人身上。要想阻止谣言大量传播,官方媒体及时传播正确不模糊的消息来减轻社会不安感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公民(包括大学生群体)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增强对于媒介消息的判断能力。媒介消息的判断能力,在于理解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新闻报道、微博、各类微信自媒体公众号,各种各样的讯息让人眼花缭乱:有令人啼笑皆非的谣言,也有数据描述和特写叙述的触目惊心。大学生需要解读“新闻”背后的“信息”,冷静看待现实生活与虚拟媒介的关系。
三、大学生线上微博参与公众议题概况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了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地方式。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和焦点访谈调查法从大学生信息获取、大学生微博互动交流行为、大学生公民参与行动三方面了解大学生线上微博参与公众议题的情况。
从图1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所关注的新闻类型,以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为主,这两者所占的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而对时政新闻的关注仅有7.9%。由此观之,时政新闻不是大学生感兴趣地信息类型,大学生的关注点在娱乐新闻。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愿意主动关注社会新闻,但在了解娱乐明星动态上更加感兴趣。
从图2大学生的微博线上交互行为可以得知,大学生虽然将微博作为主要的社交工具之一,却很少参与微博线上讨论。通过图3调查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可知,大学生通过微博主要是了解和关注国内公众事件,并没有更多地转化为公民参与行动。公民参与是指公民为实现或扩展自身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和活动。公民参与的扩大被视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实质性标志之一,“传统社会是不参与的,而现代社会是参与的”。
如此以来,就不难回答大学生会主动地获取和平衡地掌握公共议题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时政新闻不是大学生感兴趣地信息类型,大学生主要关注娱乐新闻,而公共议题的参与大多数与时政新闻相关;大学生通过微博了解和关注国内公众事件,却很少参与到公民行动中。由此观之,大学生对公共议题掌握不平衡也不够全面;在微博这样前台匿名的平台,容易导致意识形态观念尚未成熟地大学生变得思想极端而做出偏颇判断,以至无法理性地履行公民责任。
四、大学生参与微博公共议题是否能承载“公共领域”的职能
公共领域是指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和议题,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
如今的微博平台,成立之初的微博确实具备了“公共领域”的特征,“微博广场”里聚集了大批网民就社会公共议题进行探讨,逐渐形成公众舆论,从而维护了社会大众的总体利益。那么,大学生参与微博线上公共议题的讨论,有哪些局限性呢?
第一,微博信息属于俗文化,通俗易懂,挤压了公共议题的讨论空间。目前,由于“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威胁到了公民的生命安全,所长期占据微博热搜榜,也引起了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但是,从大学生公众议题调查中可以看出,公共议题新闻不是大学生感兴趣地信息类型,公共议题掌握不平衡也不够全面。“新冠肺炎”总有一天會被消灭,那时明星的娱乐八卦必定死灰复燃,甚至出现反弹式爆发。
第二,微博舆论极端化,影响公民的理性表达。微博因为具有开放性和前台匿名性的特点给网络键盘侠提供了舆论的生存空间。键盘侠将微博当作情绪宣泄和压力释放的场所。面多公共议题和重大新闻事件,言论往往出现极端化,网络暴力、谣言、流言无处不在,这些都影响了其他公民的理性表达。大学生对公共议题掌握不平衡也不够全面,容易导致意识形态观念尚未成熟地大学生变得思想极端而做出偏颇判断,以至无法理性地履行公民责任。
第三,数字鸿沟的存在,受众话语权不平等,无法实现哈贝马斯公共领域中“平等交流”的愿望。“参与式民主”是在社会中, 所有的决定都是由那些关心它们的人所制定,所有的组织(工作场所、学校、城市、政治等)都是由受它们影响的人所控制。我国目前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不齐,能在网上讨论的大学生可能只是会上网的网民。笔者观察发现,大学生媒介素养课程仅作为新闻传播类大学生的专业选修课,并未作为所有大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开设。当对公共议题的讨论不再是公民,而是具有上网条件的网民时,其讨论的议题也就不能代表广大民众的意愿。
由此可见,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限制,大学生不能通过微博政治参与而承担起对社会公共议题进行探讨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福山.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 - -从工业革命到民族全球化[M].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9.
[2]胡伟.网络民主:机遇与挑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稿[EB/ 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29800.html.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马晓佳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87.
[4](英)克里斯蒂安·福克斯.社交媒体批判导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14.
[5]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