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29刘彩云

数学大世界·中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迁移理论迁移小学数学

刘彩云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开展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激活原有经验,迁移数学新知;引导迁移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借助类比迁移,内化数学知识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迁移

从古代开始,人们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如果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展开分析,这些都是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基于已知而实现对新知的促进,所以都可以将其归类于学习的迁移现象。对于这种迁移来说,如果是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而生成的影响,学习存在之处,必然会出现迁移。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正向迁移,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活原有经验,迁移数学新知

基于纠正、反馈以及过度学习等行为,可以显著提升原有观念的稳定性,进而促进新的学习。所以在教学新知时,教师首先应立足于学生的原有认知,将其与新知之间建立关联,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以及基本方式,进而才能使学生基于自主学力习得知识、获得发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可以根据以下教学活动展开:首先,由学生自主获得表面积的概念。先展示不同形体的模型,要求学生观察了解每一个模型的表面个数以及各自的形状。在连续观察七个不同的模型之后,教师可以对表面积的概念进行明确。其次,基于表面积的概念促使学生完成求表面积这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有效的思考,为了得到图形的表面积,就需要将每一个面的面积相加。再次,基于上述求解思路,聚焦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可以结合以下提问:求解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中,只需要了解棱长是否就已经足够?分别列出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并就此展开对比训练:

(1)5×3×2+5×2×2+3×2×2;

(2)(5×3+5×2+3×2)×2。

再一次设计提问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为什么在算式(2)的小括号中,长、宽、高各出现了两次?是否重复?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从中了解:因为长、宽、高分别是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以此可以快速求得长方形的表面积,最后基于这一规律完成实践。

二、引导迁移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对于具体的教学而言,教师对“师进”“生进”持有不同的认知和观点,我认为在利用迁移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师退生进”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迁移,另一方面也能够基于迁移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环节,首先提问:“我们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需要对平行四边形进行转化,当其转化为长方形之后,其周长是否发生了改变?”其中一名学生回答:“转化之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另一组对边成为长方形的宽,所以周长发生了缩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借助四根小棒连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其变成长方形之后,面积和周长会不会发生改变?”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面积不变,周长变小。此时,教师追问:“大家能不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验证?同时思考:验证时需要哪些素材?”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小棒进行了操作探究,在操作探究的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的结论:将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和宽,周长没有发生改变,但是面积改变了,由原来的底乘高变成了底乘边,所以面积变大了。

上述教学片段中,一开始并没有选择操作材料,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办法在脑海中建立直观的表象,更不能展开理性的思考。在利用了学具材料动手操作之后,学生进行了迁移性思考,这样,他们就能够顺利轻松地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三、借助类比迁移,内化数学知识

类比是基于不同的对象,了解其相似性,并以此促使学生展开合情推理,自主发现新知。当前已普遍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以“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大多会采用这一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解答整数或者小数应用题,这是为接下来分数应用题的学习做足充分的情感积淀。

1.妹妹分别制作了红绸花和绿绸花,其中红绸花有10朵,绿绸花是其4倍,求绿绸花有多少朵。

2.妹妹分别制作了红绸花和绿绸花,其中红绸花有10朵,绿绸花是红绸花的1.4倍,求绿绸花有多少朵。

3.妹妹分别制作了红绸花和绿绸花,其中红绸花有10朵,绿绸花是红绸花的0.4倍,求绿绸花有多少朵。

在学生完成解答之后,可以对第3题进行变式,将其转化为分数应用题:

妹妹分别制作了红绸花和绿绸花,其中红绸花有10朵,绿绸花是红绸花的,绿绸花有多少朵?(完成题目改编之后,教师应特别强调,在分数的后面一般不会带“倍”这个字)

通过对上述习题的梳理学生可以自主推理出:10朵的,也就是10×=10×0.4=4。

很显然,这种类比是合情的,判定其是否正确就必须要辅以相应的验证。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学生自主展开验证。

1.基于分数的意义完成求解。

10的,也就是说,需要将10平均分成5份,这样就能够得出每份是10÷5=2(朵),而其中的两份就是2×2=4(朵)。

2.列方程的方式求解。

假设绿绸花为x朵,绿绸花是红绸花的,由此可以得出x÷10=,进而求得x=4。

3.变式验算。

假如绿绸花为4朵,红绸花为10朵。求绿绸花是红绸花的几分之几。4÷10=。

基于变式验算的方式,能够充分验证解答是正确的。基于合情类比展开推理、完成验证,使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整数以及小数的相关知识,顺利实现分数应用题的解决,完成了同化任务。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必须聚焦于学生的理解、情境的创设等层面,还应当关注学法的制订和选择等,只有当学生置于相應的思想和方法的迁移中,才能实现有效学习,才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方法,才能够真正学会举一反三,自主类比其他相关知识,这样的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阮忠英.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2]崔玉笙,李学容.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迁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285(31):9-11.

猜你喜欢

迁移理论迁移小学数学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论河南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试论迁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