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之下,突显“人文性”语文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0-06-29冯喜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人文性文化自信疫情

冯喜

【摘要】疫情期间,无论是灵活引用鲜活的新闻素材丰富语文课堂,还是课堂内外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人文性”语文课堂的特性体现。有时,是依托疫情素材、熏陶“三观”的大语文课;有时,是感受经典之美和文化自信的古诗文课堂;有时,是聚焦社区、社会的作文取材。这些特殊时期的语文课,无不是渗透着笔者对突显“人文性”语文课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疫情;人文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化自信

2020,不平凡的一年。疫情之下,老师们也有了一个新的称号:主播。由传统的课堂教学到逐步适应网络平台的教学,虽困难重重,但老师们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并不断在摸索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特殊时期,特别的课堂模式,加上特别的教学素材,催生了一堂堂更重视“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中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价值、情感和态度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一、大语文课堂突显“人文性”:依托疫情素材,传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语文,有三个语言环境可用,即学校语言环境、家庭语言环境和社会语言环境。相比起课本内容,重视特殊的社会语言环境更能突显语文课堂“人文性”功能的时代意义。

笔者任教初二,网课之初,鉴于严峻的疫情形势和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别精心设计了第一节语文网课,也是一堂依托书信、关注疫情、反思自我的“大语文”课——《那一封封特别的书信》。课堂通过钉钉直播的方式,展示了许多鲜活的视频素材和真实的人物故事(十岁小女孩给逆行出征的医生妈妈的信、“两地书”节目的书信视频朗读、杭州建兰中学郭简老师给学生的信等),以期让学生从这些特别的书信中读懂敬畏逆行者、明确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升华精神品格与爱国情感;与此同时,上课所选的素材,朴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动人的朗读,无一不让读者产生共鸣——发之于情、感知于心的书信魅力一览无余。作为年级的第一节网课,公开度和受关注度都很高,课后,家长和老师们也反馈良好;大部分的学生也以书信为范,写下了关于疫情的真实所感所思。

语文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新冠肺炎疫情,之于初二的很多学生而言,没有深刻的切身感受:除了“宅”的体会,有的甚至在窃喜返校时间的延后。基于此,第一节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笔者更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设计,而这也恰恰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让学生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接受思想洗礼、提升精神境界,确是大语文课堂重视“人文性”的特别之处。

二、古诗文课堂关照“人文性”:通过延伸课堂,感受经典之美和文化自信

古诗文,是继承、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特别的疫情期间,笔者通过由生活到课堂的延伸,却是寻得了一个让学生能更好地联通古今、对话诗文的契机。因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大量意蕴丰富、寄托着的美好祝愿的古诗词随同捐赠物资一道纷纷涌现,许多经典文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备受关注。

(一)体会语言的含蓄之美和文化的傳承之美

八下教材中的古诗,选自《诗经》的便有4首,笔者在教授新课时,由疫情捐赠图片中的四组古诗引入,随后学习《式微》和《子衿》,感受先秦“国风”重章叠唱的魅力,最后又补充、延伸课前所涉及的含《秦风·无衣》诗句的整首诗。课堂设计便是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穿梭古今、反复吟咏中感受经典之美。

一番引导和熏陶之后,学生也渐渐关注起了这些散落的“珍宝”,开始收集来自网络图片、新闻报道里的古诗词,为此,笔者特别开设了一堂诗词品读课,通过“钉钉”视频会议连线的方式,学生们畅所欲言:从援鄂医护的“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普通居民给武昌区送菜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以及华侨同胞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诗词引用丰富,发言热烈却又深沉!含蓄隽永的文字魅力,字里行间的文化传承——无私大爱、赤诚忠勇和家国情怀等品格精神,都任由他们在细细体会中娓娓道来。徜徉在课堂中,那些经典古诗文不再只是遥不可及的文字,而且拥有光耀古今、远播四海的魅力。

(二)感受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互助的“邦交之谊”

习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泱泱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更是灿若星辰。疫情之初,当“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偈语和诗句出现在国外援华物资上时,不仅表明悠久的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世界影响力,更体现着优秀文化的传播与浸润。

时移世易,当中国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外的疫情严重爆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等诗句也纷纷出现在了援外物资上。一句诗,一段史,一片情。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这样的“诗赋外交”不仅蕴含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交往历史,也寓意了历久而弥新的深情厚谊。

疫情之下的语文学习,正是因为接轨时事、延伸课堂,学生对古诗文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激起强烈的文化自信。

三、作文训练重视“人文性”:借助素材积累,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和社会

00后的初二级学生,很多是备受宠溺的新生一代,他们中的许多学生主观意识较强,较少关注家人和社会,作文素材向来单一、简薄,更缺少深度。日常生活对于他们来说,仿佛无半点涟漪的湖面,没有感受。意外的是,全民疫情防控下,大家都需要被迫居家隔离,学生也不例外: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新闻关注即成了所有人的日常。而这,既是平凡的生活,又是不平凡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和指导中,都应关注写作的生活价值、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并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以此为指导,方可搭建逾越鸿沟的桥梁。因此,特别的时期,笔者设计了三次特别的作文:《宅在家里的那些事儿》(关注家庭)、《疫情之下,我们都是普通人》(关注社区或新闻)和《珍惜》(疫情反思),学生在呈现本真生活面貌的同时感受着亲情与温暖、责任与奉献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写作即生活”,写作本身是一种生活的存在状态,每一个作者不过是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针对这一次疫情的习作,让笔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有正能量的小作者,字里行间丰富了对家庭成员的认知、增进了对社区工作的了解,也更有意识地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

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疫情期间,灵活引用特别的社会素材,既充实了语文课堂,也使“人文性”更具时代意义;课堂内外,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成长,更是“人文性”语文课堂的重要体现。特殊时期的课堂,重视“人文性”,充分展现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更让语文教学真正紧跟了时代的步伐,适应了变化的需要。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返校复课已是必然,但对“人文性”语文课堂的探索和实践,笔者仍将继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151.

猜你喜欢

人文性文化自信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