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2020-06-29谢彪
谢彪
摘 要:数控加工教学是中职数控专业教学的一项基础内容,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合格的高技术人才。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控加工;课堂教学;建议
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对于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肩负着为社会和企业输送高技术人才的责任,因此,加强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我国自动化制造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是指用数据信息控制刀具,使之对零件按照指定技术工艺进行加工的过程,在中职数控加工课堂上,一般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内容:(1)掌握数控机床操作的基础知识,熟悉加工原理,结合零件的物理性质,能够正确选用刀具,了解机床的加工范围。(2)掌握各项编程功能的应用,能够熟悉使用相应指令符号。(3)能够快速并且准确地识别零件图纸,按照工艺进行加工。
二、目前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目前部分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自己为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而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较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实践环节被忽视.
在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环节很少,更多是教师进行数控加工的演示,学生在一旁观看,使得学生很难掌握学习内容并且缺乏实践能力。
三、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培养学生对数控加工课程的兴趣
兴趣对于中职学生学习数控加工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目前数控加工的学习在学生看来,仍然是古板的数字和字母组合,加上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起学生对于数控加工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进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即使是基础知识掌握薄弱的同学,也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求学,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们展示一个刻有自己名字的长方形工艺品铁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工艺品正是通过数控加工的方式来获得的。想要获得这样一个带有自己名字的精美工艺品,肯定要熟练地掌握操作数控机床,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接下来的数控加工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目前,部分教师的教学形式仍然比较单一,主要通过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数控加工的过程也是靠学生的想象力来模拟。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非常有限,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数控加工过程通过短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且通过动画短片和3D模型进行单独知识点的讲解[1],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让学生掌握的更加扎实。其次,在教导编程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减少教学过程中浪费的时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多讲授一些数控编程知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下目前数控加工在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对于学好数控加工的重要性有一个新的认知,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控加工内容的积极性。
(三)改善数控加工教学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学生进入数控车间,教师通过演示数控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对于数控加工有一个最基本、最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内容知识的掌握。演示过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导,由于之前的演示环节,使得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导过程更加顺利,学生可以更快地进入角色,對于数控机床的原理、结构、性能、工艺编程等知识的掌握都大大提升。在理论学习过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的设计编程,中职数控加工机床的手动编程一般都是二维平面内简单的轮廓,如果是复杂的零部件加工,就要学习自动编程的方法[2]。编程结束后,教师会重新把学生带到数控加工车间,再次给学生讲解数控机床的基础知识,之后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技能,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编程进行零部件的加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图纸上的虚拟图形,变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物,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控加工技术的能量,不仅可以夯实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控加工课程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对数控加工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而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 中职数控加工课堂教学改革[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 2018(6):199.
[2] 陈艳, 胡丽娜, 戚洪峰.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8, 47(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