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审美化的“失美”现状和优化策略
2020-06-29高爽
摘要: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现在的语文教育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因此,语文教学本应让学生在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中获得美感,在美的浸染和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人格修养。但目前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所以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审美化的“失美”现状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 “失美” 优化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笔者从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脱轨的现状以及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到的情况发现:语文教育的审美价值越来越低,部分学生逐渐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本文对语文教学“失美”现象和优化策略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下,学生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美的教育是学生最不应该缺少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此研究就是想让教育者重视起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对语文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善,彻底贯彻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渊源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重点明确以下几点,更好地落实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到底什么是审美教育?由于不同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范围不同,因此关于审美教育内涵的界定就有十几种。现在我们所讨论的审美教育也叫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育,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
(二)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早在古代西方已经存在,例如希腊的史诗、戏剧、音乐等。在国内教育发展史上,美育的开拓者蔡元培就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美育。最终,经过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将美育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将呆板的教学关系转化为生动积极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能够使学生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实施载体
事实上,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途径,但是受年龄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渠道不是适合所有人。学校教育有系统性,学校的语文课作为主科,课时多、内容广泛,教材内容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而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文章。
三、语文教学审美化的“失美”现状
(一)部分教师对教材的片面处理
语文教育者应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较高的审美涵养,最重要的是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无法将审美和应试权衡好。所以,有的语文教师就将语文课上成讲题课,完全不考虑学生兴趣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成了睡觉课。
(二)审美个体对个性体验的漠视
在这个网络大爆炸的时代,年轻一代被网络游戏吸引,网络使审美大众化,部分学生的个性逐渐消失,从众心理越来越强,人们大肆追求千篇一律的时尚,体现不出自我审美个性。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受年轻一代的欢迎,他们普遍不在乎对生活、对文学的审美体验,这是语文课堂失美的一大主要原因。
四、语文教学审美化的优化策略
(一)注重语文教材的审美价值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春》。作者在文中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的描写,把春天写得俏皮可爱、充满生机,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读者学会从独特的审美角度观察事物,从而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
审美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学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那么就需要教师采取正确积极的方法。第一,在课堂上注意创设情境,可以进行情景再现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相融。第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一些精彩语段、语句进行欣赏,感受汉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第三,在学习诗词歌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诗朗诵,感受其中抒发的情感和抱负。
五、结语
本文对语文课堂的“失美”现状和优化策略进行了論述,语文教学这种“失美”的现状应该引起重视,出现这种状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问题。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审美理论与教材教学结合起来,以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为媒介,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对美的感受,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金怀.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论集上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1980.
[4]李元进.关于实施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4).
[5]张中,张辅亮.语文教学审美空间的塑造[J].语文教学,2009(08).
[6]汤亚梅.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初探[J].语文教学,2008(02).
[7]王瑞平.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反思[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0).
(作者简介:高爽,女,硕士研究生,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