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灵动起来
2020-06-29朱维娟
朱维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渴望加入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聋生语言发展滞后,自卑心理严重,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他们在课堂上大多羞于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其处于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地动口(手语)、动脑,使课堂灵动起来。
一、引导操作,加深理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可以看出,动手、动脑非常重要,手脑动起来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要注重聋生亲身体驗、动手操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结合教学内容,多给聋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等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不能因为他们有可能在课堂上出现乱、吵等现象就剥夺其动手操作的机会。多年的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实际内容,积极创设条件,诱导聋生动手操作,往往要比教师讲学生听(看)效果好得多,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十八课《田忌赛马》时,要让学生理解田忌反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我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中共进行了几次赛马(两次),然后请学生动手画一画,分别画出两次赛马双方三匹马的出场顺序和比赛结果的示意图。这样让学生练习,大大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动手,画出了简明的赛马示意图,一看就知道谁胜谁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了然于胸。(如图)
第一次第二次
田忌齐威王田忌齐威王
(败)上——上(胜)(胜)上上(胜)
(败)中——中(胜)(胜)中中(败)
(败)下——下(胜)(败)下下(败)
败胜胜败
最后请学生上台介绍示图意。这样从动手到理解再到表达,层层推进,学生对课文所表现的孙膑杰出的智慧就清清楚楚了。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加,手脑并用,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则教得轻松愉悦,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作讨论,促进交流
陶行知先生说过: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地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在教学中应抓住讨论这一切入点,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在讨论中获得真知。《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引导聋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聋生的听力损失程度、语言基础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必须对聋生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了解对方的见解,反思各自的思考过程,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全面。学生在小组自由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可以起到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效果。如在教学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六册第十课《将相和》,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蔺相如对友忍辱退让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我出示学程单:自读课文,划出蔺相如忍辱退让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句子;小组讨论,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动笔划句子、动口(手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评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不仅理解了“负荆请罪”的含义,还深刻地体会了廉颇知错即改,蔺相如心胸开阔,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德,更受到了为人处世应宽容大度、知错必改的教育,一举多得。
三、鼓励质疑,启迪智慧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在它们面前产生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你的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些都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有了疑问,才能促使聋生去思考、探索,才能不断地充实他们的头脑,激起其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聋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首先,要善于创设情境,鼓励聋生大胆提问。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聋生的个别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启发聋生动脑思考、动口发问。其次,要多一些等待,给聋生充足的提问时间。提问要先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所以,给足聋生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聋生质疑问难时,有时不能提在点子上,但教师不能不予理睬,而应当加以鼓励。疑问会萌发聋生的求知欲望,能让其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如学习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七册第十三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聋生读到了小女孩离开人世时的句子:“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被冻死了。”随后,我便提问:同学们见过死人吗?他们的表情会是怎样的?一下子让聋生的思维陷入了回忆中。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见过”“脸色苍白”“面无表情”……接着再让学生齐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离开人世时的句子,便有学生质疑:“小女孩冻死了为什么还‘两腮通红‘带着微笑呢?”我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学生在我的肯定中增强了探索问题的兴趣和信心。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处处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
教师要想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就一定要把课堂转变成学生喜欢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发挥其主体性,让他们学得轻松、愉悦。《聋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崭新的学习方式,只要教师行动起来,多多尝试,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推动语文教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