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课教学中感悟模型思想
2020-06-29张秀美
张秀美
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开发思维,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借助模型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模型思维的培养和提高。本文从引导学生主动树立构建模型意识、在生活实际中构建模型以及提高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感悟模型思想的方法。
数学模型思想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在数学公式、函数以及定理方面构建模型,进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构建模型思维的培养,帮助其在小学阶段就培养起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及时思考,从生活实际出发,观察生活现象,利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提高构建模型的能力。让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渗透,有利于学生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数学课程的趣味性,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树立模型意识
小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致使教学效率得不到保障。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树立模型意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让其通过对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具体化,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模型意識,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利用这种思想解决问题,保证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刚刚接触到加法这个概念,在运用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认知错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具体地理解这个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帮助其在脑海中构建具体的模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手指来辅助自己进行计算,把抽象的数字借助手指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运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对数字产生更具体的认知,在计算的过程中更加细心,在做题时构建出具体的数字模型,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帮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构建模型
小学数学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一些课题主要来自生活,一些数学知识都是对生活实际的反映。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考虑到数学的生活化特点,为学生列举更加生活化的例子,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高自身构建模型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言,挖掘数学课程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其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推动数学教学健康发展。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时,学生在学习计算公式时会感到有难度,造成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在讲解正方形、长方形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涉及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现象,比如地砖的面积、黑板的面积、书本的面积以及课桌的面积等。通过向学生讲解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体,为学生营造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在熟悉的例子中构建模型。通过这种讲解方式,学生就能更快速地理解“多边形的面积”这个知识点,掌握具体的解题方法。
三、提高学生构建模型的能力
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日后深入学习打基础,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还不够成熟。为了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帮助其更好地掌握构建模型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带领学生经过多次练习,才能让学生熟能生巧,减少犯错概率,收获更多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时,学生要想对折线统计图有更强的应用能力,只有在多次实践中才能找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比较在利用折线统计图时的对象选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每天早上用来买早点的钱通过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表现出来,让其明白折线统计图更加直观的特点。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在生活实践中构建模型,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以此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推动数学教学健康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学活动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还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建构模型的理念,借助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锻炼建构模型能力,找到正确的方法,拓宽思维,以此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本论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模型思想的策略研究”(立项批号:ZPKTY18120)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