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生活化教学路径
2020-06-29葛文芳
葛文芳
科学是一门以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研究为主的学科。科学与人类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在科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并使教学回归生活,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以小学科學教学为例,探讨了科学生活化教学路径。
关于科学与生活的关联,我们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科学现象都来源于生活,所有的科学知识都可以用于生活。新课改要求各学科教学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一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得到了体现。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是从生活的角度选取的。不过,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会挣脱教材的束缚,以生活化的方式引入更多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活化引导,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根据新课改要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生活化教学意识,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借助生活化案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科学教学与生活无缝对接,以深化学生的认识。如在教学《面包发霉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现象导入新课:食物发霉变质是霉菌作用的结果。而霉菌的产生、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在电冰箱出现之前,人们为了保存食物,想尽了各种办法。人们用盐腌制食物,用烟熏制食物,有给食物加工的本意,但是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食物。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将食物放在油里、水里,这都是什么原理呢?霉菌的产生、生长需要什么条件?与什么因素有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保存食物的方法?这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兴趣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教学,还要关注、指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培养。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和兴趣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只有在开放性、生成性强的环境中锻炼学生思维,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小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情境教学在学生兴趣和思维培养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营造生活化的氛围,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营养要均衡》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题目为“影响孩子身高并且不健康的9种食物”的视频。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些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的食物?你经常吃视频中的哪些食物?你认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既然这些食物不健康,为什么你喜欢吃它?你认为什么样的食物更健康?如何搭配食物才能有益健康?让学生结合问题,从实际生活出发去思考、讨论,直至学生形成正确的见解。这样,借助多媒体和问题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采用生活化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它却是科学教学的基础,它的涉及面也较广。即便如此,由于篇幅有限,小学科学教材也无法充分展示基础科学的全部,它只能是落实教学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在生活中,科学资源无处不在,为了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教师要开发更多的科学课程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借助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如在教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搜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如筷子、石头、棉花、皮球、积木、橡皮擦、纸张、铁块等,开展科学实验,了解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了解与物体的沉浮有关的知识,如浮力、质量、密度等物理学知识,并让学生进行趣味科学知识探究,如铁块能沉入水底,为何金属制造的潜艇可以在水下航行?木块能浮在水面,为何木船会沉入水底?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朝着生活化方向不断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与探究,认识科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实现科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